扒開皇帝的新衣——直擊債券市場癥結

扒開皇帝的新衣——直擊債券市場癥結

作為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的中國債券市場,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整體規模已達到75.8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了整個債權投資市場中的巨獸。

人們幻想著這隻巨獸,如巨大的鯨魚一般,儲蓄著市場中的水源,在需要的時候開閘放水,調節債權市場。但不幸的是,這隻巨獸,只擁有龐大的骨架,但缺失緊緊包裹的皮膚。所以儲蓄的水源,從一個個小孔中流失。最終,讓赤裸裸的骨架,浮出水面。

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前5個月,共有11家主體的19只債券違約,違約規模與數量均較去年有大幅度的提升。

五一期間,浙江明星企業——盾安控股集團爆發債務危機,其各項有息負債超過450億元,其中包括120億元的待償付債券,讓整個債券市場震動。而2018年7月5日,上海清算所發佈公告,未能收到永泰能源發行的債券付息,標誌著15億的17永泰能源cp004債違約了!而這支債券只是永泰能源所發行債券中非常小的一支。根據統計,永泰能源涉及債券規模在200億元左右,同時其還牽涉到眾多銀行,累計銀行授信達到500億元的規模。因此,永泰能源違約,無疑是債券市場中有一顆巨雷!

我們不禁想問,債券市場究竟怎麼了?還有多少水面之下的巨獸骨架沒有顯露?

扒開皇帝的新衣——直擊債券市場癥結

(一)2018債券市場數據

根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截至5月31日,已有11家違約主體的19只債券違約(未按期及時兌付本息),債券餘額超過160億元,同比上升近20%。同時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5月份發佈的《2018年4月債券市場風險監測報告》,這也是中債登首次對外發布該月度風險監測報告。

其在報告中指出"4月違約債券4支,違約債券總面額為38.5億元。其中違約債券"16富貴01"和"14富貴鳥"發行人富貴鳥為首次違約。2018年累計違約債券15支,違約債券面額128.64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25%和33.58%。同時,債券市場信用利差(即:信用利差指除了信用等級不同,其他所有方面都相同的兩種債券收益率之間的差額,代表了僅僅用於補償信用風險而增加的收益率)擴大,5年期AA級信用利差為214BP,較上月末擴大21BP。"並在報告中發出市場提醒,提醒各投資機構注意2018年債券市場信用風險。

扒開皇帝的新衣——直擊債券市場癥結

(二)本輪債券違約潮的核心癥結

不同於2015-2016年的債券違約潮,這一輪債券違約潮,從政策背景,到市場情況均有著較大的不同。2015-16年的違約潮,是受到國家"去產能"政策影響,一些處於過剩產能行業的企業,受到巨大的衝擊。同時當年環保監管的加強,也導致高汙染高能耗企業,整體成本抬升,現金流陷入困境,引發了當年的違約潮。

但從17年底到今年的新一輪違約潮,與過去的違約潮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政策背景上,"去槓桿""去通道"金融強監管是今年的政策主流。

在這樣的背景下,融資通道受到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從銀行委託貸款通道被叫停,到私募基金禁止投向純信貸資產,再到信託底層資產嚴格審查。整個融資市場中各大通道,都受到嚴格的限制與監管,這直接導致了兩大影響。一方面,市場中通道縮減,大量資金無法進入市場流通,造成短期內市場中資金急劇縮減,直接推高了市場內的資金成本。導致企業融資成本急劇上升,高昂的融資成本,如一劑慢性毒藥,不斷吸食著企業。另一方面,也逼迫著企業要不斷降低自身槓桿比例,但槓桿容易,降槓桿難。政策的強力推行,導致去槓桿過程過於迅猛,這直接導致現金流薄弱,資金緊張的企業,一下子陷入資金鍊斷裂的困局之中。

其次,是在市場環境上的不同。市場環境從寬鬆到緊縮,核心原因是經濟的下行。經濟的下行,引發了企業整體盈利情況的下滑,但更為深入影響的是,企業在過去幾年加槓桿所投資產品變現能力受到影響。以對外收購酒店資產為例,在經濟上行時期,其每年淨利潤在5000萬元左右,以5個億左右收購價來計算,在10年內收回成本。但在經濟下行時期,其淨利潤下滑到2000萬元,甚至更低。也就意味著這10億的投資需要長達25年才能收回成本。那麼這筆投資將直接拖累企業的現金流,而這種情況下,想要脫手該資產,可能還要折價。如果是折價五折,2.5億出售,也就意味著該公司直接損失2.5億。

