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首先,必須承認作為後發國家,蘇聯的綜合國力和工業水平,整體上落後於美國及其盟友。工業先進國家和落後國家同時開放市場,肯定是工業落後國家的產品被淘汰。落後工業國的產品與先進工業國的產品競爭,需要關稅保護。否則一旦完全開放,本國很快就會發生去工業化。不明白這一點的話,看看美國當年對英國產品的徵稅就明白了。

競爭首先發生在消費品領域,隨後逆向到基礎工業領域。首先是輕工產品失去買主,滯銷,隨後是本國重工產品失去買主,滯銷。蘇聯的拳頭產品本來就不在輕工。長期冷戰,拳頭產品都是軍工。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問題是戈爾巴喬夫搞新思維,軍工也滯銷了。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本國輕工不如進口貨,本國軍品訂單下降,本國重工不完蛋才怪呢。

有人說蘇聯窮兵黷武。其實,冷戰雙方都在燒錢。何況,世界第一大海軍是美國海軍,世界第二大海軍,是美國退役未拆解的艦隊。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冷戰結束,東西方對軍工品的需求都下降了。在冷戰時期,作為後發國家,蘇聯劍走偏鋒,集中精力發展重工和軍工。在經濟轉型期,蘇聯的軍工萎縮,對本國重工需求下降。蘇聯的輕工產品本來就處於從屬地位,一旦經濟轉型,很快就被進口貨擊潰。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本國的重工業迅速陷入困境。

第一個原因,簡單地說,各國偃武,經濟轉型了,原先是軍工為主,現在是輕工為主。蘇聯本國的重工,失去了兩大主顧,被迅速擊潰。

蘇聯解體,原有的工業體系被拆散在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中。這些加盟共和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美歐為了打壓俄羅斯,對其中部分國家採取拉攏的態度。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這些國家之間原有的緊密的產業鏈被打斷,無法繼續發揮作用。比如,在軍工方面,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是世界強國。但是,蘇聯解體前,彼此產業鏈高度依存。蘇聯解體,兩國反目。從合作到敵對,結果,誰也發展不起來。

烏克蘭軍工產業實力有多強?-中新網 ​www.chinanews.com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3-04/5909878.shtml

【烏克蘭是蘇聯的主要工業基地之一,烏克蘭工業中最顯赫的是軍工企業。烏克蘭獨立初期從蘇聯繼承的軍工業,已經不能用強大來形容,而是“極其強大”。軍事工業企業多達3594 家, 職工300萬人, 其中直接從事武器生產的企業就有700家, 職工140多萬,生產門類涵蓋火箭、大型運輸機、軍用艦艇、裝甲車輛等陸海空各種裝備,而且其大部分產品性能還居於世界前列甚至是頂尖水平。

以南方機械製造廠為代表的烏克蘭航天工業,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參與領導了蘇聯第一枚制導導彈、第一枚運載火箭和第一個航天器的研製工作,並在後來為蘇聯設計製造了半數以上的洲際彈道導彈以及數種型號的運載火箭。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三分之一的航天工業,從業人數一度高達20萬人。位於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市的南方機械製造廠是烏航天工業最大的生產企業。該企業研製生產的SS-18重型洲際彈道導彈,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導彈,可攜帶10個55萬噸分導式核彈頭以及40多個誘餌,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難怪它在冷戰時期一問世,北約就將其稱作“撒旦”(惡魔)。直到現在,烏克蘭仍以其高性能的“天頂”、“第聶伯”、“旋風”三類系列運載火箭而躋身航天大國行列。

烏克蘭的航空工業具有世界領先水平。它擁有飛機機體、飛機發動機、機載設備、飛機修理等40多家企業,其中有不少企業, 如安東諾夫航空科研生產聯合體、哈爾科夫航空公司、基輔航空廠等, 都是生產技術和設備先進、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高的世界知名企業。

烏克蘭的超大飛機發展離不開其強大的發動機製造工業。安-124和安-225上使用推力達23噸的D-18T渦扇發動機就是由烏克蘭頭號發動機生產單位——馬達西奇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此外,馬達西奇公司還生產各種直升機使用的渦軸發動機,被用於米-17、卡-27等多型主力軍用直升機。米-26T直升機使用馬達西奇公司的D-136發動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渦輪軸發動機。

烏克蘭的艦艇製造工業曾經是蘇聯軍工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30%的造船廠集中在烏克蘭15個城市中,擔負了蘇聯25%的軍艦生產任務,幾乎所有的大型水面艦艇都在烏克蘭的船廠完成,高峰期間有多達15萬的技術工人在船廠工作。其中位於黑海尼古拉耶夫港的黑海造船廠,是蘇聯唯一能建造航母的造船廠,庫茲涅佐夫號、瓦良格號以及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均在此建造。該船廠鼎盛時期,6萬噸的常規航母剛下水,8萬噸的核動力航母就已經開始建造,這是除了美國以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想的事!

