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哈·海珊博士與魯迅先生之比較

阿拉伯文學泰斗塔哈·侯賽因博士(1889~1973)和中國文化革命主將魯迅先生的思想、觀點、創作範圍、藝術特點、文學地位與生活年代都有驚人的相似。塔哈終生致力於埃及與阿拉伯民族繁榮,為此,他主張面向歐洲,吸引西方的現代文化與科學技術。他是現代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先鋒與闖將,被譽為東西方文化合璧的世界文化名人。塔哈終生致力於教育與文學創作,認為教育對於人來講,如同空氣與水。他是20世紀初革新與保守、前進與倒退鬥爭中湧現出的現代阿拉伯復興思想家、文學家與教育家。

一、生平之比較

偉大的中國文學家、傑出的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於1881年9月25日誕生在中國著名文化名人重鎮紹興,阿拉伯文學泰斗、思想家、教育家——塔哈·侯賽因則於1889年11月14日出生在埃及上埃及地區小城馬加加。魯迅年長塔哈8歲,屬同時代的文學家。

塔哈·侯賽因一生除榮獲埃及開羅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的博士學位外,還榮獲英國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法國里昂大學和蒙彼利埃大學、希臘雅典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和巴勒莫大學、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和格拉納達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此外,他還多次榮獲國家級榮譽獎。1936年,法國政府授予他榮譽軍團勳章。1951年,希臘國王贈給他最大的“不死鳥十字勳章”。1961年,埃及政府授予他國家級榮譽獎——埃及最高獎,塔哈是獲最高獎的第一人。1973年,聯合國授予塔哈“人權獎”。同年,榮獲美國“科學院獎”。

魯迅曾用“風雨如盤、寒凝大地、萬家墨面”一類詞句來描寫自己生活的時代。塔哈則以“黑暗當道、動盪不安、遍身枷鎖”來敘述自己童年時的祖國。魯迅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塔哈則出生在淪為英法殖民地的埃及。當時的埃及和中國一樣都在帝國主義列強的鐵蹄下哽咽、流血。

魯迅13歲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9歲時,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一把大火燒燬了中國最大最著名的園林——“圓明園”,清政府卻和西方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34歲時,北洋軍閥政府和日本簽訂了近乎宣告亡國的《21條》。當時的魯迅面對山河破碎、辱國喪權、生靈塗炭的祖國,大悲大泣,怒髮衝冠,甘願以一腔熱血換取祖國的獨立、自由。他從太平天國起義、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特別是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失敗後的中國共產黨人的英勇鬥爭中,看到了中國的希望與曙光,全身心地投入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光明與黑暗的大搏鬥之中,最後成為中華民族偉大文學家與革命家。

塔哈博士出生前7年,埃及爆發了反抗英帝國主義佔領的“阿拉比革命”。1904年塔哈15歲時,埃及與英法在嚴重損害埃及利益的和約上簽字。25歲時,爆發了要求獨立、反對佔領、釋放埃及政治領袖薩阿德·扎格盧勒的“1914年革命”。33歲時,埃及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名譽上雖取消了“保護國”稱號,承認埃及的獨立,實際上卻明文規定保留英國在埃及的各種利益與特權。38歲時,埃及政府與英國簽訂條約,公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合法性。47歲時,埃及與英國又一次簽訂不平等條約。63歲時,爆發了納賽爾領導的1952年革命。塔哈大半生都生活在英帝國主義的鐵蹄之下,面對遭受帝國主義燒殺搶掠、哀鴻遍野、災難沉重的祖國,塔哈奮起反抗,以筆為刀槍,支持革命,成為反對佔領,支持獨立,擁護革命的偉大政治文學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魯迅先生的一生是不斷追求進步與真理的一生。他東渡日本學醫,意在醫治民眾的疾痛。但當他發現中華民族之軀體已病入膏肓時,便毅然棄醫從文,拿起文藝武器,去喚醒民眾的精神與覺悟,使東方古國能真正病癒,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魯迅先生逝世時,身上覆蓋“民族魂”三個大字,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塔哈博士的一生也是不斷追求真理與光明、進步的一生。他違背父母要他學習伊斯蘭文化經典的願望,全身心地追求新文化、新科學。為此,他北上法國學習歷史與哲學,為的是使祖國——埃及獨立、自強。塔哈以偉大的政治文人與歷史哲人的面貌出現在阿拉伯現代文學復興的舞臺之上,滿懷深情地關注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疾苦,用畢生的精力苦苦求索救國救民的復興之路。他那捲帙繁多,浩大精深的哲學論著、文學評論、史學評論,是奠定他成為阿拉伯文學泰斗的基石。

