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村里要蓋祠堂讓捐錢,建祠堂有實際意義嗎?

三秒哥


在以前安土重遷的農耕社會里,“祠堂”是宗族、祖先的象徵,在宗法制度的保障之下,具有非常強大的凝聚力。在現代社會,它的功能、意義已經被嚴重弱化了,只是一種形式,並不具有人們所期望的那些功能了。

在農耕社會里,它起作用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在傳統社會里,個人要依靠土地,而土地屬於祖先傳下來的。個人、小家庭是沒有辦法(完全)獨立於宗族而生存的。只有依附於村莊宗族,才能夠更加有保障。就在幾十年前,我們家還在農村生活的時候,農忙季節都是靠人力來耕種,澆水,收穫,要靠“本院人”也就是近親相互幫助才能夠完成。所以在村裡誰跟誰是一個爺爺,誰跟誰是一個老爺爺,誰近誰遠是非常清楚的。很多地方的老人家們會組織起來,撰寫族譜。現在很多地方重修宗祠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但是,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它更多隻是一種象徵,不具備人們所期望的那些功能。我們經常覺得我們中國人是非常敬重祖先的,可事實上,很多人連自己爺爺以上先輩的名字都不記得了,更不要說他們究竟做過值得我們紀念的什麼事情。在這種情形之下,修建宗祠,紀念那些我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祖先,意義究竟何在呢?

現在隨著每個人有了自己的工作,更多的人靠外出打工謀生,很多地方的農村出現了空心化,留在家裡的只有老人和孩子,土地對於個人及小家庭的意義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在這個情況下,所謂宗族的凝聚力,也就名存實亡了。

其實與其耗費巨大的資金去修建宗祠(更不要說後期如何維護,其中有沒有利益分配的黑洞),不如用它做一些更有實際意義的事情,比如考慮當地的教育,資助那些有潛質的學子,或者為有貢獻的祖先留下名字和事蹟的記錄編撰出版,這對於當地的發展幫助可能要更大。

宗祠這種概念和形式,都太古老的,而古老未必就是有用的。修與不修,按什麼標準修,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而不是看著鄰村有了,我們也得弄個,比比誰家的更豪華。祖先死去元知萬事空,考慮現實的發展,增強真實的凝聚力,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即使是捐款,也不應該按人頭攤派,應該根據各家實力,自願認捐,不能搞強迫。畢竟這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是國家法定的強制稅賦。如果因為強制攤牌,或者拗不過人情壓力,捐款的人也不會高興,更可能造成自己的家庭生活困難,家庭不和睦,那就有違這事兒的本意了。為了敬祖先而造成後輩生存問題,這難道是祖先樂意看到的嗎?

總之,量力而行,不可追風攀比,白白消耗民間財力物力。領導者們也應該更有眼光,把精力放在創新發展,為宗族和當地謀發展上,而不是小富即安,給大家制造困難。


松鼠老孫


我只回答關於建祠堂的實際意義吧,至於經濟問題,還是自己做主更合適。

祠堂的作用


祠堂是有凝聚力的地方。一個家族有血緣關係的人,通過祠堂被聚攏在一起,形成較穩定的社會共同體。祠堂文化也是社會組織民俗中的一部分。舊時的祠堂有很多作用,一個宗族,一個村子,都是要有的祠堂的。祠堂建的好壞在舊時是關係到家族榮耀的問題,應該現在也不會例外,當然這肯定是要有經濟基礎才能完成的。所以祠堂往往建的要比民居更好。

祠堂的作用可以作為教育後輩學習讀書的地方,也可以作為宗族管理者處理族中事務的,還有就是祭拜祖先,跟族人商量大事等等。比如,你族中的祠堂未來建成以後,日後又想擴建,那麼族中的管事者就可以把你們招呼到祠堂中,一起商議,再籌錢之類。

建祠堂本身應該是好事。祠堂本身是可以起到凝聚族人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宗族的標誌。一個宗族要保持長久的向心力,是需要有被族人認可的共同的宗族文化的

