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博士10日上午辭世,享年99歲,他的一生都做了哪些貢獻?

感動一句話


田家炳不帶走一片雲彩,卻留下一片晴空。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佈了《田家炳先生訃告》,一生致力於支持國家教育發展的田家炳博士於當日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田家炳這一生的頭銜包括:大慈善家、大企業家、教育家、田家炳基金會創辦人、董事會主席。田家炳被大家最為熟知的便是他在慈善領域所做的巨大努力,130所中學、8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都受過他的捐贈,把自己總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事業的,在中國只有他一人。(7月10日生命時報)

大慈善家田家炳走了。他要去的地方很遠,到那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上去。但他又從不走遠,將繼續活在人們的心中,點燃人們的心靈之燈。他不帶走一片雲彩,卻照亮一片天空。

首先,照亮了慈善的天空。

當前,拜金主義的錯誤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有些人掉進了錢眼裡,視金錢為萬物,視道德為糞土。一切向錢看,只能導致自私、冷漠籠罩人心。作為大企業家、大富豪,田家炳最有“條件”掉進錢眼裡,但他沒有這樣做。幾十年來,他在大陸、香港、臺灣和澳門捐資興建了1000多個項目,捐資數目高達10多億元,捐出了自己80%以上的財產。

2001年香港“金融風暴”後,他為了多捐助內地建學校,甚至寧願把自己原本居住了37年的“花園式豪宅”賣掉,與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他說:“子女們不同意我賣別墅,但他們都成家立業了,我和太太要那麼大的房子幹什麼呢?而且,別墅賣的錢可以捐助20間學校,我也盡了綿薄之力了,很開心!”為了慈善把別墅賣了,自己去租房,這是一種大胸懷,大境界。

按照當時香港的房價,那套別墅的價錢可能超過1.2億港幣,但是為了儘快換成現金,用於捐助教育,田家炳把價格降到了5300萬元。買方為田家炳的精神所感動,就加300萬,給了5600萬元。

田家炳用金子般的真心去做慈善,贏得無數人的敬佩,也影響著很多人加入慈善的行列。當然,正如田家炳指出的,“‘慈善’其實與身份、地位和財產無關,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好事,只要你存好心,當好人,處處都可以做好事。”人們向田家炳學習,不等於非得捐多少錢,而是用慈善、憐憫的心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為這個世界增添光和熱。

其次,照亮了教育的天空。

在慈善捐助中,田家炳特別鍾情教育事業。田家炳小時候家庭困難,沒讀多少書,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後來,他遊歷各國,發現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的素質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他深深地體會到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所以,他認為必須辦好教育。而要教育辦好,首先是基礎教育要辦好。他特別希望山區的窮孩子,可以在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田家炳在國內相對貧困的地區捐助了大量的學校,讓孩子們得以在較好的條件中接受教育,為他們日後改變命運打下了基礎。

田家炳為教育付出一生的精神,更是感動人們以各自的方式為教育事業作貢獻。田家炳每建一所學校,都儘量親自去給學生“打氣”。他說,去到也只是講故事而已,給小朋友說些“腳踏實地”的故事,因為,捐贈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最關鍵是“育品德”。他有時會對老師說,“我捐錢蓋了樓,不用你們感謝我,你們能把我捐資的學校辦好,我還要感謝你們”。他最怕的不是錢捐得多,而是學校辦不好。田家炳深知教育不是靠蓋大樓就能辦好的,也不是憑他一己之力就能大功告成的,教育需要把育人放在首位,需要依靠廣大教師提高教育的質量。

正是田家炳為教育慷慨解囊,而又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展現了一個慈善家、教育家博大而謙遜的胸懷。這種胸懷點亮了廣大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心燈,感召他們傳遞教育的火種,為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強盛貢獻力量。

再次,照亮了人生的天空。

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如何活著才真正幸福?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田家炳的一生,無疑提供了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選項。

田家炳的一生,是把精神財富看得比物質財富更重的一生。他說:“什麼是富?擁有什麼才叫滿足?身家1億和10億在生活享受上沒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把錢用出意義來。我的生活過得不苦,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這才讓我感到真正的幸福。”

