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曉教授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談談金融戰

從李曉教授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談談金融戰

李曉教授這篇文章很火,最近朋友圈、群裡都在轉發,他的大多數觀點無疑是引人深思的,雖然有些悲觀主義的情緒,而且有些觀點如中美貿易結構、網絡運營封鎖、中美俄歐多方關係並不是非常正確,但關於金融戰這一段還是令人警醒。

原文鏈接如下:(見後面擴展鏈接或自行搜索)

“我想恐怕不只在貿易領域,還在“中國製造2025”,更可能是通過這種方式迫使我國做出更大讓步,而且很可能是迫使中國在貨幣金融領域更大開放。”

這一段話涉及到一個大家可能很陌生的經濟名詞,叫做國防經濟學。國防經濟學是以國防的視角來研究經濟問題,與傳統的軍事國防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避免國家的財富損失。在現代社會,各國聯繫越來越緊密,發生傳統戰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經濟戰則成為跨國財富轉移的核心形式,因此經濟國防學比傳統的軍事國防學更現實,也更重要。

迄今為止,國家間的財富轉移,先後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是軍事掠奪、對外貿易、跨國投資和金融交易。目前跨國投資是國家間財富轉移的主要形式,而金融交易則是實現國家間財富轉移的最險形式。現在是金融經濟時代,中國當前最嚴重的內憂與外患仍然在金融領域,金融市場連賭場都不如,賭場中輸錢清清楚楚,知道是誰贏了自己的錢,而在金融市場上,輸了只能怨自己倒黴,因為金融時代,財富流動不再和實物相聯繫。華爾街的金融精英通過操作石油價格就可以賺全世界車主的錢,通操縱鐵礦石價格,可以增加世界上所有鋼鐵企業的成本,而貨車司機因高油價而無法生存時,誰又會將這筆賬算到華爾街頭上呢?這個時代只要輕點幾下鼠標或是簽上幾個合約就可以實現財富的巨大轉移。

金融戰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財富轉移,會將一個國家財富洗劫一空不被察覺。金融戰已經取代傳統戰爭,成為國家之間掠奪財富的主要手段,這種掠奪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會引起被掠奪國家國民的強烈反抗,往往是幾個人喝著咖啡一商量,一個國家的財富就轉移到了另外一個國家。如果說實體經濟條件下的財富掠奪如同入室搶劫,所得有限會引起家人殊死反抗,那麼虛擬經濟條件下的財富掠奪,就如同背後賣掉整個住房洗劫一空卻不覺心疼。財富流向哪裡價值幾何,都由各種各樣的金融指數來決定,而這些金融指數的漲跌變化,完全由人控制。金融交易員輕點幾個鼠標就可以將一家百年銀行輸個精光,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最直接的案例。在這些金融精英眼裡,企業和老百姓都是為他們拼命掙錢的奴隸。

金融戰其實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屢見不鮮的,比如索羅斯1992年狙擊英鎊1997年狙擊東南亞各國貨幣,近年高盛狙擊金磚四國和鑽石十一國,包括2008年次貸危機,都是非常明顯的例子。

經濟戰其實早已打響,如果整個美國,也就是“國防部+美聯儲+華爾街”,對中國發動經濟戰的話,那後果將不可想象。這並非危言聳聽,比如2009年4月美國國防部還進行了專門的經濟戰沙盤推演,與戰爭推不同,參與人員均為對沖基金經理、經濟學教授、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而這次是公開的推演,那些不公開的推演誰知道進行了多少次。美國是一個善於用戰爭擺脫危機的國家,本次金融危機,蘭德公司也發表報告慫恿美國政府通過軟性戰爭救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