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寧:用一生積蓄建起全國唯一一家建在農村、立在山野的美術館

董繼寧:用一生積蓄建起全國唯一一家建在農村、立在山野的美術館

他,用一生的積蓄在家鄉土地上設計修建了一座美術館,捐贈國家;他,將60年來創作的32幅精品鉅作,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他,將湖北大學聘請他5年薪酬100萬元,捐贈設立藝術獎學金,幫助鼓勵貧寒的優秀學子……

他用畢生的追求和實踐,回答了藝術“從哪來、到哪去”的問題和藝術家“我是誰,為了誰”的道理;詮釋瞭如何對待名和利、得與失的人生通透,樹立了高雅藝術面向社會、根植基層的典範。

讓藝術走出書齋,服務大眾;用色彩講述中國故事,湖北故事;用線條書寫生命史詩,大愛情懷。他,就是原湖北美術院院長,當代中國著名畫家董繼寧。

董繼寧:用一生積蓄建起全國唯一一家建在農村、立在山野的美術館

董繼寧作品

‍揮毫不止的砥礪精進,孜孜不倦的求索創新,脈頻時代的價值取向,服務大眾的情懷操守,讓他躋身國內一流藝術大師行列。‍

在湖北文化界,董繼寧是個響噹噹的名字。在百度上輸入“董繼寧”三個字,可以獲得740個網頁,新華社湖北頻道有他的專題介紹。

董繼寧1955年10月出生於咸寧市咸安區汀泗橋鎮長壽村,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湖北省美術院原院長;湖北大學特聘教授、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湖北省第十二屆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文化部優秀專家,全國藝德標兵。

董繼寧的作品先後被《中國美術家大系》、《中國美術家全集》、《近當代20位書畫家》、《名家典藏》等大量專著收錄。其中由高等教育社出版的《中國近當代畫家》專著中,介紹了14位中國名家的成就,近代的有齊白石、張大千、吳昌碩等,當代的有孫其峰、黃永玉、董繼寧等。董繼寧的名字,赫然與我國頂級大師同列。

董繼寧亦畫亦文,個人作品集更是蔚為大觀。畫集有《董繼寧畫集》、《董繼寧中國畫作品精選》、《魂系山情?董繼寧畫集》、《中國畫二十家?董繼寧》、《繼寧山水》、《繼寧速寫》,文集有《燈下獨語》等,作品曾參加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屆全國美展;百年中國畫展;中華世紀之光中國畫提名展等多項國內、國際性大展。 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畫院等收藏。

2015年冬,歷時一月、備受矚目的“江山萬里行?董繼寧山水畫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

“江山萬里行”共有“生命頌歌”“高山仰止”“雲山天籟”“空山凝雲”“崢嶸歲月”和“江山多嬌”等六個篇章。其中,“生命頌歌”作為“江山萬里行”的第一篇章,以全新的敘事模式和全新視角描繪哺育中華文明發展的江河之源、生命之泉,再現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唐古拉等體現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的雄偉山脈。

在完成“生命頌歌”篇章後,董繼寧將繼續以每章3-5年的創作進度,完成“江山萬里行”的另外五個部分,踐行“為祖國山河立傳”的藝術使命。

“藝術要反映時代;藝術要有社會擔當,藝術要有人文情懷。”這是董繼寧的創作之魂、力量之源。

董繼寧:用一生積蓄建起全國唯一一家建在農村、立在山野的美術館

董繼寧作品

‍用一生的積蓄修建了一座美術館並捐贈當地政府,將60年來創作的32幅精品鉅作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將高校聘請他五年的薪酬100萬元捐贈設立藝術獎學金,用行動詮釋他感恩祖國、回饋人民的赤子情懷。‍

2006年,董繼寧從電視上得知,鄉村教育資源缺乏,呼籲社會各界人士捐建希望小學。自此,他便萌生了拿出全部積蓄,在家鄉建設一座公益性文化機構,改良農村文化生態的想法。

選址時,不少人提出建在咸寧市區。董繼寧堅持建在農村:“文化的繁榮提升,要從農村做起。”

他還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美術館產權贈予咸安區政府,自己在有生之年僅保留管理使用權。

董繼寧是1977年被鄉親們推薦,從汀泗的鄉村走進了武漢讀的大學。故鄉的山水、故鄉的人始終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眾多畫作中散發著生命氣息的山坳、溪流、輕煙、薄霧,盡是對故鄉的依戀。

董繼寧將這座公益機構命名為“記山大屋”,寓意要記得住山,記得住水,記得住鄉愁,記得住文化的根、藝術的魂……

“我要讓當地村民享受到一座高品質的文化館,讓他們的孩子長大進城後,消除城市文化的陌生感,可以很快地融入城市生活。”他說。

2011年10月26日,建築面積3200平米、投資近1000萬元的“記山大屋”正式建成開館。館內設有藝術品展覽館、公共畫室、學術報告廳、書法研究室、鄂南文化研究中心等,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座由個人投資興建,集美術創作、展覽、收藏,兼具農村科技閱覽室、農村文化普及、美術學術交流等功能的公益性文化機構。