作為一個億萬富豪,田家炳生活得十分節儉。為了把錢都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嗇”的美名:一雙鞋穿了10年,襪子補了又補;曾戴的電子錶,因款式已舊得不便示人,只好裝在口袋裡;無論出差去哪裡,無論下榻如何高級的酒店,都是用自己帶的肥皂……

田家炳認為錢“夠用”就好,所以,沒有購置專車,每天坐地鐵上班,房租成為了他日常最大的支出。他把節省下來的每一筆“小錢”都用在對的地方,比如為孩子、為國家、為民族。

正是因為田家炳把慈善看得比金錢重要,把幫助別人當作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對生活的“吝嗇”,正是他精神富裕和高貴的體現。

不過,由於田家炳捐資的學校大多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因此也遭到一些質疑,有人認為他“名超過實”。對此,田家炳表示“不計較他們的說法”。他說,讓學校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方面想讓受助學校之間建立起更好的關係,比如田家炳獎學金、校長論壇之類的活動;另一方面他通常捐贈數目比較大,基金會章程上規定500萬或者300萬之類的,如果不作要求可能很多學校會找上門,要求捐贈30萬或者50萬,太少的錢做不了大事,基金會也應付不來。

雖然聽到不好的議論,但田家炳沒有感到心灰意冷。他說:“做人但求無愧於己,對得起良心。我的人格就是這樣,生活平淡,求實是自己的宗旨,自己良心過得去就可以了。”

其實,田家炳不僅沒有逐“名”,反而把名看得很淡。記者向田家炳提問“您在全國各地捐了那麼多學校,但在媒體上卻找不到一篇關於您的專訪,為什麼會如此低調?”田家炳回答說:“我只是做我自己該做的事,用不著大張旗鼓吧。我在內地捐資助學,有友人曾要推薦我為全國政協委員,被我婉謝了。我不是想用錢來換取任何名譽,只想自己開心、社會有益。”“我一向喜歡做實在的事情,名聲太響了,就會華而不實,覺得是個負擔;實而不華我更容易負擔些,所以我不重視怎樣去宣揚自己。”

當然,雖然田家炳不宣傳、標榜自己,但還是獲得了很多榮譽,那是社會對他表達敬意的方式。田家炳一生獲得無數個頭銜和稱號,哪一個是最讓他開心和看重的呢?田家炳回答說:“應該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據說這是中國第5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榮耀了。”

總之,田家炳的一生,是慈善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我以為,田家炳是一顆耀眼的恆星,而不是流星,也不只是小行星。雖然田家炳走了,但他仍將活在人們心中,照亮人們的心靈。(文/李蓬國)


李蓬國一針見血評論


您好,不請自來。

7月10日,田家炳基金會在官方網發佈了《田家炳博士訃告》,內容如下:

▲圖源:田家炳基金會官網

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不曾獲封首善桂冠,也不是捐款數額最多的慈善家,更沒有大張旗鼓高喊裸捐的行為,但他對教育事業的純粹、無私卻讓無數人敬畏、欽佩。

▲圖源:田家炳基金會官網


1982年,田家炳創辦田家炳基金會,當即已是億萬富翁的他,卻選擇將個人資產的80%捐給基金會,用於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30多年來,他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的鄉村學校圖書館;還曾入川9次,捐款金額高達7000萬元,被稱為“中國百校之父”。


對於這樣溫暖而龐大的數字,田老卻說:“幾十年來,自己沒有什麼建樹。不過是在做小生意、小工業上,積累了一點財富而已。很感謝82年基金會的成立,才讓大家將我一點點的收入,做好了為國家、民族事業奉獻的這件事”

▲圖源:田家炳基金會官網


是啊!在田老心中,能幫助國家步入強國之林,為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多麼光榮的事啊,而對自己資產的“拋棄”,也是他認為自我奉獻的表達方式之一。