對祠堂的認識需要過程

當然,這需要一個從認識到認同的過程,舉個例子比如,你族中以前也沒有過祠堂,或者維繫族人之間聯繫的某種紐帶之類,但是你的父輩祖輩們經歷過,他們很認可,那麼雖然年輕一輩可能會對建祠堂感覺陌生,但逐漸也會被或多或少地感染一下,當你的子輩生下來,就知道村口有個祠堂,那麼他的情感肯定要比你更深一些,所謂代代相傳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這需要過程,不是光有祠堂這個建築就可以的。可能需要家庭教育、文化認知、環境感受等等,當逐漸被族人認可,才能融入族群,祠堂的凝聚力精神才會發揮力量。

人們對態度祠堂冷淡的原因

縱觀整個祠堂文化淡化,主要有經濟問題、社會發展變化、戰爭因素、自然條件等方面。這些都使祠堂不能再為宗族教育,提供共同的地點,久而久之人們對宗族的感情就淡化了。(

歡迎使用“豆包酷訊”閱讀資訊)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轉載與合作及交流民俗,請加微信:beijingminsu


北京民俗


個人信仰很重要,建宗祠也就是要續家譜,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歷史 ,你祖輩的發源地和你祖祖輩輩名字全部記載在家譜裡,如果你是有神論者家宗祠意義就很大。舉頭三尺有神明,我現在說說我們建宗祠的一些詭異事件吧,

我家宗祠動工那天我大哥從中作梗,後來發生的事可以說是詭異,也可以說是巧合,我大哥是種田大戶,祠堂動工那天他製造了不少麻煩 ,後來他在農用車上翻車了,他認為是巧合,繼續製造麻煩,接著又翻車了,第三次翻車差點命都沒有了,都說是祖先給他一點懲罰,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了,他當年種田的水稻全部蟲害,他說自己買了假藥水,不承認是祖先懲罰他,第二年全部買高檔農藥,田裡全部生稗子,導致減產,辛苦一年又白忙了,今年是第三年,他泡稻種全部不出稻芽,一個幾十年的老農泡稻種不出芽還是沒有見過的,他嚇得今年乾脆不種田了。還有一件事,我們祠堂建成後襬祖先排牌位,有一大房人不出錢,我們出錢的這是小房,就把我們祖先牌位放在大邊,他來看到後不跪拜就準備走,還沒有出門就摔了個狗吃屎,是摔倒很厲害的那一種。順便說一下,家裡接譜那天很隆重 ,比結婚都隆重,家裡所有親戚朋友全部到場,放鞭炮禮花有錢的人家要幾十萬元,像我們普通的家庭的幾萬塊錢的花、炮,都是親朋好友送的。家譜每年還有曬一次,要有人在旁邊看護,上面用類似蚊帳一樣的布遮擋一下,以防有鳥屎掉上面。建宗祠是一件費神費力費錢的事,也是一個家族的榮耀。


陰陽風水a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看:首先建祠堂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增加一個家族的凝聚力,這是最主要的,中國人歷來講究尋根嘛。建一個祠堂也是家族興旺的象徵,也可以教育後代要光宗耀祖,不僅是一個門面上的裝點也是一個精神傳承。但另一方面修建祠堂也是一筆不菲的花銷,尤其對很多農村地區而言,因為祠堂是為了代表一個家族的,所以一般都會比普通住宅修建的要好很多,甚至有的地方修建的祠堂太過奢華,都上了新聞了。

雖說修建祠堂是整個家族的一個事情,但是一刀切的讓每個家庭交2000元錢,肯定有一些家庭條件不是那麼好的不願意出這筆錢的,對他們而言,建這個祠堂會造成不小的經濟負擔,那麼這樣的祠堂建起來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脫離了群眾基礎。

我覺得祠堂該不該建,建的豪華程度,花多少錢建都應該集中族裡人的意見,而不是幾個村幹部和當大官的族人自己就做了決定

,不徵求大家的意見,就沒有理由強制收大家的2000元錢去建祠堂。


大黑牛老師:今日新農人簽約作者, “田管家”免費農產品交易平臺特聘農技專家。


今日新農人


我覺得這種集體項目最重要的是找到行動的意義,也就是有一個真正能打動族人的理由——為什麼要花錢修祠堂。只有這個理由充足了,人們才能真的從心理上接受這件事。出錢出力才能心甘情願。所以我們來說說祠堂到底有啥用?花錢值不值?

