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之下的悲劇:自然人性戰勝封建思想下的蕭蕭

沈從文寫《蕭蕭》,像是刻意營造了一種疏離感,一個人的半生就像是清風拂過落葉一樣,輕輕巧巧,晃悠悠地飄起,然後落下,寂靜無聲。看到文章末,“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卻在屋前榆臘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我便明白這個故事已經到此為止,且離我越來越遠,我可以永遠地窺探他們的生活,但卻永遠不可親近。

平靜之下的悲劇:自然人性戰勝封建思想下的蕭蕭

蕭蕭生來是不幸的,沒有父母,寄養在伯父種田的莊子上,十二歲嫁給別人做童養媳,小丈夫僅三歲。帶丈夫,績麻,蕭蕭就這麼大枝大葉地長起來了。儘管在今天看來,舊社會的童養媳制度是十惡不赦的。但在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潛移默化下,童養媳在小說背景中實屬平常。民智尚未開化,一切的思想或者說決定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年幼成童養媳,帶丈夫,在家幹活,為了傳宗接代要生兒育女,下一代又是娶童養媳,週而復始。

蕭蕭長到十四歲,仍然是一顆糊塗心,在原始自然的人性引導下長大。童養媳制度中男小女大的婚姻矛盾顯現了出來——蕭蕭受工人花狗的引誘,懷了孩子。花狗來找蕭蕭,蕭蕭一面覺得害怕,“不許丈夫走開”,一面聽從自然的人性,“打發丈夫走去也好一點”。蕭蕭自然的人性蒙上了一層愚昧。自然的人性讓蕭蕭對“成為婦人”和懷孕這兩件事是沒有羞恥的道德感的。愚昧使她無法去認識並且反抗婚姻制度,要逃走也僅是因為害怕懷孕這一件事被家人發現。

然而蕭蕭似乎又是幸運的。在小說中,沈從文偏偏又增加了人性之美。按當時常理,蕭蕭懷了花狗的孩子要被沉潭淹死或者發賣換錢,但善良的人性戰勝了封建愚昧。唯一的家人伯父不捨將蕭蕭沉潭;丈夫一家先前著急生氣卻又釋然了,雖說要將她嫁人卻並不著急;蕭蕭與丈夫也恢復了往日又說有笑得日子;生了兒子後大家也將母子二人照料得好。蕭蕭繼續待在丈夫家,日子又如以前一般過下去了。

但是,惡習依舊是惡習,並不因添加了這麼些點綴就顯得光明正大了起來。沒有歌頌,也沒有批判,像是掩飾,但卻又平平淡淡地寫。兒子小牛十二歲娶了大她六歲的媳婦,蕭蕭也與自己的丈夫生了第一個孩子。蕭蕭過完了半生,其實卻也已經過完了一生。

看著美好慢慢毀滅,這才是最為心痛的悲劇。那個年幼懵懂出嫁不哭的蕭蕭,那個想成為“女學生”過極有趣味的生活的蕭蕭,在封建愚昧的童養媳制度下,她還未覺醒,就已經在命運的屈服下懵懵懂懂地走完了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