烏克蘭曾是蘇聯主要的坦克裝甲車輛研製與生產基地之一。至1991 年,其坦克裝甲車輛的生產能力佔整個蘇聯的30%,烏克蘭裝甲戰車工業已經成為蘇聯機器製造業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在上世紀60年代,烏克蘭的莫洛佐夫設計局就向蘇聯高層展示了更先進的T-64 坦克。先進的複合裝甲、自動裝彈機、大口徑滑膛炮及二衝程大功率柴油機等,都開創了主戰坦克的先河。西方遲至20 世紀80年代才擁有類似“豹”2 這樣可以抗衡T -64 的主戰坦克,而此時,T-64已生產了1萬多輛。

軍事工業強大與否,設計很重要,但是否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完善的工藝更重要。烏克蘭真正強大的是以巴頓焊接研究所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技術和工藝。早在1964年,巴頓焊接研究所就開始了太空焊接以及噴塗技術的探索。1984年,蘇聯宇航員在禮炮號飛船外,用巴頓研究所的設備實現了太空電子束焊接。即便是美國,也要引進巴頓研究所的太空焊接設備應用於國際空間站。】

而現在,

【烏克蘭軍事工業很先進,起碼曾經很先進。烏克蘭在無線電、雷達、電子等領域也極具實力。然而烏克蘭先進的軍事工業,並沒有給獨立後的新國家帶來益處,反而陷入重重的危機。因為烏克蘭的軍事工業是和那些蘇聯的前加盟共和國產業鏈緊密相連,人為地切斷這種聯繫之後,設計生產都成了重大問題。例如烏克蘭軍工企業設計的大量武器裝備,國際上有需求,但在一些材料、關鍵部件卻受制於俄羅斯。這種分工配套的形態,制約了烏克蘭軍工的生產能力。

同時其他大國的擠壓,也極大限制了烏克蘭軍事工業的發展空間。首先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在航空、航天、裝甲車輛等領域的同質競爭極為嚴重。其次烏克蘭由於生產標準、體系等原因,很難進入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第三就是中國、韓國、土耳其等國軍工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的軍工市場對烏克蘭形成了巨大沖擊。】

第二個原因:簡單地說,就是蘇聯解體,拆散了原有產業鏈。

冷戰結束,軍轉民不順利,蘇聯解體,產業鏈被拆散,連續兩個打擊之後,還有第三個打擊,私有化和車臣內戰、顏色革命等內亂導致的財政崩盤。本國企業被外來商品擠垮,本國大量勞動人口失業,在此,俄羅斯等國的對策不是保護本國產業而是推動私有化。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而前蘇聯各國的私有化,幾乎是拆毀大樓賤賣鋼筋。經過私有化,大量國有資產化公為私,這時,國家即使想扶植本國產業,也苦於財政崩盤。俄羅斯苦於車臣內戰,烏克蘭苦於顏色革命,沒玩沒了的內亂,本來財政收入就銳減。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簡單地說,就是前蘇聯各國政府即使想扶植本國工業,也沒錢。

那些攫取了鉅額資本的寡頭和其他富豪,有錢也不願意投資本國工業。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前蘇聯經濟迅速毀滅難以復興的原因

一方面,他們也清楚,投資本國工業,也競爭不過舶來品。另一方面,他們也清楚自己的鉅額財產來路不正,隨時可能被秋後算賬。所以他們更願意把資本和在前蘇聯各國攫取的鉅額利潤轉移出去。

當初有經濟學家說,把資本轉移給個人,產權明晰以後,個人為了資本保值,能更有效經營。這些經濟學家沒說,轉移資產其實也是為了資本保值的經營手段之一。

第四個原因,簡單地說,就是資本外逃。

事情沒有到此為止。工業產品必須保持一定的產量,才能保證產品價格相對合理,也才能維持一支工程師和技工的隊伍。以前蘇聯各國的市場規模來看,很難讓本國產品實現經濟地規模化生產,並和舶來品有效競爭。

多說一句,冷戰結束,德國鑄劍為犁,軍工前景也不樂觀。

德國軍工出口急劇下降 小型武器出口幾乎減半 ​world.huanqiu.com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5-06/6765284.html

任何工業產品,沒有一定的產量,都難以發現隱患、調整設計、改進工藝、增加創新、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蘇聯當年的輕工業如此,現在俄羅斯的整體工業都是如此。

第五個原因,簡單地說,就是華約解體、前蘇聯解體後,前蘇聯各國能夠佔有的市場份額太小。即使發展工業,也無利可圖。

老一代凋零以後,新人不能接班的話,工業製造水平,必然下降。前蘇聯各國,目前在吃老本,按照目前的趨勢,除非重新合併,並被美國封鎖,重新開啟冷戰模式,否則,前蘇聯工業復興,基本無望。

【安生,察網專欄學者,經濟學博士, 著有作品《紙牌大廈》《盧瑟經濟學》等,發佈時有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