人們總認為慈善家是“先富後善”的,但田家炳的善意卻源於父親曾經的敦敦教誨。


01 父親早年逝世,他初中輟學撐起全家


1919年,一名男童在廣東大浦出生,老來得子的父親希望家裡唯一的男孩能“彪炳歷代”,所以為他取名“田家炳”。


田家炳的父親敦厚老實,能文善武,打家炳出生以後便悉心照料,用心教學。


得益於父親的教養,本該懵懂任性的家炳卻比同齡孩子成熟穩重得多,喜愛學經史習詩文,久而久之也有了父親身上那種誠懇謙虛的態度。


1935年,父親去世,未滿16歲的田家炳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但良好的教育與素養不斷提醒他要振作起來。

為了撐起這個家,初二時,他選擇輟學從商,接手了父親生前經營的瓷土工廠。


放棄學業,也就此成了他心中的結。即使田家炳熱愛學習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當下的窘迫讓他無能為力,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衝。


清貧教會了他節儉,知識賦予了他智慧。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做起生意來,田家炳卻毫不馬虎,為了不讓生意脫節,他花了兩年時間琢磨瓷土生產工藝的基本技術。


1937年,依靠前兩年的學習與研究,18歲的他,完全可以獨立面對各類經銷商了。


是年,他效仿其他做瓷土生意的大浦同鄉,把家鄉的瓷土加工成麵漿,運到越南西貢,賣給開瓷器廠的老鄉。最終,把瓷土做成了“出口產品”,並在越南創立了泰安隆瓷土公司,積攢了一些家底。


02 孤身勇闖印尼,回港後成“香港皮革大王”


1939年6月,日軍陸戰隊侵入廣東汕頭。實業被戰爭衝擊,瓷土出口被迫中斷,田家炳不得不另謀出路。他離開了越南,隻身闖入了印尼。


通過前幾年開辦瓷土工廠,田家炳手頭有了不少的“創始資金”。


剛到印尼,他並沒有重操舊業,而是在萬隆附近的小鎮上開了一家土特產店。通過運營這家小店,他熟悉了印尼的人文環境、消費習性和商業模式,於是他輾轉到了雅加達,開始從事樹膠工業。


1956年,臨近不惑之年的田家炳在人生地不熟的印尼首次辦廠,創辦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廠,他也因此被當地人譽為“一位成功的印尼華僑”。


但田家炳一心念國,心懷楚囊之情。於是在三思之後,決定回國返鄉,帶領人們尋求致富道路。


1959年,重歸香港的田家炳轉移了經營陣地,舉家遷居。並在新界屯門填海造地,專事生產塑料薄膜和人造革,隨後又向房地產進軍,步伐與當時的李嘉誠甚是相似。


但與之不同的是,當時的房地產行業正處於上升階段,製造業反而略顯萎靡不振。再加上當地人深受殖民者思想影響,與本土實際經濟情況相脫節,也就大大減慢了製造業經濟恢復的速度。


靠實業發家的田家炳深知辦廠困難,但好在這樣的挑戰也給了他機會。此時香港的人造革技術還不夠成熟,整個市場缺少標杆企業,簡單來說就是沒有“領頭羊。”


再加上人造革銷售市場不分“淡旺季”,市場具有需求持續性的特點。因此,田家炳繼續發力,在自己早已輕車熟路的行業上,攢足猛勁,往前衝。

隨著時代的發展,香港經濟狀況開始明朗起來。

田家炳的皮革廠和房地產事業蒸蒸日上:通過新辦工廠、修建新房,帶動了下游加工工業的發展和工人的就業,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繁榮。而他自己,也從“人造革老闆”成為了“香港皮革大王”。

03 賣房助學、貸款助學,每月用錢不到3千元


“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過歐洲一些國家,我發現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的素質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


