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金誠集團涉嫌違規事件,警惕又一個金融騙局

關注金誠集團涉嫌違規事件,警惕又一個金融騙局

2018年5月25日,新浪財經引用證券時報消息《金誠集團5700億政府訂單謎團追蹤:項目自融自擔 涉嫌違規違法》。消息稱:經證券時報記者魏隋明、陳鳴、餘越等人調查,金誠集團5700億元訂單無據可查,大多數PPP項目均停留在框架協議或口頭約定層面,尚未正式立項,更未進入動工階段。然而,正是憑藉這些並不具備任何法律約束力的或有項目,金誠集團在各種渠道頻繁渲染拿單能力,並以PPP項目名義發行基金。

調查發現,金誠集團自稱從2015年7月22日到2016年8月22日,累計拿下35個新型城鎮化項目,簽約總投資額1800億元;截至2017年9月,金誠集團擁有特色小鎮項目59個,政府項目簽約量超過5700億元。但是,根據第三方獨立機構統計,截至目前,杭州金誠新城鎮投資集團有限公司PPP項目累計中標金額為307億元,未在統計中發現金誠集團其他關聯公司。

韋傑,原本是一名律師。2008年,韋傑成立金誠集團,涉足金融行業。截至目前,韋傑名下企業為168家。工商資料顯示,金誠集團旗下6傢俬募機構先後發行了超過310只各種類型的私募產品。公開資料顯示,韋傑周邊的風險共計350條,涉及被執行信息、失信信息、法律訴訟等。

關注金誠集團涉嫌違規事件,警惕又一個金融騙局

浙江證監局於2018年5月23日作出《關於對浙江金觀誠財富管理有限公司採取責令整改並暫停辦理基金銷售相關業務措施的決定》,暫停該公司辦理基金銷售相關業務6個月。5月25日,浙江金觀誠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作出回應,向廣大尊敬的投資者深表歉意,表示“我司上下將虛心接受本次教訓,自查自糾、嚴格整改、合規經營”。該回應沒有對涉嫌違規違法的事實作出任何陳述和解釋。

浙江證監局作出的決定,似乎印證了證券時報的調查,也引發了社會擔憂。網絡對浙江證監局作出的決定評價良好,認為這個決定可能幫助更多投資者認清事實,減少損失。網絡評價和社會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近期,隨著金融監管力度加強和反腐敗鬥爭深入,一些隱藏較深的金融騙局浮出水面,涉及金額少則數十億,多則上百億,很多投資者上當受騙,血本無歸,不僅嚴重破壞健康金融秩序,而且危害社會穩定。

金誠集團的擴張讓行內人感覺是“橫空出世”,就如平靜的江湖突然冒出一位年輕的絕世高手,不知背景,不知師承。執掌金誠集團的韋傑,就是這樣一位高手,圍繞他的迷團有三多:一是名下企業多達168家,暫且不論這些企業的註冊資金、實有資本總額有多少,僅僅是數量就讓人望塵莫及;二是旗下私募產品多,6傢俬募機構先後發行了超過310只各種類型的私募產品,有點眼花繚亂的感覺;三是是非多,涉及風險共計350條,一般人真應付不了這麼多風險。

關注金誠集團涉嫌違規事件,警惕又一個金融騙局

政府城鎮建設PPP項目,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只不過就是借貸搞建設的新包裝。把借貸換一種說法:允許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政府項目建設。一方面,地方政府有城鎮化建設的現實需求,不論是執政業績需求,還是改善民生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財政資金有缺口,社會資本有投資意向和收益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就誕生了PPP項目。

一些地方政府想搞建設又缺乏資金,一些投資公司就抓住地方政府這種困境,到處撒網。號稱全球新型城鎮化巨頭的金誠集團,拿到地方政府城鎮化建設項目的協議,就不足為奇了。有了蓋“紅大印”的協議書,轉身就開始融資,私募、共享、抵押,各種神通,甚至自身不花一分錢。投資者看中的是“紅大印”權威,相信的是政府信譽,而不是這些公司本身。這些PPP項目的收益,主要依賴財政資金支付,少量是建成項目經營收入。

實際上,已經有很多PPP項目出現重大問題。有的以項目為名騙取大量工程保證金、銀行貸款後跑路;有的以項目為名收取大量社會資本後挪作它用,甚至放貸、賭博;有的建設一半後出現資金問題,成為爛尾工程。這些問題正在漫延,讓地方政府大傷腦筋。一方面,地方政府面臨兌現項目資金的壓力,另一方面,面臨維持社會穩定的壓力。其問題根本,還是有關部門對這些公司經營行為合法合規性監管不嚴。

金誠集團本身實力如何,它的資金來源是什麼,它是如何取得這些PPP項目的,都應該受到監管部門認真對待,給投資人和社會一個明白交待。金誠集團在獲得這些PPP項目後,其獲取資金的手段和渠道是否合法合規,它究竟是這些項目真正的建設者,還是隻想通過這些項目獲取更多資金,玩“白手套”把戲,都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為此,希望金誠集團給出合理解釋,並希望有關監管部門給出權威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