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黃粑,又名黃糕粑

貴州地區非常有名的特色傳統小吃

這看似簡單的食物

卻是經過漫長20個小時的蒸煮才涅槃而出

它象徵著五穀豐登和合家團圓的吉祥之意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美味分享——清鎮黃粑

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各地黃粑中最負盛名之一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清鎮市,是貴州省貴陽市下轄縣級市,位於黔中腹地,地處苗嶺山脈北坡,烏江干流鴨池河東岸,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1℃,冬暖夏涼、氣候溫和、舒適宜人。

黃粑在清鎮的歷史已有幾百年,而最早的商業形態是把黃粑切成片狀,擺個烙鍋在路邊烤熱後,用盤子盛著追著長途客車叫賣。後來,漸漸的清鎮黃粑越來越有名氣。清鎮生產黃粑的小作坊也越來越多。而那時,因為規模較小,清鎮黃粑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買得到。

金戈鐵馬一部曲

很多人吃過黃粑,卻不知道它背後金戈鐵馬的故事。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深入黔中腹地,在交戰之前,適逢漢軍埋鍋造飯,飯香汁濃之際,有探子來報,敵軍已臨陣前,諸葛亮下令出擊。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當時酷暑難耐,久等之下,諸葛亮看這情形,只好命將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內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餿。此役窮追敵軍上百里,待漢軍班師回營,食物已蒸煮近兩日。

士兵飢餓難耐急而食之,感覺此食物不僅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還以為是軍師用來犒勞他們的美味,三下兩下便讓幾甑佳饌見了底。碰巧當地百姓遇到,見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續下來,這不,蜀南便又多了這麼一道美味——黃粑。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在貴州長大的孩子,對黃粑的理解大都跟過年有關,在物資資源匱乏的年代裡,黃粑是過年才會有的食物。隨著社會的進步,黃粑雖然是隨處可見的,卻依然散發著濃濃的年味。這看似簡單的食物,製作耗時卻非常長。

黃粑的原材料有黃豆、糯米、粳米、冰糖,要將事先泡發好的這些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研磨成漿,這一步叫做“製漿”。優質的原材料和製作工藝是黃粑美味香甜的秘密。

傳承有很多種形式,工業化生產的今天,黃粑製作過程中的這一步,依然保持石墨研磨的方式,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的態度,決定了食物的本質。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將蒸好的糯米和研磨好的漿混合在一起,通過這個密密麻麻的木格進行分重,節約了時間也簡化了程序。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這些分好重的半成品黃粑,再用玉米葉包裹起來捆緊。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經過漫長的20個小時的蒸煮,黃粑便出鍋了。香氣透過溼熱的玉米葉蒸騰而出。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黃粑的正確打開方式

經過漫長的20個小時,香氣透著溼熱的葉子蒸騰而出,趁熱剝去,金黃色的黃粑,糯香、清甜撲入口鼻,讓人食慾大開!黃粑有很多種吃法。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蒸熟切片吃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爐子烤著吃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鍋裡煎著吃

本色本味,食的境界

黃粑色澤紅亮且味道香甜,因此很多人誤以為黃粑中加入了紅糖以調節色澤和口味,其實,黃粑的黃潤和香甜,是因為它漫長蒸煮的過程。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糯米粉在密閉的容器裡經過長時間的蒸煮和發酵,從而分解出大量的糖分。同時,糯米粉的色澤也由白變黃,味道變得香甜軟糯。而這也是黃粑最大的特點——本色本味!

本色本味是食的境界,亦是做人的境界。黃粑,頗富性情的一道美食。

情懷大過天

“劉姨媽黃粑”是清鎮黃粑的老品牌,生產黃粑已有17年的歷史。

劉姨媽工廠的大多都是老工人,從工廠最初成立那幾年至今一直從事黃粑生產工作的李女士,邊做著進入生產間前的清潔準備,邊說道:“我來的時候只有25歲,現在我孩子都快15歲了。”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雖然每天都是這樣週而復始得幹著一樣的活,但是從她的眼神裡看得出她對這份傳統美食說不出的感情:“每年到了夏天,是黃粑的銷售淡季,但是為了那些想吃到黃粑的人,我們還是會堅持好好做。”

這一口香甜軟糯,曾被諸葛亮用來犒勞三軍

有些看似淳樸的話

蘊含的卻是強大的感情能量

黃粑這看似簡單又質樸的食物

卻飽含著各種情感

這香甜黏稠的味道

把漂泊四海的人又重新黏在一起!

持續關注“九味食記”和九姑娘一起深入產地,尋覓食材本真的味道,迴歸味蕾最初的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