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來感受一下潮汕的年味吧


潮汕是粵東以潮汕方言為主體的部分地域,現含廣東汕頭和俗稱潮汕九縣的潮安、揭陽、澄海、饒平、揭西、惠來、普寧、潮陽、海豐、陸豐等,歷史上因行政區域劃分不斷的分化和重組。

潮州、揭陽、汕尾等地級市涵蓋的地域,曾經因交通等原因對內地處於近封閉狀態,先民們從北方遷移帶來的中原文化,因極少受外來文化衝擊,從而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故被學者們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冷凍庫”。

由於得天獨厚的水路交通條件,潮汕地區早在唐宋時期就已有相當規模的外貿活動,進入明代之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更為發達,潮汕文化與海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躍,開始了潮汕地區的大規模海外移民活動,以及對南洋各地進行各種開發活動。頻繁的對外活動逐步改變了潮汕人原有的地域分佈格局,形成了潮人半在本土,半在異國他鄉的分佈現狀。


海外的各種先進文化長年累月的浸染,不斷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豐富和衝擊原來由於封閉而固守下來的中原文化,逐步形成了潮汕文化既開放又封閉的獨特文化特徵,孕育了一批批對中國新文化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才。

僅就影像文化而言,翻開我國電影史,鄭正秋、蔡楚生、陳波兒等一批奠基式人物均為潮人。攝影亦然,上世紀二十年代潮人就有作品入選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作品年鑑,50年代中國第一個膠捲,第一張相紙也在汕頭誕生,“公元”牌膠捲、相紙孕育了我國幾代攝影家,從本土走出了像陳復禮這樣的攝影大師,還有受潮汕文化影響而走上攝影之路的攝影大師沙飛。

由於歷史上潮汕地區人多地少,在我國千分之一的版圖上生活著佔百分之一的潮人,為了生存要麼漂洋過海異國發展,要麼在本土努力拼搏,久而久之形成了潮人“求精”、“求細”的文化特徵。


農民種田精耕細作,成為我國第一個水稻千斤縣;廚師精烹細調創造了美譽世界的“潮州菜”,工藝品精雕細琢,創造了聞名神州的潮汕木雕和陶瓷。

潮汕這樣人多地少的文化地域中,眾多的能工巧匠,卻並沒有多少展示才能的空間,只有集市和廟宇才是他們共同擁有的空間。

在潮汕立廟建祠被人們視為美德,贊為善舉。各鄉各里中,建祠祭祖都被視為大孝之舉,大祠小堂,祭拜祖先,敬奉神明與潮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潮人崇拜神明與英靈,祭拜祖先最隆重的形式是遊神賽會,這是幾千年來潮人傳承發展而成的一種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

它與宗教性活動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參加活動的人不一定都要信神,信者可當是一種莊重的祭拜,不信者權當一次文化娛樂活動,從商者更是當做一次難得的集市貿易。

每次遊神賽均集中舉辦村落民眾的所有技藝和能力。經費全部系“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組織指揮者均為一年一屆的理事會,真正體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收支均貼榜公佈。百姓從每年遊神賽會中發現人才,舉賢任能,力爭在本村落活動中博得周邊人士的好評,以提高自己家族和村落在該區域的威信和地位。

因此,理事們深知肩上重任,竭盡全力,調動和協調各種資源,這資源往往涵蓋工藝、廚藝、遊戲、戲曲、音樂、舞蹈等,包括裝飾、剪紙、美術、表演各方面,這全民參與的活動涉及到佈置,組織、協調、禮儀、聯絡等社交能力。


潮汕遊神賽會,多數在農曆正月元宵節前後舉辦。因在傳統上,此時早稻播種完畢,田畝尚未開耕,是播秧前後的一段農閒時間,故選擇此時祭祖遊神,祈求新一年的福祉平安。至於規模大小視人們對祭拜的崇敬程度和經濟實力而定。有些地方是每年周邊幾個鄉村輪流舉辦。

新春遊神,歷史上是由族長主持,解放後改為鄉民選舉產生的理事會理事長主持遊神賽會活動。從鄉中各廟抬出神座列次穿街過巷,周遊全鄉。百姓為祈保平安,各家各戶都備好供品香燭錢紙,在各家門前擺案迎神。在遊神活動中,因各地風俗不同,創造出舞英歌、跳火堆等等各種獨特的文化形式。

遊神和賽會是一個整體,潮汕新春的各種賽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汕頭月浦23歲男丁祭祖成年禮舉行的賽大豬;有一鄉多戲臺的賽戲;有夜晚各地舉行的賽燈;還有潮州古巷神前賽大鵝等等。這各種各樣的賽會賽的是陣容、祭品、祭具,也是賽藝術、 賽技術、賽智力、賽勤勞致富,是鼓勵人們積極向上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的競賽。


潮汕的遊神賽會是一種敬神又娛樂的群眾性民俗文化活動,傳承和發展了潮汕地方民俗文化中的審美情趣,既滿足百姓休息娛樂的文化需要,又以祈神償願的形式慰籍鄉民媚神敬聖的心願;對期望從神處得到實惠的鄉間普通民眾來看,是一種難得的心理補償和精神寄託。

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上看這也是一種敬賢尊聖的一種源遠流長的美好傳統。也正因為這種遊神賽會的活動,幾千年來的傳承發展,當我們從這些活動中剝離去迷信愚味的部分,你會驚奇地發現眾優秀的民俗文化就在其中。僅2006年6月國務院確定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潮汕各種在遊神賽會得到了傳承發展而展示的潮州音樂、潮劇、英歌、潮州鐵技木偶戲、潮繡、潮州木雕、廣東剪紙等均列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