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落,小米延遲CDR上市背後的思考

大起大落,小米延遲CDR上市背後的思考

身披CDR首單光芒,幾乎就創造了CDR 12天排隊上會的閃電速度。然而,就在CDR上市臨門一腳之前,小米卻選擇了將“球”回敲,好似學西班牙玩起了短傳配合。

6月19日,本來證監會當天是要對小米的發行申報文件進行審核的,但是小米卻在其官方微博上稱,公司經過反覆慎重研究,決定分步實施在香港和境內的上市計劃。小米集團將先在香港上市之後,再擇機通過發行CDR的方式在境內上市。為此,公司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起申請,推遲召開發審委會議審核本公司的CDR發行申請。

這就好比當下的世界盃,教練都招你入國家隊,並安排你首發,比賽的哨聲也馬上就要吹響了,這個時候你說,“我不玩了”。怎麼看都怎麼覺得有點不夠嚴肅性。然而對此證監會卻看似很大度,表示“尊重小米集團的選擇”。

事情到這,吃瓜群眾就看不懂了?此前還鑼鼓喧天、禮炮齊鳴的,沒過幾天就“不玩了”?這到底是雙方在控制節奏,還是有什麼難言之隱呢?

證監會84問錘錘紮實,CDR延遲到什麼時候?

實際上,一提到證監會,大家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是筆者最近對證監會的印象,卻大有改觀。前不久A股上市公司瀚葉股份擬作價38億元收購量子云100%股權,上海證券交易所就下發問詢函,對瀚葉股份收購的標的資產的合規運營風險、政策風險、交易合理性、經營風險等問題進行了問詢。相關問題,那是問得相當的專業。此舉也迫使瀚葉股份把收購價從38億元下調到了32億元。

而一個多月後,這種專業性同樣體現在了證監會對小米的問詢上。6月14日,證監會披露了對小米發行CDR的書面反饋意見,整個反饋意見囊括了洋洋灑灑的84個問題,涉及到了規範性問題、信息披露問題、以及其他問題等層面,更具體來說包括了同業競爭、公司治理、生態成員企業、金融業務、員工激勵、關聯交易、優先股、投票權差異、VIE結構等等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企業IPO,一般反饋意見的問題最多也就是三四十個,而小米CDR的反饋問題卻多達84個。而且,一個問題裡面,更是有著非常多的小問題,比如“關於材料採購、消耗、與產量間匹配”這個問題裡,就包含了七八個小問題、子問題。如此,怎麼能夠不讓小米焦頭爛額。

對於證監會84個大問題的實錘,有一些觀點認為,這是因為當前A股行情不好,證監會在有意控制上市節奏。實際上,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原因有三:

一是,小米在CDR初始,A股行情就不好,如果是有意控制節奏,就根本不會讓小米去開這個頭;二是,小米CDR募集的資金大概是300億元左右,而如今A股每日的交易額大概在四五千億元左右,小米募集的資金佔比不大,不會影響大盤的基本走勢,更為關鍵的是小米募集資金的方式是戰略配售基金,相對股市而言,更傾向於是增量資金;三是,如今證監會的監管越來越市場化,這種行政化明顯的手段,不會是證監會的首選。

所以,排除了額外的目的之後,就是證監會的84大問題,確實需要小米用時間去處理和回應。小米發出一紙聲明雖然表面上看有點傲嬌和任性,但是做法其實是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些問題的回答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

除了明面上的84大問題之外,估值或許也是證監會和小米之間有待商定的地方。從監管的角度看,希望有指導價,方便監管和維持發行秩序,防止搶籌;但是站在小米的角度,則自然希望估值越高越好。

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加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此前明確表示過,就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試點從嚴審核原則。高莉強調,“雖然基於試點工作性質,對試點企業單獨排隊且審核速度較快,但證監會初審部門和發審委相關審核工作均依法依規開展,堅持條件標準不降低,程序環節不減少,對試點企業從財務和非財務角度,全方位、多維度依法進行審核,在審核嚴格程度方面,較一般IPO企業要求更高。”所以,小米CDR暫停之後,短期內估計不會有繼續推進的時間表出來了。

四個公司八個數字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小米估值到底幾何?

從小米傳出要上市之日甚至更早之前起,小米估值幾何就一直是行業裡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一直是謎一般的存在。雖然如今戰略配售基金,都把廣告打到菜市場了,但是菜市場裡手握重金的大爺大媽卻對小米等公司最基本的估值啥的都不瞭解,對P/E估值法、P/B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PEG估值法、P/S估值法等等更是雲裡霧裡,一竅不通。

能不能有一種辦法可以讓大家通俗易懂的就瞭解小米的估值?答案是有的。我們不妨選取蘋果、高通、惠普、格力四家公司,從手機到IT再到電器製造,它們是和小米由近及遠的四家公司,但也都在相應的大類裡。選定公司後,我們從營收和利潤兩大企業最核心的指標,做橫向對比,通過已經在二級市場被資本驗證了的資產價格水平,去推到小米的估值。

當然,所有這些的前提是,基於小米公司的硬件公司的身份。雖然小米自己很想在自身打上互聯網公司的標籤,但是數據卻顯示,今年一季度小米營收為344.12億元,其中智能手機232.39億元、IoT及生活消費品76.97億元、互聯網服務32.31億元,互聯網服務營收佔比為9.39%,還不到一成的份額。以不到一成的營收份額,就給自己貼上互聯網公司的標籤,顯然是有失公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選的是蘋果、高通、惠普、格力商家典型的硬件公司的原因。

