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跟張之洞的去世有沒有關係?

河苦


沒有絕對關係!

我們先回顧下清朝自嘉慶皇帝開始的帝國衰落史。

嘉慶時期

——清朝自嘉慶年間國力開始衰退,儘管嘉慶皇帝在位期間也曾經勵精圖治,意圖挽回清廷頹廢趨勢,終因積重難返,直到嘉慶去世也沒有大的改變。整個王朝仍舊走上了下坡路。

道光時期

——道光皇帝繼位之後,面對帝國的日漸衰落,為挽救這一局面,也曾像其父親嘉慶皇帝一樣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禁鴉片、平定準格爾叛亂……雖然這些改革措施對帝國的頹廢起到了一定緩解作用,但仍舊還是隻停留在表面上。

雖然道光皇帝本人厲行節儉,對於政務也是勤勤懇懇。但是作為一個帝王,他本身資質、能力有限。加之當時社會弊端日漸顯現,而清王朝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日益增多。所以在其統治的這段時間內,清廷繼續在下坡路上行駛。

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為抗議清政府的封禁鴉片政策,英國艦隊在廣東海面集結,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面對遠道而來且擁有現代化戰艦的英軍,清廷沒能抵抗到最後,最終被英軍打敗。戰爭結束之後,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近代中國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自此古老中國的大門被打開,列強開始侵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開始形成。

咸豐時期

——道光皇帝去世之後,咸豐皇帝繼位。初繼位的咸豐皇帝也像其祖父、父親一樣,大手筆對朝政進行改革。為挽救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咸豐皇帝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等人。但此時的大清朝依舊處在外憂內患之中,國內太平天國起義等農民起義接踵而至;國外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廷又一次大敗於西方列強。而作為帝國的統治者——咸豐皇帝在外出避禍期間,客死承德避暑山莊,留下同治皇帝等孤兒寡母。

同治皇帝從其父咸豐皇帝手中接手的是一個危機四伏、內憂外患的爛攤子!此時的大清朝猶如行駛在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面對驚濤駭浪,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大清帝國也開始呈現出一副夕陽西下的殘景。


小司馬說


清朝的覆滅是必然的,但是清廷在1912年覆滅就有很大的偶然因素,這其中跟張之洞的離世存在一定的關係

清朝在經歷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所依仗的八旗鐵騎就基本上宣佈涼了。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支撐起清廷大梁的就是一些效忠於滿清的漢族大員。

其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是為帝國力挽狂瀾的四大肱骨之臣,史稱“中興四大名臣”。

(光祿大夫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

曾、李、左三人年紀要大張之洞不少,前三人為帝國相繼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西北迴亂和新疆叛亂,併發起救亡圖存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旅程。

可以說,若無這三人,帝國早已作古。

因為年齡上比起前三位小了至少十來歲,張之洞步入官場的時間較晚,但起點要比前三位都高。

張之洞出身於進士探花,也就是全國統考第三名,“學歷”是中興四人中最高的。其進入仕途之時,又正值晚清漢臣勢力崛起之際。

因為學歷高,所以起點也高,張之洞以諫官身份進入朝廷,深得慈禧太后器重。之後擢拔外放,歷任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他在地方任職之時積極參與了曾李的洋務運動,創建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軍事工業。此外,他還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今天武漢大學的的前身自強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等都是由他建立的。

(漢陽鐵廠舊照)

張之洞雖然本人未曾親自帶兵上過戰場,但也前後參與了中法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其中在中法戰爭時,張之洞主戰,與李鴻章觀點相左。而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時,張之洞卻與李鴻章站到了同一戰線上,與列強簽訂《東南互保條約》,力保江南免於戰火。

作為晚清的重臣,張之洞為清廷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相繼離世,張之洞更是成為清廷最具威望的人。

在進去20世紀之後,張之洞積極推動立憲運動,努力發展民權。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先後辭世,清廷已是風雨飄搖。

宣統元年(1909年),張之洞病重,奏請開去各項差額,攝政王載灃親臨探視。

臨終之時,張之洞念念不忘天下安危,希望朝廷能積極回應民願,早開國會,力避衝突。

但攝政王載灃卻回覆道:“不怕,有兵在。”

張之洞聽罷,再無一語。

(攝政王載灃,清廷入關始於攝政王,也終於攝政王)

1909年10月4日,張之洞在“國運盡矣”的獨自哀嘆中去世,清廷贈諡“文襄”。

張之洞死後,清廷再無一人可威服天下。

張之洞死後僅時隔一年,武昌起義爆發,各省一時紛紛獨立。清廷環顧四周,竟尋覓不到一位願意“挺身而出”之人。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在“舉目無親”的絕望中下詔退位,清朝滅亡。


千佛山車神


清朝的滅亡和張之洞沒有必然聯繫,和清政府腐敗無能有關係,和清政府慈禧亂政有關係,和清政府閉關鎖國妄自尊大有關係,和清政府官員貪汙腐敗有關係。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都不是孤立一個人造成的,而是各種勢力聯合絞殺和內部原因而造成滅亡的。

撰文/秉燭讀春秋


秉燭讀春秋


個人觀點,張之洞去世和清朝政府滅亡沒有關係。張之洞是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漢陽鐵廠創辦人,洋務運動的支持者。他在世時候重視教育,創辦了不少學堂,政治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支持康有為的“戊戌變法”,鎮壓義和團運動,是一個和李鴻章媲美的朝廷重臣,為穩固清朝末年統治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清朝政府的滅亡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必然結果,多少箇中興名臣都挽不回的。


醉後之愛


沒有太大的關係,若說有什麼關係,在於張之洞對於東南地區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清廷後期,張之洞主政中南地區,因此中南地區是近代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民意覺醒也最早。因此,張之洞死後,武昌首義也迅速獲得了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