第一,祠堂是中國人的傳統,數典忘祖在我們的語言中是罵人的話,就算到了現代化程度如此高的 退一步講,在傳統衰落的村莊, 祖宗離我們有點遠 那麼祖先的具體承載則是我們的姓氏,也就是家族。 既然是宗室祠堂,就說明是有比較大的家族聚集居住在一起,比如張氏伍氏,家族再具體一點,就是我們的親戚,叔伯兄弟、五服姻親,古代的大家族都是幾代之內、各個旁支都群居於一處,一個鎮、一個城都是一個姓氏或者幾大姓氏。分家常常是被認為是家族衰落的表徵,其實就是到現在,多子女家庭來說分家這種事,也是件傷感情的事情。如果我們把這一層層的關係理順了,就會發現,祠堂這樣一個充滿中國特色的公共空間,背後的意義,就是“關係”,是我們和周圍人關係的表徵,在過去活動半徑有限,我們密切依賴宗族關係的時代,祠堂、族長、宗室,具有重大的意義,到了現代社會,看起來親戚熟人沒那麼重要了,大家都是契約社會了,一切按規則來,可是說句大實話,我們真的能離開“關係”麼?在已經開始返鄉潮的鄉土社會,人脈一詞恐怕還是得以家族為出發點。

我自己有個體會,以前從來不認為“根”有多重要,有一次家庭聚會的時候翻起來老家人帶來的新修的族譜——當然修族譜的一般都是混得好的、有地位或者聲望的,我忽然有了一種神聖感,或者說是發現了自己原來是一棵大樹上的一片葉子的歸屬感,原來我是這樣來的,我的祖輩上有過這樣那樣的“人物”,看到自己名字的時候,那種歷史感忽然就會催生一種使命感,我最好能在自己的那欄寫點啥。所以祠堂、宗族,對於我們的意義,可能就是因為潛移默化於我們的深層意識之中,平時感覺不到,可是卻入髓知味,終身不退。

第二 修祠堂不是空談理論意義,道理大家都懂,關鍵是執行和效果。誰來執行?牽頭人是不是足夠有影響力,也就是能不能都讓大家認可,感覺他或者他們帶領下能把事情做好。蓋好了以後怎麼用?能不能起到凝聚族人的作用,我覺得讓人掏錢出力以前,那些核心組織者是不是應該多拿些方案出來?讓大家感覺,有了這麼一個地方、一個空間,其實是可以做點實際的事情的。要知道,所有的象徵、凝聚力,如果沒有了實際行動或者社會交往的支撐,都終將會淪為空殼,逐漸荒蕪。

再舉個栗子,去年夏天在浙江縉雲縣學習,發現當地不少村落裡祠堂保護得很好,問了縣裡的文化幹部,他“一語道破天機”:凡是那些重視祠堂的村子,家族意識、集體意識都很強,推行什麼集體的事情就很順利,村裡也很少雞鳴狗盜、糾紛鬥毆的現象,反過來,越是渙散的村莊,越是出現雞飛狗跳事情的地方,祠堂就越沒有人重視和維護,這個村搞點什麼事都很困難,也就越發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要不要投錢建祠堂,關鍵要看咱們村裡是不是開始真正要加強集體意識、公共秩序的建設了,如果是已經開始走上坡路,那就絕對應該添磚加瓦,畢竟有大家才有小家。如果是還沒讓普通村民感覺到凝聚力和動力,那麼就要反思一下,修祠堂,能怎麼樣利用起來,好好搞搞村裡的“精神文明建設”。

回答人:蘆筍博士 中國人民大學


探村博士聯盟


現在在很多地區都有這種情況,建祠堂、修族譜,所以也有學者將其視為宗族復興,但這種宗族到底是傳統種宗族不完整的恢復還是新形勢下自成一體的宗族形式,還存在著很大爭議。