最後,企業的債務結構也加劇這一輪的違約潮。不同於外國企業,中國企業在財務管理上,尤其偏愛短期債務。因此市場中,企業短期債務比例過高,而其直接影響是,一旦債務到期,不能在市場上借新還舊,將直接導致資金鍊斷裂。所以,很多違約企業,雖然其資產負債率並不高,甚至還有一定盈利,但由於短期債務比例過高,一旦無法在債券市場再融資,將導致債券違約。

扒開皇帝的新衣——直擊債券市場癥結

(三)本輪違約潮集中踩雷方——民營上市公司

不同於前幾年的債券違約風波,這一次債券違約潮,讓民營上市公司跌了巨大的跟頭。從盾安集團到永泰能源,其擁有的強大的上市公司背景背書,以盾安集團為例,其旗下擁有兩家上市子公司盾安環境(002011.SZ)和江南化工(002226.SZ)。而近期違約的永泰能源更是山西民營煤炭巨頭。如果計算從一月到七月的違約債券主體,會發現民營集團,尤其是民營上市公司佔據了絕大比例,其中除了盾安、永泰能源外,還有億陽集團、神霧環保、富貴鳥、凱迪生態、中安消、上海華信。

扒開皇帝的新衣——直擊債券市場癥結

這其中上海華信和富貴鳥都曾是債券市場中的明星企業,但也正是這種明星光環,讓企業不斷加高槓杆比例,債務規模不斷激增。最終在面臨金融降槓桿,去通道的監管背景下,自身流動性出現問題,引發債券違約問題。

因此,2018年民營上市公司違約潮,並不是突發性個案性事件,其更多是15年槓桿風潮後,導致的必然產物。同時,2018年,違約潮只是一個起步,據鵬元國際數據統計, 2018年到期的公司債券有452只,到期規模4041.27億元,提前兌付的債券有3只,提前兌付金額4.60億元。另外,債券條款中含有回售權,且行權日期在2018年的存量公司債券有881只,存量規模9938.37億元。未來大規模債券到期,將會引發更大的問題。根據統計,2019年至2022年到期債券更多,均超過700只,其中2021年為兌付高峰期,償付壓力較大,當年到期數量1256只、到期規模15969.74億元。也就意味著,在經濟整體大背景不改觀的前提下,未來債券違約風潮只會越來越大,而不會歸於平靜。

這裡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在這場違約風潮中,民營上市公司如此"脆弱不堪"?

相比於國企、央企甚至是政府平臺,民營上市公司在融資方面始終處於弱勢的地位。銀行授信、非標債權、債券融資、股市融資、債轉股等渠道,對於民營上市公司來說,並不是暢通的。

比如,在銀行授信方面,國企和央企其授信規模可能領先民營企業不止一個檔次,同時民營企業的授信規模,往往是發展好的時候,大量授信,發展陷入困境時,授信急劇緊縮。換句話說是"晴天借傘,雨天收傘",因此一旦民營企業發生風險,寄希望通過銀行授信來解決流動性問題明顯不現實。而這種晴天借傘的方式,也讓民營企業在發展好的時期,大舉借貸,不斷加槓桿,擴大對外投資。可謂是抹了蜂蜜的毒藥。

再比如在股市融資方面,當前中國A股市場股價已經跌破2800點,想要從股市實現融資更是難上加難。尤其是現金流緊張的情況一旦爆出,往往引發市場恐慌,股票市場也會急劇反應,股票大量拋售,對於上市公司又是一重打擊。所以對於過去通過股票質押、定增等方式,來獲取融資,解決民營上市公司資金問題的道路,已經走不通了。以這次永泰能源為例,其多次通過定增方式募集資金,累計金額超過220億元。但股市下行後,其上市公司整體市值才208億元,相當於把定增的路已經走死了。

