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师父,啥为师傅,师父与师傅的区别

师父与师傅的区别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父”与“师傅”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父”与“师傅”区别在哪里,常把“师父=师傅”来作称呼,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父”与“师傅”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师父”和“师傅”都读shī fu或shī fū,是同音词,在说话时听不出二者的分别,但写出来就不一样了。师父: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师傅: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如:老师傅、厨师傅、木匠师傅。师父与师傅的具体区别“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曰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议》卷十三)无论是僧道还是俗人,称呼自己爱戴的老师为“师父”,于理为然,于情洽切。“师傅”和“师父”最基本的意义是相通的,这就是指传授知识或技艺的人。相对于“师傅”而言,“师父”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它包含了“师傅”的一切意义。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可以混用。如《榖梁传》中的“师傅”,在《白孔六帖》和《渊鉴类函》中就写作“师父”。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师傅深怀敬意,师傅的年龄和自己的父亲相当,他就完全可以称呼自己的“师傅”为“师父”。总而言之,“师父”和“师傅”一般是相同的,但师父的关系要比师傅更亲近一些,有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师徒关系之分。与人打招呼时,对一个不认识的人也可以称:师傅,请问到杭州大厦怎么走?但不能说师父。师父这个词类似于“尚父”。由于我国文化对师德尊敬,认为一日为师则终身为父,所以尊师为父,称为“师父”,当然这样称呼也是为了和自己的父亲的称呼区分开来的缘故。关于拜师的道理关于拜师的道理,自轩辕氏崆峒拜师学道以来,玄门拜师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了。可谓历史悠久。今天说的拜师,就是拜师学艺,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先生,和拜本师出家是两回事。出家时拜的师父称为拜本师,也称恩师,叫师父,就是事师如父。这也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由来。道教认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这时拜的师父,如同再生父亲,所以我们称为“师父”。但是,修道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知识需要了解,这就需要学习。一般出家三年后,经得住师父的考察,相当于考试合格,师父会邀请附近宫观的有德行的三、四个,或者七,八个道长,给弟子举行“冠巾”仪式,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然后就鼓励弟子下山,参访名师,寻访大道。下山后寻访的名师,可以向其学习,这就是“拜先生”,就是人们说的“拜师傅”。“拜师傅”和“拜师父”意思上有些区别。这个师傅,就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也。现如今,不少同修,仍常把师父作师傅称呼,其实,这一点是为不妥。我们都知道,在皈依三宝之前,还得皈依金刚上师。上师是我们皈依的金刚慈父,在称谓上,应该严谨一些为好,应当称为师父,或金刚慈父、至尊如意宝等等。师父是我们终身依靠的恩师,如同慈父一样,而不是等同于世间一般传艺的人。


何为师父,啥为师傅,师父与师傅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