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的民族風情 熾烈的沙漠情懷一一讀《利比亞現代短篇小說選》札記

現在我國在翻譯介紹阿拉伯現代小說方面已取得相當可喜的成就,但要把這些已經介紹過來的作品統稱為“阿拉伯現代小說”是欠妥的,因為其中埃及的文學作品佔了絕大多數。所以似應稱作“埃及現代小說”更為妥帖。由於翻譯介紹方面的這種缺憾,我國讀者對阿拉伯現代小說的認識幾乎固化,一說起阿拉伯小說,想到的必然是埃及小說,這是誤會,也是在此領域裡耕耘的翻譯工作者的悲哀。而武漢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由李榮建教授翻譯的《利比亞現代短篇小說選》,可說是為我國翻譯介紹阿拉伯現代小說填補了一個空白,它的問世,對於我國熱心於阿拉伯文學的讀者,起到了開闊視野的作用,使他們能夠進一步加深認識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底蘊,領略阿拉伯民族的風情風貌。

《利比亞現代版篇小說選》收集了近20篇利比亞現代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說。這些具有強烈伊斯蘭色彩又深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作品,跳動著的是時代的脈搏,散發出的是濃郁的地方氣息,其中《光彩照人的淑女》《尊嚴》《愛,在今夜》《女人與狗》《走向何方》《天國》《愚昧的情人》《蒙面女》等堪稱佳作,筆觸凝重而不失銳氣,文字洗練而又極富哲理,讀之如一股清流沁人心田,十分酣暢。

《光彩照人的淑女》是一部追憶“童戀”的短篇小說,作品以極為細膩的筆墨,描寫了主人公童年時代就萌發的那種朦朧而又甜蜜的原始情感與異乎尋常的願望,歷經30餘個春秋後,儘管物是人非,昔日的戀人(一位比他年長的淑女)早已成為他人妻室,但純情的初戀實在難忘,這種埋藏在心靈深處、日夜奔流在血液中的情感與日俱增,使主人公與任何一位其他女性建立不起愛情關係。

《光彩照人的淑女》的作者是曾任利比亞作協主席的艾哈邁德·法格海。他擅長刻畫人物與人物心理,在這部作品中,他對主人公的初戀及主人公對愛情的專一性和排他性有許多精彩的描寫,不乏傳神之筆,如在淑女阿伊莎成親的那一天,阿伊莎“緋紅的臉頰宛如盛開的丁香花,紅潤的嘴唇鮮豔泛亮,渾身上下流光溢彩,彷彿是一尊光明的塑像”,使主人公在她的光環裡陷入遐想。特別是當阿伊莎把他摟抱在自己懷裡,將他的頭置於豐滿的雙乳之間時,他立刻被從阿伊莎的頭髮中散發出的沁人肺腑的清香所醉,“陣陣溫馨的香氣好像展開了無形的翅膀”,把他送到了用彩虹作屋的仙境,“……他把頭埋在她的胸前,希望永遠這樣依偎著,可是‘永遠’很快過去。”此時此刻,他“猶如置身在奇妙的水晶世界裡”,面對特地為他端來的一盤喜品,既無食慾,又羞於啟齒。他只是十分感恩地吻了一下阿伊莎的纖纖細手,便像一匹脫韁的駿馬,衝出門口,歡快地狂奔起來。但是,當他遠離村莊聽不到婚禮的音樂時,他又為自己從此失去阿伊莎而痛苦地嗚嗚哭了起來。

真正的愛是忘不了的。失戀後的主人公來到異國他鄉,苦度歲月,到處尋找他心中的阿伊莎一一一位頭髮散發著清香、光彩照人的淑女。在巴黎,在杜勒伊公園,他終於找到了一位“臉上有著阿伊莎一般微笑的女子”,於是,他帶她到香舍麗榭大街的商店裡買了戒指和香水,陪她登上埃菲爾鐵塔鳥瞰市容,“向她表露深藏在心底對一個像她一樣光彩照人的淑女的愛情”。在盧浮宮,他們參觀了永遠微笑的“蒙娜麗莎”,但主人公不明白他見到的“蒙娜麗莎”為何兩眼充滿無名的“悲哀與憂傷”,直到良宵將盡,他帶著新結識的女友離開拉丁區的東方飯店,回到旅館時,這才發現他心中的阿伊莎無人能替代,終於明白“蒙娜麗莎”為什麼那樣痛苦地望著他。他付給那位法國女郎陪伴費後,讓她走了,而他還“將繼續尋找一個名叫阿伊莎的淑女”。

歲月流逝,時間安排了一切。阿伊莎的再次出現使隻身漂泊在異國都市的他,頓掃心中的濃濃鄉愁。儘管阿伊莎身穿帶有鄉土氣的衣服,但她宛如一顆璀璨的星星,立刻照亮了主人公消沉已久的心,使他“彷彿又回到了故土,疲憊和失望就像幻影和蜃景,頓時化為烏有”。他閉上眼睛,意欲充分享受分離30多年後再度聚會的美妙時刻,但他聽到的是阿伊莎勸他另找一個“比她更好、更年青的心上人”的聲音。阿伊莎終於不辭而別,主人公心中的太陽一下子沉沒了,一種難以言狀的失落感湧上了心頭。在回旅館的路上,他見到許多風流女郎,儘管她們十分嬌豔和性感,但在他看來,她們都“缺乏阿伊莎所具有的那種淡雅和天香”,他本能地感到,在這些人中間,“絕對找不到一個能像他同阿伊莎握手和擁抱時產生出那種妙不可言的感覺的意中人”。