田家炳一直活得很明白,在歷經輟學、出國創業、印尼辦廠這些事情以後,他更能體會教育對個人成長和創業的意義。


所以在面對中國13億人口“包袱”時,相比專注多元化、中高層教育的邵逸夫,田家炳更注重孩子們的基層教育,大力捐贈中小學。


如果將這近200多所中小學,一層一層的壘起來,也能成為這個99歲告別人間的老人家步往天堂的階梯。


返港後,田家炳前以造福桑梓為重心;在成為億萬富翁後,則以報效國家為己任。

▲圖源:田家炳基金會官網


1982年,一直致力於國家教育發展的田家炳本著“留資產給後代不如積善德給後代”的理念,成立了“田家炳基金會”,專事捐辦教育、醫療、交通、文娛等公益事業。


實際上,多數富豪捐款都會有所“收斂”,但田家炳從不吝嗇。


在2001年香港金融風暴肆虐以後,他為了實現曾經的諾言,不顧基金會收入縮水,依舊堅持要捐助內地的部分學校。“既然手上的資金不充沛,那就賣房子!”他這樣想。


後來,20多個子孫都沒能阻止得了田老的決定,他最後以5600萬的價格低價售出了那棟價值1.2億港幣的“花園式豪宅”,搬進了面積不大的出租房,並將賣房所得資產全部捐贈。


然而,賣房還不夠!


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出臺一項政策:凡是得到民間資助的大學,都可以得到政府的等額資金支持。


金融風暴後的基金會還處在恢復期,雖然政策已出,但是沒有足夠的資金跟上這波“紅利”。


田家炳坐不住了,立馬向銀行貸了六百萬港幣,資助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頂著負債的壓力,出著他口中的“綿薄之力”,而自己卻始終保持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性。


田家炳極少應酬,靠著兩碟青菜豆腐就能吃飽;

不買豪車,不請司機,每天乘坐地鐵出行;

子女結婚,一切從簡,不樂大張旗鼓;

一雙鞋穿10年,反覆修補,不願丟棄;

每年租金收入高達8、9千萬元,每月消費不超過3000元;

擁有億萬家產的他,談及生活狀況,卻常說自己比上雖不足,比下卻太有餘.....


這樣的“有餘”卻無異於普通的“工薪階層”。


04 結束語


也許今天,你正佇立在“田家炳教學樓”前,腦海裡閃過的,是這位億萬富豪一生的輝煌成就。


但在田老心中,沒有比慈善事業更重要的事。他曾說過:

“‘慈善’其實與身份、地位和財產無關,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好事,只要你存好心,當好人,處處都可以做好事。此外,人要願意吃虧,不要以為吃點小虧別人就覺得你是傻子,不斤斤計較,能夠吃虧,與人交往起來反而讓人很放心。”

這句話道盡了田老一生的“行善規則”,也將繼續影響萬千敦品勵學的莘莘學子。


田老的肉體雖然已逝,但他的精神將會永垂不朽,正如雨果對文學巨匠巴爾扎克之死的評述一般:從今以後,他將和“田家炳行星”一起,熠熠閃耀於我們上空的雲層之上。”


創業投資家


第一次知道田家炳老先生還是讀大學時,那時我上課的地方就叫田家炳樓。剛開始還以為他是我們學校某個著名教授,後來偶然才得知老先生的大善之行,不禁頂禮膜拜。做了老師後對田家炳三個字更是再熟悉不過。今天聽聞老先生仙逝,心中甚是悲痛惋惜。老先生高壽善終,也應是上天感受到了老先生在人間的無疆大愛吧。


老先生16歲喪父,不得不棄學從商,肩負重任。事業有成後不忘家國責任,大興慈善,回報社會國家,在眾多慈善機構任職。兢兢業業,不遺餘力。 1982年,以“安老扶幼,興學育才,推廣文教,造福人群,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創宗旨創立田家炳基金會。倡導並創造條件促進香港與內地的學術交流;力圖建立一個理想和諧、充滿愛心的社會,宣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推廣道德教育;協力為國家的繁榮昌盛作出貢獻。


老先生對慈善幾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在香港積極支持各大慈善機構如東華三院、保良局、博愛醫院、仁愛堂、公益金、救世軍、鐘聲慈善社等興辦社會福利活動,以「田家炳」命名的受捐單位有圖書館、療養院、老人宿舍、老人日間護理中心、綜合醫療中心各1所,家務助理服務中心、老人中心各2所,青少年中心3所,幼兒園、幼兒園5所,小學4所、中學1所及本會主辦的中學1所。在大專院校方面計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資助項目包括教學樓、游泳池、學術研究基金、大學基金、獎學金和貸學金等。