學者王銘銘等認為宗族共同體之所以復興是因為宗族能夠滿足人們在社會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以及精神上的某些需要。祠堂的修建意義也在於此,在祠堂修建之前,大家都是各自管各自的,祠堂修建之後,很多人(包括從宗族走出去的官員、大學生等)開始通過祠堂介入村莊事務,比如一起組織修建馬路,修建村裡的公共設施。

筆者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有一個事例印象很深刻,即在中部某省的一個村莊,全部姓宋,筆者去過兩次,前後相差三年。第一次去時候,從鎮上通往村莊的小路還是泥濘路,在下雨的季節完全無法通車(包括自行車),只能靠步行,村莊實際上也沒有多少人居住,據村民言,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有的直接遷出去住了;第二次去的時候,修通了馬路,而且村裡增加了許多公共娛樂設施,還新增了老年人協會,最顯眼的是在村東頭修建了一棟極為氣派的祠堂,據村民說,是退休的村長召集了這幾年村裡走出去的一些大學生、官員、商人等集資修建的,馬路和那些娛樂設施也是修建祠堂之後一些族人和政府協議修的。關於祠堂的修建,情況也和題主類似,是以大戶捐錢為主,另外每戶象徵性的繳納一部分,對於沒有收入來源的則免捐錢。祠堂在正月初五舉行祭祖儀式,第一年是清明節和重陽節兩次祭祀,但後來考慮到難以聚集族人,才改為正月初五,每年一次。除祭祖外,老年人協會也會在祠堂打牌、聊天等,此外,還曾經在祠堂辦過識字班等,祠堂還設有圖書室,但這些活動都沒有延續下去。

綜上,興建祠堂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能夠和宗族走出去的族人先聯繫,為宗族帶來一定的利益,比如修建公共設施,加強同族之間的聯繫等等。但同時這些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在經濟上給族人帶來負擔,前述宋氏存在在這方面處理的就很好。


楚邾


蓋祠堂的行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種現象在農村從古至今都非常的流行,是中國宗法社會的延續,也是彰顯中國人親情的一種方式。

中國傳統村落是以家族聚居的方式逐漸繁衍開來,很多村落的姓氏是一樣的,來自於同一個祖先,出於中國人重視家族血緣關係的傳統文化,很多農村都在自己的村裡建立了祠堂,以紀念共同的祖先和維繫親情關係。

因為建祠堂、修族譜屬於一個村裡的公共設施,村裡的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村裡的每個人都應當為建祠堂、修族譜出一份力,出錢或者出力都是可以的。

雖說建祠堂、修族譜從大局方面來說每個村民都應當出力,但是每個村民的經濟實力是有區別的,像出錢這種方式,對有的村民來說,並不會帶來什麼負擔,但是對某些村民來說,根本出不起錢,這就需要全體村民的體諒和幫助。像這種出錢比較困難的人士,可以讓他出勞力或者做一些相關的事情以代替出錢行為,這樣既可以達成建祠堂、修族譜的一致意見,也能照顧一些困難的村民,在和諧的氛圍下完成建祠堂、修族譜的任務。

還有一些發了點財和當點小官的人,為了顯擺自己的一點點成就就在村裡大肆鋪張,修建祠堂,目的是彰顯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抱著光宗耀祖的心理,像這種人,如果其自己願意出錢的話還好,最怕的是不僅自己不願意出錢,還想方設法讓他人出錢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私慾,這種人是最讓人厭煩的了。如果有村民不出錢的話,還會受到排擠、誹謗,甚至讓人在村裡住不下去,這種行為已經背離了建祠堂、修族譜的所具有的傳統文化內涵,而變成村裡的惡霸行為了。


夢歸秦淮


建祠堂是否有實際意義?實際的意義你很難看到,祠堂的意義更像是精神寄託,同一家族精神信仰。在昕瑞生態當地,前兩年就重新修建過祠堂,因為前幾年因為村裡經常有不正常的事情發生,突然暴斃,車禍等等,每年剛好兩起,連續3年,都是很突然人就沒了。村裡就請人看了下風水,說是你們宗族的舊祠堂都倒塌了,要重新修建祠堂。在昕瑞生態當地的村落中,都是一個姓氏的聚集在一起,並且有自己姓氏的宗族祠堂。那時村裡幾個德高望重的人,就提議每戶自己湊錢,少的幾百塊,多的幾千塊幾萬塊,不限制捐多少,出錢少的可以在修建祠堂時當臨工,出出力。修建後有什麼不一樣嗎?有什麼意義?