先說蘋果,蘋果2018年Q2財報顯示,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蘋果在第二財季的營收為 611.37 億美元,淨利潤為 138.22 億美元。而在這個自然時間段的小米2018 Q1財報也顯示,營業收入和經調整經營淨利潤分別為344.12億元和16.99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10.38億元,為了簡化小米的利潤指標,我們姑且按照16.99這個大的數字來對比。

由此,在營收和利潤兩個指標上,蘋果分別是小米的11.6倍和52.9倍。而如今蘋果的市值為9166億美元,所以對應的小米的估值區間應該是173美元-794美元之間。

不再贅述,用同樣的方法,對比高通、惠普和格力的話,可以推導出小米的估值區間分別是:569美元-871美元;80美元-142美元;以及130美元-373美元。

不可否認,這樣的一個算法還是不夠精細,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能為小米圈出一個估值區間來。如果按照這8個數字的中間數字來看的話,估值區間應該是373-569之間;如果全部8個數字取平均數的話,那麼估值大概是391億美元;如果去掉一個最高值,去掉一個最低值,再取平均數的話,那麼估值大概是381億美元。再進一步,在最後的四個數字裡再平均一下,最終的數字是428.5億美金。筆者認為類似這樣,430億美金左右的估值水平,是合理的。

華爾街見聞的一篇報道稱,如果用分類加總法(SOTP)對小米三大主業分別估值,然後加總,小米整體估值約為445億美元。筆者計算的430億美金和這個數字,是不相伯仲的。

毫無疑問,這樣的數字,是小米無法接受的。“我不care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很多人問我到底是給小米騰訊的估值還是蘋果的估值,我說我要騰訊乘蘋果的估值,因為小米是全能型的”。在6月21日的投資者推介會上雷軍如此說道,“這次550億美元的定價,就是我也不想開價了,你們隨便開吧。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

上市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小米仍舊面臨三大方面的問題

實際上,最終小米的價值究竟幾何,待到小米上市時,資本市場就會給出最為精確的答案,因為人們最審慎的態度,只有在面對真金白銀時才會體現出來。

而相比於估值,上市之後的路怎麼走,筆者認為才是更重要的,畢竟成功上市也只是走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上市之後,小米一方面在監管、合規、信息披露等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就業務本身而言,也會面臨三大方面的挑戰:

首先,是產品方面的問題。如今智能手機已經越來越有“快消品”的屬性了,快消品用戶對產品和品牌兩方面,都是喜新厭舊、喜歡嘗試的,所以上一款產品火爆了,不代表你下一款產品就會火爆,決定產品走向的,只能是大方向的創新創意,以及小細節的追求極致。

在產品方面,以最新的小米8為例,雖然打著“8週年巔峰之作”的旗號,但是還是有很多產品質量、產品細節方面被吐槽,比如沒有耳機孔、沒有紅外發射器、USB還是2.0的、屏幕拖影、相機卡頓、攝像頭進灰等等。

其次,是品牌方面的問題。小米當年的性價比定位,在給其帶來眾多初始用戶和粉絲的同時,也讓性價比這一詞深入人心,甚至被誤解為性價比=低端。最近幾年小米手機一直在進行品牌升級,希望能夠從所謂的低端不斷的向上突圍去。

然而數據卻顯示,小米手機的品牌高端突圍卻不容樂觀,在2018年Q1的銷售量中,價格高於3000元的小米高端手機的銷售量只有49.6萬臺,佔比僅僅為1.7%,相反價格千元左右的低端機的佔比卻高達77.6%。而如果品牌長期處於低端區域,就會面臨用戶忠誠度低、生產運營效率低、利潤低、用戶的不確定性增大等問題。

最後,是技術創新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又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在技術投入方面,數據顯示,2017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僅僅佔據了營收的2.7%,而華為的這一佔比是19.7%,在研發中沒有錢的不是,仍舊是一分投入一分產出。小米手機想要用佔比是別人1/7的投出,研發出比別人更創新更先進的產品,這種可能性大嗎?這或許也能一定程度解釋了,為什麼這些年華為開發出了芯片;vivo亮出了屏幕指紋;OPPO有了雙軌潛望結構;而榮耀則祭出了圖形處理加速技術GPU Turbo……反觀小米,真正可供表示的高科技、黑科技似乎並不多。

二是在專利方面,仍舊是小米的短板。在2017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華為、京東、中興、聯想、格力、OPPO等TMT企業榜上有名,但是卻不見小米的身影。其實最近幾年小米對專利之殤,應該深有體會:

2014年12月,因涉嫌侵犯愛立信所擁有的ARM、EDGE、3G等相關技術等8項專利,小米在印度被愛立信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2015年11月,小米被一家名為BlueSpike的NPE訴至美國東德州聯邦地區法院馬歇爾分院;而自今年1月份以來,酷派也就專利侵權問題,向小米提起了7項訴訟,近日更是打算向印度法庭起訴小米……

不難發現,專利問題不僅會影響小米的業務拓展、品牌聲譽和口碑、以及運營成本。讓正在加速國內佈局和國際化進程的小米時刻面臨著一個個定時炸彈,只不過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爆炸一下而已。

寫在最後的話:

建議小米哪怕前期曲折點,也儘量把大部分事情,比如專利的問題在上市之前就解決掉。“上了高速”之後,邊開車邊修路、邊開車邊修車的玩法,在監管日益完善、嚴苛的當下走不通。

另外,小米也不要太過執念於一時的估值高低,因為相比於高估值上市後的高開低走,各方更加喜聞樂見的是,公允合理價格上市後,股價市值穩步走高,呈現出長期持續的上升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