在中國大陸31個省 、直轄市、自治區均有獨資和襄資捐建項目數百宗。在全國60餘所高校捐資興建教育書院、教學樓、師資培訓中心和體育中心,另捐辦專業學校9所、中學110餘所、小學35所及幼兒園5所、醫院29所。其他項目包括國家教育部「高等師範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北京市自然博物館「田家炳生物標本館」、南京市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田家炳天文科學交流中心」及全國鄉村學校圖書室1150間。在田家炳先生祖籍梅州市轄屬各市、縣、區之醫療、教育、交通及其他有關民生公益二百餘宗,受捐單位逾百。2009年5月,田家炳向四平市第一高級中學捐助三百萬,校名更名為“四平市田家炳高級中學”。其捐助學校包括江蘇師範大學田家炳工學院,湖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吉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浙江大學西溪校區田家炳書院(原杭州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河北師範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田家炳教學樓(第九教學樓)、西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學院(七號教學樓)、西南大學田家炳教學樓、重慶工商大學田家炳書院、重慶師範大學田家炳書院。河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新疆師範大學田家炳教學樓、四川省西充縣田家炳實驗中學,日照田家炳實驗中學等。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這些豐功偉績的背後是老先生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日復一日的堅持。無處不在的田家炳學校,田家炳樓就是先生的大愛無言。

先生之行,德潤萬物。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大名也必將彪炳千古,為我輩楷模。我輩雖能力有限,也願效法先生,繼先生之善念。必窮盡微薄之力,善無分大小,竭力而為。願先生一路走好。


朱鐵平


田家炳先生一生最大的貢獻便是以其個人及家族之資創建了“田家炳基金會”,專注於慈善公益事業,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科教文衛等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1919年,田家炳先生出生在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在他16歲的時候其父不幸逝世,不得已先生只好輟學從商,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先生先後遠赴越南、南下印尼,從事瓷土、橡膠行業的經營。1958年,田家炳先生舉家遷居香港,在香港創辦了田氏塑料廠、田化化工廠,建成了當時全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業,並且在之後開始涉足房地產。由於善於營商之道,田氏的產業興旺。

1982年,田家炳先生在香港註冊成立了“田家炳基金會”,從此開始專注於慈善公益事業。“田家炳基金會”以“安老扶幼,興學育才,推廣文教,造福人群,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宗旨,尤其是對大陸、香港和臺灣的教育事業予以了極大的支持。

對於我們內地的民眾而言,田家炳先生之名並不陌生。在全國各地以先生之名而命名的學校,尤其是中學數不勝數。

根據不完全統計,先生捐贈的資金惠及了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其中涉及的專業學校有7所、中學有86所、小學有33所之多。

筆者所在的城市也有一所以先生之命而命名的田家炳中學,該學校原為市三中,2002年開始增掛“南通市田家炳實驗中學”校牌,設立“田家炳獎學金”,獎學助學。田家炳先生此後幾年連續為校園建設捐款,總額為250萬元。先生僅僅對一所學校的捐款就多達數百萬之舉,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全國受先生捐資相助的學子何止萬千!

如今先生不幸故去,斯人已逝,讓我們大家共同緬懷先生,感恩他不計個人私利,為了國家民族所作之貢獻!


如果您認同丹妹的回答不要忘記點贊並關注哦


通城丹妹


田家炳先生對於我國的教育慈善事業做出貢獻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更可以說是慈善第一人,這裡所說的第一併不是說他所捐贈的錢財最多,而是他把自己財富的80%捐贈到慈善事業中,甚至為了慈善事業把自己的住宅都給賣掉了,試問當今中國還有誰能夠為了慈善事業做到如此。

作為一個客家人,田老先生秉承了客家人節儉的優良傳統,他一生節儉,一雙鞋子穿了10年,在自己事業最好的時候,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把自己大量的資產投資到國內地產行業,而是把自己價值10多億元的工業大廈捐出去,成立了純公益性質的田家炳基金會,這在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很多人是很難以理解的。

