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故事」五里界三眼橋:承載200多年歲月滄桑

「古桥故事」五里界三眼桥:承载200多年岁月沧桑

文/王名主

「古桥故事」五里界三眼桥:承载200多年岁月沧桑

在五里界街李家店村南部約700米的梁子湖寧港汊上,有一座三孔古橋矗立湖中。

「古桥故事」五里界三眼桥:承载200多年岁月沧桑

該橋系三孔石拱橋,全用青條石砌建,間夾有少量的紅砂石。佔地面積約200平米。橋身全長36米,橋面寬6到7米。中孔4.3米,拱頂距水面2.8米;側孔跨度3.2米,拱距水面2.5米。橋坡度7度。方向此偏東50度。橋側面牆體採用一順一丁錯縫交替砌築,東西兩端側面各建有“八”字形的擋水牆,並且在橋墩兩邊各附建有擋水牆柱,牆柱前端呈“△”形。起到分水進孔,減緩水流對橋墩的直接衝擊,同時也具有對橋墩的保護和穩固作用。橋兩頭原有一段青石鋪墊的路面,文革時期受到損毀。

2005年,市文物部門在江夏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了這座建於清代的古橋,在江夏已發現的10多座清代古橋中,多為單孔橋,像三眼橋類似的多孔橋,尚屬首次發現。也是江夏僅存的一處多孔古橋,當地村民們稱之為“三眼橋”。 於2013年3月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此村《王氏宗譜》記載,這座橋是清代一個叫王金川的翰林官督辦興建的,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樣的三眼橋是江夏僅有的一座三孔石拱橋,在橋樑建築史上有研究價值。該橋連通李家店與紙坊寧港獅子山,橋下是梁子湖的寧港汊。由於多年風雨侵蝕,加上樹根擠壓,古橋一側坍塌。

據該街文化站負責人王華回憶,2013年,由市政府撥專款,江夏區文物部門負責對三眼橋進行了大修,總投資30萬元。區文物部門特地選在枯水期時,對古橋進行搶修,排水、清淤,修舊如舊,儘量將這一珍貴的古蹟完整地保留下來。修復後的三眼橋顯得更加古樸、典雅、壯觀。

三眼橋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在三眼橋附近還有一間紅磚小房子很是顯眼。68歲的夏老就住在這裡,守著他的魚塘。他是土生土長的李家店人,談起三眼橋,他如數家珍。

夏老介紹,打小時起,就聽父輩講起這個故事。別看現在這裡人煙稀少,當時這裡是寧港碼頭,連通梁子湖,附近有集市,商賈雲集。是很繁華的地方,人來人往。每天來來往往船隻穿行,賣貨買貨的商販和客商匯聚於此。從鄂州那邊運來的物資就在這裡缷貨,然後再運到城裡去。相傳在清代,有位叫王金川的翰林官,看到這裡生意紅火,但兩岸百姓卻來往不便,迫切需要一座橋,方便通行。王金川徵求民眾意見後,就開始籌款,決定修建一座三孔橋。

修建當日,按照當時當地習俗,殺了八匹馬祭祀。三眼橋建成後,與五里界街西北面的梅家橋、紙坊的靈港橋,處在同一條古驛道上,成為當時的交通要道,每日上下橋的老百姓摩肩接踵。為了感謝王金川興建這座橋,凡是附近的民眾紅白喜事路過此橋,均要燃放鞭炮,並下來磕拜三謝。

夏老說,橋修建得相當堅固,以往每次大水來時,古橋都沒有被沖毀。1998年發生特大洪水,當時周邊居民家一樓水都淹到桌子上,大家紛紛議論:“這橋怕是保不住囉!”沒想到等到大水退後,這三眼橋依然堅挺。橋修復好後,常有遊客前來參觀古橋,一年又一年。

「古桥故事」五里界三眼桥:承载200多年岁月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