1.保平安

看到這,很多人等著排隊噴了,說現在都什麼時代了,昕瑞生態思想還那麼腐朽,迷信。我就說昕瑞生態當地的那個祠堂,沒修建前,不是村裡每年有2個離奇死亡的嗎。修建之後到現在,死於非命,突然暴斃一個都沒出現過了。請問這個能用科學解釋得清楚嗎?

2.每年的大年初一,同族的人都到祠堂祭拜。

在當地還保存著,農曆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這兩天要祭祖,除了大年初一要到祠堂祭拜外,其他的時間可以在家裡祭拜。

3.現在祠堂每年大年初一都到祠堂聚集互相拜年。

在農村很多地方還流傳著大年初一給街坊鄰居拜年的習俗,特別是同一宗族的人一般都要派一個代表(一般都是小孩)去各家各戶串門拜年。但由於現在農村建的新房普遍比較散,不聚集在一起。祠堂修好後,全村老小都到祠堂拜年,大家更容易聚集。

時代在變,祠堂文化的理解差異也越來越大,祠堂的意義也不一樣。祠堂的意義更像是一種精神信仰,沒法用經濟利益去衡量,所以有些年輕人也不屑相信,祠堂的觀念也越來越淡薄。以上是昕瑞生態當地的祠堂的意義,因地域不一樣,有文化差異,說說你那的祠堂的意義。

昕瑞生態


建祠堂有非常巨大的現實意義,我非常支持村子建祠堂的行為,這是對幾千年行之有效的底層秩序的一種恢復,是對農村有著精神和現實的雙重意義。

中國自古一以來對祖先都有著非常隆重的儀式,從國家到個人層面都是如此。外國人總是說我們沒有宗教,其實對祖先的敬仰和祭祀就是我們最大的宗教。祠堂就是在形式上對祖先追思和敬仰的外在表現。

小時候誰家東西丟了,只要有人在村子裡罵幾句,偷東西的人就會受不了,東西也就回來了,這就是村子裡熟人社會的道德嚴壓力。現在農村外出打工的很多,慢慢老年人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村子裡很多壞現象也越來越多,秩序呀也慢慢遭到破壞。建祠堂就是再一次把大家凝聚再在一起,重新形成新的底層秩序,按時的祭祀祖先,會不斷加強一個村子的凝聚力和秩序。一個人只要還不算太壞,再列祖列宗面前,總換還是有些顧慮的。

建祠堂也可以是一種精神寄託,現在社會變化太快,家園往往經常面目全非,祠堂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精神家園,作為我們思念故鄉的精神寄託,以免我們老了,除了鋼筋水泥的空間什麼都沒有。

以前是條件不允許,大家也沒意識到祠堂的重要性,現在條件好了,對修建祠堂的事情應當大力支持。


昭烈名臣


一個人如果墜落到連自己的祖宗先人都敢於忘記,我只能說,你這個人活著也沒有什麼意義了,行屍走肉而已!!


祠堂是什麼地方呢?通常意義上來說,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正是在這裡,我們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與祖先進行對話。通過對祖先或先賢的高風馨德的追思,教育後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在國人以血緣為座標的宗族關係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

社會在飛速發展,時代在不停改變,新鮮事物不斷湧現,人類已進入到網絡時期,那麼,修建祠堂還有實際意義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類似於國外教堂的性質,在祭祀祖先的同時,在心靈上與先賢們溝通,懺悔過失,尋求慰藉。使不安分的心有歸宿,讓漂浮的靈魂有依附。這兒我想舉個例子,就是本族中曾經有過一位江湖上聲名顯赫的人物,營生著模糊的事由,財富象雪球般越滾越大,可謂富甲一方吧!但他這種人內心是恐懼的,刀尖上過活,有今日沒明朝的。大約在四十五歲上,忽一段時間日夜居於祖祠,翻閱先人族譜,拜讀祖上遺訓,居然金盆洗手,捐出所有家資,擴建祠堂,資助本族老弱病殘,貧困人等,你說不是祖先點化他,促他辨清善惡之方向,還能是什麼!