“記山大屋”成了鄂南一個文化符號。一位留學美國的學生參觀時表示,拍照帶回美國,讓同學們一起見證中國的農村有這樣高品位的美術館。

大地孕育了他的藝術,山水是他創作的源泉。作為國內一流的藝術家,如何反哺大地、謳歌時代、回饋社會,這是始終伴隨董繼寧藝術創作生涯中深銘徹悟的主題。

2015年,花甲之年的董繼寧作出一個重要決定:將自己嘔心瀝血創作的32幅精品畫作,無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

藝術在創造中不朽,人生在奉獻中昇華。2018年1月8日下午,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大禮堂座無虛席。這裡正舉行了一個特殊儀式。董繼寧將自己任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聘期5年的薪酬100萬元,一次性鄭重捐贈設立“董繼寧藝術獎學金”,用於獎勵成績突出的學子。

董繼寧說;“我讀中學時,窮得連搭車的錢都沒有,讀大學時一個月只有五元錢。我瞭解底層,對貧苦學子感同身受,自己一個六十歲的人能吃多少、用多少?把這錢捐出去,幫助那些急需要幫助的人,意義更大些!”

董繼寧:用一生積蓄建起全國唯一一家建在農村、立在山野的美術館

董繼寧作品

他致力讓每一個心靈都照進亮色,讓農村每一寸土地都斑斕動人,以文化力量推進鄉村振興、社會和諧、百姓幸福,描就他心中最美的一幅畫……

朱瓦白牆、三進院落、有著濃郁鄂南風情的“記山大屋”,背倚綿延群山,遠眺田疇起伏,靜水無聲,一如他的山水畫作蒼茫安詳、山高水長。

這是全國唯一一家建在農村、立在山野的美術館。

藝術是大眾的,它要融入大眾;藝術是生活的,它要皈依生活;藝術是奉獻的,它要反哺社會。

美術館興建不到兩年,已舉辦了10多場國際國內畫展,接待過北京、上海等10多省市的近萬名參觀者,迎來了武漢理工大學、海軍工程大學等11所高校教師,鹹安城區2000多名中小學生,到這裡接受過藝術培訓……

與一般的美術館不同的是,“記山大屋”服務的主體是“下里巴人”。走出書齋,服務大眾,讓高雅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來到田間地頭,不僅解決了曲高和寡的生存窘境,更讓藝術家汲取了開疆拓土、重新出發的不竭力量。

“這裡是文化聚集、傳承之地,更是文化惠民之所。”從建造之日,董繼寧就給美術館定了位:立足鄉土,面向農村,以文化人,以藝興村。

他自掏腰包,從武漢購回科普圖書、兒童讀物、美術鑑賞等書籍,免費供村民使用。並在活動中心配備多媒體設施,每週定期播放專題片,供鄉親們學技術、拓視野。每逢寒暑假,免費開辦少兒美術學習班,每年定期開展送年畫、送春聯、送音響等多種文化惠民活動。

美術館開設專題文化講座“記山講堂”,至今已為市、區10多家單位的上千人次提供了美術、文學、音樂、書法欣賞講座,董繼寧不僅自己親自輔導,還請來的知名藝術家免費授課。 “記山大屋”吸引了市美協、書協、音協、攝協、乒協、棋協、詩詞學會、老年大學等團體,僅去年就在這裡開展了14場專題活動。許多在武漢市都看不到的優秀作品,在偏僻山鄉面世,並得以長期“細水長流”式地展出。

今年6月,美術館將15位特聘藝術家的30幅作品贈給咸安區,義賣所得的20多萬元全部捐給了留守兒童。

董繼寧和他的記山大屋,象一個強大的磁場,輻射著滿滿的正能量,改變著農村人的審美,改變著農村人的生活。許多人從酒桌、牌桌到了書桌、畫桌,鄰里和睦,民風好轉。

作為 “世界語言”的山水畫大師,作為從“高度浪漫”到“泥土現實”、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骨感轉型的“首吃螃蟹者”,董繼寧和他的記山大屋,不僅吸引了國際國內各行各業的關注無數,更帶來了人才、項目、資金流,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推力。天潤集團投資30億元打造“長壽文化藝術谷”已簽訂意向協議。農耕體驗博物館、鄂南民俗博物館、千橋之鄉露天博物館等一大批項目的和田園綜合體的策劃建設,將使長壽村成為鄂南最耀眼的文化名村、旅遊新村、發展強村。

“農村不是荒涼的農村,而是繁榮的農村;農村不是落後的農村,而是富饒的農村,幸福的農村。”董繼寧說,他要用餘生之力,在長壽村用畫筆描繪這一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