魯迅與塔哈不曾相識,但情感相同,作法一致。這個一致就是對祖國的酷愛,對人民的親情。他倆面對山河破碎,政治窳敗,不約而同地舉起手中的筆,刺向侵略者,刺向腐朽,刺向民族之劣根,刺向愚昧與無知。使人拍案叫絕的是,當祖國傷痕累累,哀嘆欲絕之際,他倆又都面向西方,接受了笛卡爾、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啟蒙主義思想;他倆拜讀過達爾文、赫胥黎的進化論,崇拜過叔本華、尼采等人。他倆得出的結論驚人的一致,那就是:救國必須先救民,要用手中的筆喚醒沉睡千年的祖國,用知識與文化培育祖國之希望青年一代。為此,兩位文壇泰斗把文化與教育救國立為他們的主導思想,在各自的祖國,艱辛忘我地從事文學創作與教育事業。

魯迅筆下的《吶喊》、《狂人日記》、《彷徨》等是他喚醒民眾的血與汗,塔哈筆端湧出的《日子》、《星期三雜談》、《失去的愛》等是他醒悟同胞的心與情。魯迅小說中走出的祥林嫂、子君等人物,是他揭露批判黑暗社會的活教材;塔哈小說中出現的我們的朋友、妹妹等人物,是他控訴社會腐敗的典型。

為教育民眾,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魯迅先生於1909年離開日本回國,先後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紹興中學執教。1920~1926年,又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廈門大學兼任講師、教授。以拯救埃及人民為已任的塔哈也始終耕耘在教育第一線。1919年,塔哈離開法國,舉家返回埃及,任開羅大學古代史教授、文學教授,之後又三次出任開羅大學文學院院長。1942年,任亞歷山大大學校長,1950年,任埃及教育部部長。

魯迅先生除從事教育工作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文學創作與組織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動政治的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1931年“9.18事變”後,他撰寫了許多雜文,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和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1931~1933年,他卓有成效地領導左翼文藝運動。1933年後,魯迅不顧國民黨政府的迫害,團結進步人士,參加營救在白區遇險遭難的共產黨人,同形形色色的敵人與反動思潮展開鬥爭,粉碎了反動派的文化“圍剿”,為中國民主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魯迅先生功勳卓著,被譽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國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一生筆耕不止,為祖國留下了上千萬字的文化遺產。他的作品被30多個國家用50多種文字出版。我國出版的《魯迅全集》共20卷。塔哈博士除從事教育事業外,全身心地投入振興民族文化,爭取民族自由、獨立的滾滾洪流之中。他以筆為武器,以理論研究為手段,為埃及的進步繁榮日夜操勞。塔哈博士一生撰寫的著作多達100多部,幾乎涉及所有的社會科學,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文史哲大師”。《塔哈全集》共17卷。

在宗教與國家這個棘手的問題上,塔哈勇敢地提出:“宗教屬於真主,而祖國屬於大眾”。他主張每一個埃及人都要為祖國的獨立自由、興旺繁榮而奮鬥。塔哈明確提出,埃及屬於穆斯林的埃及人與基督徒的埃及人。穆斯林的埃及人要與基督徒的埃及人攜起手來,共同趕走英帝國主義佔領者。要共建偉大的埃及,埃及屬於埃及人的埃及。

塔哈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埃及黑暗社會痛心疾首,他高舉手中的筆,無情地抨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對埃及的黑暗統治。塔哈渴望民主、自由、獨立的潺潺泉水,認為埃及有歷史責任,與進步的歐洲共同協手為人類文明做出特殊的貢獻。為此,他寫下大量文化、社會改革與文學復興的評論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曾激起巨大社會反響,成為轟動一時的社會話題,其中最著名的有《復興宣言》。塔哈指出,阿拉伯民族的組成本身就是歷史的開端。7世紀開始的伊斯蘭征服世界浪潮,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阿拉伯人已經不是阿拉伯半島的貝杜因人,而是眾多被征服民族的統一結合體。所以,阿拉伯民族內在的包容性是任何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阿拉伯民族能容納各民族的精粹。阿拉伯民族、阿拉伯人民、阿拉伯祖國內含的戰略意義應是一個阿拉伯國家,而不是眾多的阿拉伯國家。塔哈的這一思想對納賽爾總統終身致力於同周圍各阿拉伯國家聯盟有著深刻的影響。當今的許多阿拉伯國家元首總是設法建立各種各樣的聯盟與組織,甚至合併,其中有現實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影響,但也不排除塔哈的這一大阿拉伯國家的觀點對他們所起到的歷史文化性影響。

