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師父,啥爲師傅,師父與師傅的區別

師父與師傅的區別在中國人的教育辭典裡,“師父”與“師傅”是兩個與教師密切相關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瞭解“師父”與“師傅”區別在哪裡,常把“師父=師傅”來作稱呼,其實二者還是有區別的。這提醒我們,有必要通過梳理“師父”與“師傅”這兩個稱呼所指的演變,辨析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看混用這兩個稱呼是否適宜。“師父”和“師傅”都讀shī fu或shī fū,是同音詞,在說話時聽不出二者的分別,但寫出來就不一樣了。師父:對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師傅: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對有技藝的人的尊稱。如:老師傅、廚師傅、木匠師傅。師父與師傅的具體區別“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而“師父”將“師”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顯然更加深摯。由於受重教尊師觀念的影響,在傳統的觀念中,父親和老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舊時更為普遍使用的“父師”一詞,就典型地體現了這點。“父生之,師教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有生養之恩,老師有教育之誼。“師父”的稱呼,在保留了原有的傳授知識或技藝的意思之外,還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現了古人對老師猶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且道士之稱受業師,則曰師父:於師前自稱,則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議》卷十三)無論是僧道還是俗人,稱呼自己愛戴的老師為“師父”,於理為然,於情洽切。“師傅”和“師父”最基本的意義是相通的,這就是指傳授知識或技藝的人。相對於“師傅”而言,“師父”的所指更加寬泛一些,它包含了“師傅”的一切意義。在很多情況下,這兩個詞可以混用。如《榖梁傳》中的“師傅”,在《白孔六帖》和《淵鑑類函》中就寫作“師父”。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師傅深懷敬意,師傅的年齡和自己的父親相當,他就完全可以稱呼自己的“師傅”為“師父”。總而言之,“師父”和“師傅”一般是相同的,但師父的關係要比師傅更親近一些,有形式上和實質上的師徒關係之分。與人打招呼時,對一個不認識的人也可以稱:師傅,請問到杭州大廈怎麼走?但不能說師父。師父這個詞類似於“尚父”。由於我國文化對師德尊敬,認為一日為師則終身為父,所以尊師為父,稱為“師父”,當然這樣稱呼也是為了和自己的父親的稱呼區分開來的緣故。關於拜師的道理關於拜師的道理,自軒轅氏崆峒拜師學道以來,玄門拜師已有五千多年曆史了。可謂歷史悠久。今天說的拜師,就是拜師學藝,就是我們所說的拜先生,和拜本師出家是兩回事。出家時拜的師父稱為拜本師,也稱恩師,叫師父,就是事師如父。這也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由來。道教認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所以我們稱為“師父”。但是,修道是一個很長遠的事情,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很多知識需要了解,這就需要學習。一般出家三年後,經得住師父的考察,相當於考試合格,師父會邀請附近宮觀的有德行的三、四個,或者七,八個道長,給弟子舉行“冠巾”儀式,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然後就鼓勵弟子下山,參訪名師,尋訪大道。下山後尋訪的名師,可以向其學習,這就是“拜先生”,就是人們說的“拜師傅”。“拜師傅”和“拜師父”意思上有些區別。這個師傅,就是所以傳道授業解惑業也。現如今,不少同修,仍常把師父作師傅稱呼,其實,這一點是為不妥。我們都知道,在皈依三寶之前,還得皈依金剛上師。上師是我們皈依的金剛慈父,在稱謂上,應該嚴謹一些為好,應當稱為師父,或金剛慈父、至尊如意寶等等。師父是我們終身依靠的恩師,如同慈父一樣,而不是等同於世間一般傳藝的人。


何为师父,啥为师傅,师父与师傅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