但是在田老看來這是值得的,他深知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而人才哪裡來呢?教育,一個國家只有把教育辦好了才有希望,尤其是基礎教育,所以田老對於教育的投資大部分是投資到基礎教育小學和中學方面;哪怕是在97經濟危機的時候,香港經濟受到重大影響,田老為了不影響教育慈善事業,毅然賣掉了自己在九龍塘的別墅,售價5000多萬元,而自那以後他們家裡人全部是租房子住,他是客家人的驕傲,更是國人的驕傲。

田老在我國每個省市都有捐助,據統計田家炳基金會已經在國內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被稱為“百校之父”;因為田老一直為人低調,所以他的事蹟知道的人並不多,但是他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慈善界,願他一路走好,我也是一位曾經就讀於田家炳第四中學的學生。

感謝各位讀者朋友的閱讀,你的家鄉有田家炳先生捐贈的學校或者圖書室嗎?有的話請說出來,告訴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去緬懷這位老人。謝謝大家!


生活小世界


7月10日,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去世,享年99歲。媒體在報道這一消息時,普遍採用官方訃告中的內容,稱之為“田家炳博士”,這是很適當的做法。儘管中學畢業後就開始投入到艱辛的實業,晚年才獲得“名譽博士”稱號,但是他一生對教育事業的貢獻,足以配得上這個稱謂。

很多人可能並不熟悉田家炳的生平,但是卻知道這個名字。在內地,130所中學、80餘所大學和40多所小學都受過他的捐贈,很多城市長大的孩子,都知道有個“田家炳中學”。田家炳把自己財產的80%都捐贈給了社會,是偉大企業家才具有的品格。

和邵逸夫、霍英東、曾憲梓相比,田家炳對教育的捐贈也有自己的特色。他更多捐贈給中小學,用他的話說,這種捐贈“投資回報率比較高”,所謂回報,並不是金錢,而是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捐給基礎教育,更能實現這一點。在捐贈給大學的時候,他主要捐給師範大學,幾乎每一所省級以上的師範大學,都有一座田家炳樓,這仍然是更直接助力教育事業的體現。

田家炳這一代香港企業家(包括更年輕的李嘉誠),具備大致相似的經歷:幼年出生在內地,家境貧寒,再加上時代所限,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到香港打拼創業,此後賺了大錢,在內地改革開放後,不僅回來辦實業,也開始捐贈教育、衛生事業,回報社會。

他們是獨特的一代,有著艱苦奮鬥的經歷,又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最終,他們把自己的遭遇、事業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儘管自己所受教育有限,但他們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他們信奉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如果早出生一百年,他們可能都會參加科舉考試,在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是讀書人。等到經營成功之後,他們捐助學校,不僅是自助教育事業,也是彌補自己青年時期的遺憾。以這種獨特的方式,他們最終完成了一個“理想的自我”

他們的出生地,廣東、福建、浙江,也是中國最早進入現代歷程的區域,晚清到現代,這些地方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也在外來入侵者到強迫之下,接觸到了西方文化。等到改革開放後,他們又返回童年生長的地方,也回到夢想開始的地方——所以,這一代企業家,是真正的時代精英,他們不會僅僅滿足於構建個人的商業帝國。

田家炳和李嘉誠,這些年都有一些公開場合的談話,值得中國人好好品味。他們代表了那一代華人企業家所能達到的高度,可惜我們對他們的學習還處在比較膚淺的階段。人們在談論李嘉誠的時候,往往崇拜其作為首富的經營智慧,很少有人注意他們這一代人的精神。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內地也湧現出了大批企業家。如今在各種富豪榜上,內地新富的風頭,早已超過了以李嘉誠、田家炳為代表的老一代企業家,但是我們還很少看到內地企業家在精神領域的貢獻。換一個角度看,這就是田家炳為代表的老一代企業家的價值所在,他們所探索出來的道路,是過去一百年華人世界最耀眼的成就,值得新一代企業家深思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