所以,融資渠道的不暢,讓民營上市公司陷入了"違約怪圈"之中。

在經濟上行,信貸寬鬆時期,各種融資渠道大量借貸,槓桿比例飛漲,企業負債率激增,熱錢滾入,對外投資不斷擴大,企業從"小精尖"變成"大平庸"。這一系列問題,在經濟繁榮的泡沫中,沒有人會在意,哪怕資金短缺了,也會有大把的金融機構排隊送錢。這樣的背景下,民營上市公司宛如活在夢境,錢彷彿隨處可見,隨手可得。

但在經濟下行時,信貸緊縮,各種融資渠道如同"分手後的前女友",形同路人。這時候,民營上市公司跟國企、央企比,背景弱、資信差,各類融資渠道錢本來就緊張,當然是給更為安全、穩定的主體。那麼,民營上市公司就被排除在外。而更為可怕的是,資金鍊緊張後,由於後續資金無法及時獲得,可能導致資金鍊條斷裂,直接引發民營上市公司落入"地獄"。比如,盾安集團在對外解釋為何陷入流動性危機時提到,其4月23日發行的12億元超短期融資券未能成功發行。資金無法像過去那樣快速週轉,直接引發融資主體的資金崩盤。

扒開皇帝的新衣——直擊債券市場癥結

(四)面對違約潮,投資者如何破局

1.不能只關注資產負債率,要多關注流動性風險。

過去投資者投資債券產品時,各位關注發行企業的負債率,以判斷其整體負債情況,未來兌付預期。但負債率的高低並不能真實反應企業實際情況,以盾安集團為例,從財務報表上,並不能看出其存在什麼問題。作為一家全國500強企業,其賬面實力不可謂不強。但其卻深陷流動性風險之中。

因此,要關注發債企業的流動性問題,尤其是其現金儲備情況,現金流情況。這些因素,在其發生流動性風險時,起到關鍵性作用。同時,對於銀行授信方面,一些明星企業雖然會獲得規模龐大的銀行授信,但一旦發生風險,這些授信規模將不復存在,因此不能簡單拿銀行授信判斷其流動性情況。

2.高信用評級不等於零風險

信用評級高的企業,一直被投資者認為安全性、穩定性更高。但信用評級只是一種衡量標準,其並不能保障企業完全零風險。包括AA+甚至AAA企業,其評級高,不代表不存在任何問題。包括最近出問題的永泰能源,評級機構給出的是AA+的評級。

所以,不能盲目相信評級,要根據發債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做出判斷,以永泰能源為例,其大量定增,定增規模超過股票市值。同時該公司控股股東股權大量質押,質押率達到90%以上,發行的短期債券票面利率達7.9%,算上其他成本,綜合成本達到10%以上,其融資成本明顯偏高。

因此,不能盲目相信高信用評級,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來判斷。

3.關注違約前兆

債券違約並不是沒有前兆的,只要細心觀察,也會發現其中的風險因子,進而避免踩雷。實踐中常見的幾大前兆大家要格外注意,第一是大股東的股權質押比例,一旦質押比例超過70%以上,說明該公司資金處於緊張狀況。而比例一旦超過90%甚至100%質押,則說明其處於資金鍊可能斷裂的緊要關頭。第二是過往債券發行情況,比如出現債券募集失敗、債券發行取消等情況,說明其原本借新還舊的方式難以繼續,資金鍊處於極度緊張情況中。第三是未來融資空間情況。如果未來融資空間較小,則在發生流動性問題時,難以獲得資金注入,會進一步加劇資金緊張問題。這點相當於企業未來發生風險時的最後保障,需要格外注意。第四是短期債務缺口,如果短期缺口過大,即使其有一定融資空間,但也無法彌補全部缺口,那麼直接導致的就是債券違約。第五,是控股結構。民營企業下屬上市公司往往是合併報表,那麼上市公司母公司報表將非常重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真實的現金流情況。

最後,相比於債券市場70萬億的市場規模,近期爆雷的幾百億債券只能佔據其中很小的部分。但這其中的問題,我們並不能選擇性忽視。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風險防控始終是債券投資的核心。忽視風險,漠視風險,只會讓小雷變大雷,讓整個市場毀於一旦。

扒開皇帝的新衣——直擊債券市場癥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