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中國彩禮的變遷,父母越發心酸


最早的彩禮形式出現於西周時期,在封建社會中人們認為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因此會在結婚時給女方一定的財物作為補償。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彩禮被叫做“四大件”,分別是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錶。

後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彩禮的“四大件”也隨之演變。80-90年代是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90年代後是手機,電腦,汽車,房子。

到今天,婚嫁的彩禮名目更加繁多,圖為浙江彩禮最高規格的“十八擔”,十八擔除了酒、日用品等,還有8888888現金。

彩禮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講究,有“一動不動”、“萬紫千紅一片綠”“三斤三兩”等說法為常見。

除了數額不等的彩禮之外,男方往往還要給女方買首飾衣服、給媒人紅包、宴請親屬,而這些花銷並不比彩禮少。圖為山東一手捧玫瑰花的新郎陳光萬努力“叫門”,而新娘陳紅家人紛紛伸手索要紅包。

為了攢夠彩禮錢,不少農村夫婦都會一同外出打工。今年47歲的徐亞玲在工地上每天要綁4000多根鐵絲。

陝西隴縣天成鎮高堎村曹小兵夫婦準備外出打工,三年前,村裡的媒婆給兒子介紹對象,女方看到破舊的房子,轉身離去。為早日蓋起新房,給兒子娶上媳婦,兩人年沒過完就離家打工去了。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村女孩開始外出打工,留在村子裡的適婚女孩寥寥無幾,因此為了結婚,男方不得不付出高額的彩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