(二)召集族人聚會,商議重要事項的場所。說真話,有些事情還就得家族中有威望的族人來處理,只要其往祠堂裡一站,振臂高呼一番,族人隨即紛紛響應,比搞教育,進行串訪的效果要強不知道多少倍,這就是祠堂效應,同宗同族具有超強凝聚力的具體表現!這裡說兩個事情例證一下。其一,家族中一女兒不幸患上白血病,家境不好,又剛考上的大學。白血病治療的費用我想大家都知道,對於她那個家庭,如果得不到外部的援助,似乎只能等死了,花兒一樣的年齡就此凋零,著實令人惋惜!族中名士得悉此事後,迅即召集族人共議救援計劃,所需款項第一時間得到落實,從而讓一個年輕的生命沒有因為“血魔”的威脅畫上句號。族人的想法只有一個,血濃於水!如此樸素,如此親切真的讓人動容淚流呀!

其二,統一婚喪喜壽用餐標準,切實幫族人解決了一大困擾。我們通過媒體也知道,近年來農村辦事宴席鋪張浪費驚人,攀比成風。份子隨禮錢也水漲船高,導致惡性循環,廣大村民怨聲載道!政府雖然也大力宣傳,積極倡導移風易俗,呼籲節儉,但怎奈錢在老百姓荷包裡,又不好出臺什麼行政措施進行干預,也是無可奈何。這時宗族老人及時召集族人大會,具體商定諸事宴席標準,隨禮錢數等事項,真正辦了件政府想辦不好辦,百姓個人要辦辦不了的大實事。

(三)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魂歸故里”,因而祠堂也是聯繫少年時外出打拼,老來時迴歸故鄉的群體之重要平臺。因為他們生在這裡,根在這裡,無論他們展翅高飛去了多麼遙遠的地方,當他們老了,飛不動了,即使爬也會回到故鄉。這也是千百年來國人代代相傳,烙印於炎黃子孫心間的一個愛國情結,是啊,一個熱愛,念念不忘自己的故鄉,親人的人,你敢說他不熱愛自己的祖國嗎?記得九八年的光景吧,本族的一年近九旬老者,早年追隨國民黨赴臺灣,因在軍中擔負敏感職務,即使兩岸互通亦一直未獲臺當局放行回國省親,直至九八年中秋前夜,方始舉家歸來探訪。由於事先己知悉父母,原配夫人均己過世,牌位就存放在祠堂,所以是一腳直奔去的。感人的一幕就發生在祠堂大門檻上,老人前腳踏過門檻,邁入門內,後腳便嚥下最後一口氣,追隨他的先人,父母,原配夫人去了!據老人當時的夫人介紹,在臺灣時其己病危數回,硬是不肯咽最後一口氣,終於撐至回到故里,沒曾想竟這麼快!網友們,你們說說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他?


(四)祠堂還是進行尊老敬老教育,進而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上圖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一位中年男子抱著老母親就醫的場景。說實話,我當時看見這張照片眼角溼潤了,多麼樸實的兒子,無比真摯的愛呀!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說,愛國家愛民族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對親人的愛,哪來對旁人的愛?沒有對家族的愛,哪來對民族的愛?小愛彙集成大愛,其實敬老人愛親人就是一種愛民族,愛國家的行為!如果在祠堂當著眾多族人的面,對敬老模範者予以表彰,後進欠佳者給予鞭策,試想,還有多少人敢於不敬老尊老?以後在大家族中有何顏面立足?


當然,祠堂的重建還有許多其他的實際意義,闢如利用名人效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等等,我就不一一例舉了,總之,我以為重建祠堂是利大於弊的。至於提問者所言錢款多少之事,應該可以協商解決的,關鍵是你覺得沒有意義,本人明確表示不可理喻,就不知道你如果真的不支持建祠堂後,以後還怎麼在父老鄉親那裡立足,還會接納你為族人嗎?

我是笑看春秋14,歡迎關注我共同探討感興趣的話題,本人會盡所能為您解疑釋惑🙏🙏🙏

(網圖,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