艾哈邁德·法格海是利比亞文壇的大手筆,從短篇小說《光彩照人的淑女》中可以看出,他對人物性格的把握極有分寸,雖然,他對人物所處的環境並沒有作過多的渲染,但熟悉伊斯蘭文化的讀者馬上就可以從作品的字裡行間,強烈地感受到利比亞沙漠王國的文化傳統與時代背景。

如果說《光彩照人的淑女》為讀者描摹的是利比亞的“純情之戀”,那《蒙面女》表現的則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新舊兩種觀念的碰撞。

《蒙面女》的作者阿里·米斯拉提是久負盛名的利比亞大作家,他的小說題材廣泛,思想性強,生活氣息濃郁,語言幽默機智,因而深受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蒙面女》是一篇能基本反映作家創作風格的短篇小說。作家著眼於利比亞伊斯蘭社會下層人民的生活,通過一位持有愛資哈爾大學文憑的畢業生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應聘到一個傳統觀念極強的家庭裡為蒙面女擔任教師的故事,為讀者勾畫出了繁富斑斕的社會風貌,並以畫龍點睛之筆,用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巧妙地闡述了一個真理,即新思想、新文化衝破舊傳統、舊觀念的樊籬是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阿里·米斯拉提在《蒙面女》中設置的舊傳統氛圍非常濃烈,如當受過埃及新思想薰陶的小說主人公聽說有人請他做一少女的家庭教師時,不禁喜上眉梢,禁不住問了一句:“她叫什麼名字了?”不料如此一問,便遭到一頓訓斥,對方臉色一變,怒氣衝衝地說:“住嘴!可恥!在我們國家裡禁止提少女的名字,你不害臊……”為了求得工作,小說主人公不僅忍受了這一頓訓斥,而且還接受了24條教蒙面女的條件。

這24條可說是作品的精華,一讀這24條,立刻使人油然而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對利比亞社會中的舊傳統、舊觀念產生具體的感性認識。這24條主要包括:學生和教師之間設一厚屏風,彼此不得知道對方名字,上課由家長或一位80歲老嫗監管,只講宗教和語言,不用練習本和紙,禁止使用任何筆,低聲授課,不準帶感情色彩,課外嚴禁交談,不準講俏皮話和稀奇古怪的故事,不回答學生問題,不準看各種雜誌畫報,禁止開收音機,尤其不準聽音樂歌曲與獨幕劇,教師來上課時,如果敲三下門不開,立刻就回去,不準回頭看……

在這種封建專制的條件下,主人公開始了艱難的教學生活,但是一連幾天他都沒能進門,其中第三天還差一點因說了他了解小姐的話而捱揍。一週以後,幾經交涉,主人公終於可以授課,講了一個多小時後,坐在屏風後面的人突然咳嗽起來,主人公因而得知坐在屏風後面的人並不是未開化的少女,而是一個老女僕,真正的蒙面少女跟著鄰居麥萊恩的兒子私奔了。

蒙面女的父親開始嚎陶大哭,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出現如此強烈的反差,太出乎意料了。一字不識的蒙面女有高牆封閉,屏風隔離,條條框框的限制,但她渴望幸福與自由,終於有一天,她找到了機會,毅然掙脫舊傳統的束縛,衝出了“黑牢”。對此,蒙面女的父親不理解,社會亦不理解。

作者在小說中描寫的時代背景是二戰後的1949年,當時的利比亞舊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新時期的民主思想尚未被大眾接受,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作者津津樂道地為讀者講述一個蒙面女私奔的故事,其指導思想不言而喻,創作意圖顯而易見。值得指出的足,作者對他筆下的蒙面女未作任何形象描繪,甚至未說半句話,顯然,作者塑造的蒙面女不是特定的人物形象,而是廣義上的人物形象,因而更具典型意義和社會性,作品的主題思想由此得到昇華,也許這正是小說《蒙面女》深層次的思想內涵。

從《利比亞現代短篇小說選》收集的作品看,這本集子可說是優秀短篇的精選,除上述兩個短篇外,其餘各篇以利比亞社會的各個視角為基點,對社會倫理、人情世態、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意識形態作了全方位的審視與探討,作品折射出的是利比亞作家的沙漠生活印記及其熾烈情懷,反映的是古樸的民族風情,篇篇膾炙人口,引人入勝,例如,《尊嚴》以古樸執拗的方式表現了強烈的反美(國)思想傾向,維護的是神聖的民族尊嚴;《愛,在今夜》描寫的是少男少女在西方生話方式衝擊下的瘋狂與墮落,以及傳統觀念的裂變;《走向何方》是一曲受蹂躪女性的悲歌,反抗的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天國》探求的是人生真諦、沙漠法規;《愚昧的情人》試圖衝入自由戀愛的禁區;《女人與狗》談的雖然是公狗和母狗、男人和女人的關係,而其矛頭所指,顯然是上層社會。總而言之,《利比亞現代短篇小說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有助於我們加深對阿拉伯現代小說的瞭解。

當然,《利比亞現代短篇小說選》不是利比亞現代小說的全部,也不能完全代表利比亞現代小說的最高水平。但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利比亞現代短篇小說選》對利比亞現代小說做出一個恰當的評估。我們期望阿拉伯文學的耕耘者再接再厲,不斷奉獻新的成果,使阿拉伯文學的翻譯研究工作儘快躋身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前列。

原載《阿拉伯世界》

古朴的民族风情 炽烈的沙漠情怀一一读《利比亚现代短篇小说选》札记
古朴的民族风情 炽烈的沙漠情怀一一读《利比亚现代短篇小说选》札记
古朴的民族风情 炽烈的沙漠情怀一一读《利比亚现代短篇小说选》札记古朴的民族风情 炽烈的沙漠情怀一一读《利比亚现代短篇小说选》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