“塔哈·侯賽因是一位無可爭辯的最高典範。這個典範屬於從事創作的任何有作為的思想家。無論其成就是在社會科學或文學批評方面,還是在文化界與創作界,塔哈的《復興宣言》都是有作為的思想家參加創新、解放、啟迪、聯盟戰鬥的武器。”塔哈熱情支持埃及現代史上的歷次爭取獨立的群眾運動,如1914年革命、1922年革命、1936年革命、1952年革命,並且於1931年加入了埃及民主政黨——華夫脫黨。1952年,納賽爾領導的革命推翻了昏庸無能的埃及末代君主後,塔哈從羅馬趕回國,看到“革命委員會”所宣佈的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十分歡欣鼓舞。1952年9月,埃及新政府允許塔哈出席在威尼斯城召開的“世界文學藝術家大會”,對塔哈震動很大。塔哈在大會上用法文發表了震奮人心的講話——文學家對社會具有教育的責任與作用。一年後,他又被邀請參加在佛羅倫薩召開的“世界基督教和平大會”,他的名字排在被邀人名單的前列。

1952年革命勝利後不久,塔哈公開發表講話支持這場革命與革命的社會原則。他說:“這場革命是一場根本性的革命。它不僅僅打倒了政府和廢除了國王,還通過打倒政府和廢除國王這一最深刻、最全面、最美好的社會變革來改變社會。革命給予了每個農民以土地,重新規定工廠與工人的關係。每個人都能受到教育,每位病人都能就醫用藥。我歡迎這樣的革命。”

1963年,埃及電視臺著手製作了一些文學節目。1965年,電視臺的文學制作人艾尼斯·門蘇爾組織了一次歷史性的電視文學大薈萃,邀請了10位文學家、作家在電視上公開會晤與評論,塔哈列10人之首。在這次電視會晤中,有人批評塔哈對阿卡德(埃及現代著名文學家之一。一般認為他僅次於塔哈,在埃及文壇排名第二,與塔哈存在著尖銳分歧)的批評不公正。當時阿卡德剛剛去世,阿卡德的學生公開寫文章攻擊塔哈。塔哈在電視上說:“如果我們沒有理解阿卡德的天才的話,那麼,今天我還是說天才是不好的”。塔哈博士與魯迅先生一樣,在文壇上一直有強有力的對手與反對派。

1967年2月4日,塔哈在廣播雜誌上發表文章說:“埃及仍處在愚昧狀態之中,沒有產生文學……”他的講話引起政界與文學界許多人的反感與攻擊。1970年2月15日,他在開羅晚報上發表長篇談話,並回答了青年們的提問。1970年5月8日,塔哈在“畫報”雜誌上發表有關文學與政治之間的回憶。塔哈晚年的許多談話、講話都在埃及思想界、文學界引起巨大波瀾。

塔哈博士如同魯迅先生一樣,生前身後都受到種種誤解、曲解、貶損、攻擊。在兩位大師生前和生後,由他們引發的各種文化論戰與思想交鋒,直到今天都未停息過。之所以會有這樣罕見的社會文化現象,其原因是魯迅先生與塔哈博士的成就不僅在於文史哲的創作,更在於其作為時代的代言人的道德勇氣與睿智的思想。1973年10月28日,塔哈病逝於開羅,享年84歲。

二、作品與歷史地位之比較

《塔哈全集》的主要作品內容包括文學評論、伊斯蘭曆史、小說、歷史哲學、傳記、翻譯作品和講話等。他的名著被譯成英、法、德、西、漢等多種文字出版。他的生平事蹟被拍成電影、電視和廣播劇,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我國上映的《征服黑暗的人》就是塔哈的傳記故事片。塔哈深信只有不斷汲取外來文化中有價值的因素,阿拉伯文化才能成為世界著名文化之一。他說“用不了很長時間,我們的現代文學就會像我們的古代文學一樣屹立在外國文學面前”。中國文化革命主將——魯迅先生的作品與塔哈博士的作品的共同特點在於思想深度、歷史容量和戰鬥性。兩人的作品、思想、人格與威望在喚起民眾反抗侵略、佔領的鬥爭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成為提高民族自強、自信、自我解放的象徵與凝聚力,產生了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現實作用。因此,中國的魯迅與埃及的塔哈都在各自國家裡是任何其他作家所不能取代的。魯迅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塔哈精神則是埃及與阿拉伯民族進步的象徵。

毛澤東同志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情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方向。”用這段高度概括的語言來形容阿拉伯文學泰斗塔哈在阿拉伯文壇的地位與歷史作用,似也可行,因為,他倆都是偉大的政治文人與傑出的思想家、革命家。不同的是魯迅先生積勞成疾,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沒有看到他所詛咒的黑暗社會的滅亡與新中國的建立,而塔哈卻有幸親眼目睹了埃及共和國的誕生與成長。

魯迅先生與塔哈博士的家庭生活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魯迅先生的妻子許廣平原是先生的學生,她仰慕先生的信仰、學識和品德,不顧社會輿論與家人的阻攔,嫁給了年長自己許多的先生。塔哈的夫人蘇珊原是與塔哈同窗求學的法國女孩,她被塔哈的學識、勇氣、品德所征服,越過宗教、國度各異的障礙,勇敢地嫁給了一名東方殘疾人學者。蘇珊與塔哈結為夫妻之後就加入了埃及國籍。許廣平與蘇珊兩位大文豪的夫人都具有一雙慧眼與一顆愛心,婚後全力支持先生的事業與理想,與先生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為先生整理文稿,生兒育女,操持家事,一直陪同先生走完坎坷多難、光彩照人的一生。

魯迅先生和許廣平的愛情故事與婚後生活,在魯迅先生的著作裡與後人撰寫的回憶錄裡都有記載。塔哈博士對愛情的歌頌都印在了他許多著作和講話裡,在阿拉伯世界,沒有哪位作家像塔哈博士一樣將自己大部分作品都獻給了他的愛妻。

塔哈自傳體小說《日子》是一部最受歡迎,暢銷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著作,1961年出版中譯本。這部書使埃及人和廣大阿拉伯人民深刻地瞭解了塔哈苦難的童年與他所生活的時代。塔哈在這部書中敞開心扉,使讀者能感到他滿腔的熱血與一顆赤誠的心。這部書使塔哈和人民血肉相聯,肝膽相照。塔哈以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驕傲地屹立在阿拉伯現代文學史上。《日子》因此成為阿拉伯近現代小說藝術之巔的珍品。

塔哈常以歷史批評家的勇氣,高度藝術性的語言,通過完美的人物塑造,表達他對世界與人生的認識,以此激發廣大讀者認真嚴肅地思考與反省自身的生活與處境。嚴格地講,塔哈是一位傳統價值觀的批判者,他認為“人的價值在塑造中得到重估”。誠然,他以畢生的實踐,重新創造了自我價值。

塔哈小說中,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與法國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一脈相承。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文學,在浪漫主義文學之外還有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它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人性論為思想基礎,以真實描寫現實生活為第一創作原則,對自己所處的時代進行揭露與批判。毫無疑問,塔哈受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是很深的。在他的作品中,批判社會,鞭撻醜惡比比皆是。塔哈在他的眾多小說中,以對現實社會關係的透徹理解,對各種不同階層人物的洞察,向人們推出了一幕幕批判埃及社會醜陋與愚昧的“話劇”。

塔哈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對本民族劣根性的揭露深刻不留情,對殖民地國度黑暗與愚昧的批判辛辣而觸目驚心。塔哈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如同魯迅文學一樣,對推動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他的小說好比喚起人們甦醒的晨啼金雞,叫醒了沉睡數百年的民族精神。

魯迅先生去世後,舉國悲哀。全國人民以各種形式悼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組建了各種魯迅研究會,在北京、上海和紹興都建有魯迅博物館、紀念館。每年先生的誕辰日都舉行各種隆重的紀念活動。魯迅先生的思想、文學、作品的研究是中國文壇一枝傲雪綺麗的紅梅。塔哈博士去世後,埃及人民、阿拉伯人民紛紛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埃及政府設立的“塔哈文學獎”,是埃及與阿拉伯世界的最高文學獎。埃及文壇和阿拉伯各國文壇都有由塔哈學生們組成的塔哈學派,其代表人物都是塔哈生前最得意的高才弟子。在塔哈的家鄉、開羅和亞歷山大都有塔哈紀念館和塔哈博物館。中國人民與埃及乃至整個阿拉伯人民都給予這兩位偉大的文壇泰斗、思想巨匠以崇高的地位與榮譽。紀念他們對人民、對祖國的不朽貢獻。魯迅先生和塔哈博士當同為東方的伏龍鳳雛。

原載《阿拉伯世界》

塔哈·侯赛因博士与鲁迅先生之比较
塔哈·侯赛因博士与鲁迅先生之比较
塔哈·侯赛因博士与鲁迅先生之比较塔哈·侯赛因博士与鲁迅先生之比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