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農牧產業發展速寫:念好「產業經」 共創「好生活」

昌都市農牧產業發展速寫:念好“產業經” 共創“好生活”

圖為阿旺綿羊

來到昌都,無論聽誰提起羊,第一句聽到的肯定是“阿旺綿羊”。體格大、口感佳、種群基因純度高,是其最顯著的特徵。

貢覺縣一直致力於將“阿旺綿羊”打造成龍頭產業,創新產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羊”光大道。在核心養殖區外,該縣還扶持了19個專業養殖村,註冊成立了4個專業合作社,陸續帶動了6000餘戶群眾參與到阿旺綿羊產業鏈建設中。截至目前,全縣阿旺綿羊存欄11萬餘隻,飼草基地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

而這只是昌都市農牧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昌都市加快推進農牧業“三轉三變”,大力實施“五大養殖”基地和“七大種植”基地建設,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牧)戶”“基地+專合組織+市場”和農牧業特色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模式,具有昌都特色的飲料、酒業、林下資源和卡若香豬、紅拉香雞、類烏齊藏香犛牛肉等100多種產品經過深加工進入市場。

科學佈局優化產業結構

昌都市農牧產業發展速寫:念好“產業經” 共創“好生活”

圖為八宿縣2017年蕎麥基地的蕎麥

丁青縣嘎塔鄉是純牧業鄉,長久以來,一直受冬春飼草料不足問題的困擾。2016年,結合實際情況,該縣在嘎塔鄉嘎塔村開工建設了8000畝的人工飼草料基地。

歐朗是嘎塔村建檔立卡戶。如今,在人工飼草料基地幹活的他,可以說充滿了活力。歐朗告訴記者:“2016年,基地就免費送了我十大捆幹飼草料,家裡的牛羊冬春再也不愁飼草料了。而且在基地幹活,每天還有200元的收入,比以前純放牧強多了。”

飼草料只是昌都市“七大種植”基地中的一項。為解決全市糧食、蔬菜、瓜果種植區域分散、品種單一、質量參差不齊、沒有很好佈局等問題,昌都市充分利用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河谷氣候溼潤等優勢,大力實施葡萄、蕎麥、蔬菜、乾鮮果、藏藥材、元根、飼草料“七大種植”基地建設。

截至2017年底,在芒康、左貢建成葡萄種植面積7573畝,在類烏齊建成芫根種植基地2000畝,在丁青、類烏齊、卡若區建成藏藥材種植基地500畝,在八宿建成蕎麥種植基地6000畝,在芒康、左貢、八宿、察雅打造果業基地1400畝,在洛隆縣建成青稞一、二級良種繁育基地1.2萬畝,建成飼草料基地13500畝。

同時,針對全市畜牧業有資源無亮點、有特色無優勢、有產品無規模、產業聚焦不夠、“小、弱、散”等問題,昌都市堅持把規模養殖、做大做強作為發展重點,大力實施“五大養殖”基地建設。

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康巴香豬基地10個,育種擴繁基地3個,養殖康巴香豬55958頭;建成康巴香雞繁育與養殖基地8個,養殖康巴香雞12萬隻;建成阿旺綿羊保種擴繁育肥基地2個,養殖阿旺綿羊規模達9.4萬餘隻;引進益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高產奶牛養殖場,全市引進奶牛共計1804頭;建成高山草地畜牧業養殖基地,育肥飼養類烏齊犛牛2萬頭。

現如今,昌都市“五大養殖”基地、“七大種植”基地佈局已基本形成,農牧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離全市“八個自給”的目標更進一步。

主體帶動提高產業效益

昌都市農牧產業發展速寫:念好“產業經” 共創“好生活”

圖為藏香豬

藏家犛牛股份公司,為藏東最大的犛牛肉加工企業,是昌都犛牛產業龍頭企業。該公司董事長關曉成告訴記者:“2016年,我們以‘基地+農戶’的形式從群眾那收購了600多頭犛牛,幫助群眾實現了增收,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000餘萬元。” 

附近桑多鎮巴仁卡村的多吉拉措和姐姐扎西拉姆一起在這裡已經工作了2年多了。她在包裝車間工作,每月有近3000元收入,有時還會發獎金。“收入穩定,比以前在家務農強多了。”多吉拉措高興地說。

近年來,昌都市堅持把農牧業龍頭企業作為農牧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強農畜產品基地和農牧業服務組織建設,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向“企業+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產業經營組織發展,加快了全市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

同時,將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農牧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從政策、資金、人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市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按照“政府引導、群眾參與、政策支持、技術服務”的運作模式,以擴大種植、養殖為突破口,為群眾增收致富開闢了新途徑。

昌都市農牧產業發展速寫:念好“產業經” 共創“好生活”

圖為大棚蔬菜基地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發展合作社220家(其中國家級示範合作社4家,市級示範合作社18家),實現收入1.02億元,加入專合組織農戶約15000戶,通過專合組織實現戶均增收7000元;共有龍頭企業18家,實現產值1.48億元,帶動農戶9500戶,戶均增收3000元;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4%,帶動輻射作用進一步增強。

昌都市農牧局局長嘎瑪達吉表示:“2018年,昌都市將繼續培育新型農牧業主體,加大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扶持力度,力爭培育龍頭企業新增5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新增40家。”

新型體系推進持續發展

昌都市農牧產業發展速寫:念好“產業經” 共創“好生活”

圖為芒康縣釀造達美擁葡萄酒所用葡萄

新型農牧產業體系,無論是農牧產業的發展方式,還是銷售方式,都與傳統有很大差別。我們可以通過昌都市農牧產業2018年發展目標,直觀感受。

目標一:

以農業產業化、牧業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為方向,促進以經驗為先導的傳統農牧業向以科技為先導的現代農牧業轉變,確保2018年內糧食產量穩定在18.75萬噸,肉、奶、蛋自給率分別達到92.8%、94.7%、15.%,蔬菜旺季、淡季自給率分別達到85%、45%。

目標二:以市場、產業和規模效益為導向,做大做強做優現有特色農牧業產業,引進一批知名企業,扶持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培養一批能人隊伍,促進單一種養殖業向綜合農牧業轉變,2018年內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分別達到23家、260家,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6%。

目標三:促進農牧業、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試點開展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設,走融合發展路子,使農牧業從單純農畜產品保障向生態農業、觀光旅遊、休閒體驗等領域拓展。

目標四:探索建立種養循環農牧業示範區,積極推進經開區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

目標五:探索建立集體資源資產共享長效機制,不斷完善新型經營主體引進培育機制,創新產業扶貧幫扶機制,著力構建規模發展、示範推廣、惠及群眾、互利共贏的特色產業發展新體系。

昌都市農牧產業發展速寫:念好“產業經” 共創“好生活”

圖為丁青縣覺恩鄉群眾自建人工飼草基地

昌都市委書記阿布表示:“立足資源優勢,發展新型農牧產業體系,延伸產業鏈條,積極探索農牧結合、產加配套、種養循環、集約發展的生態循環農牧業發展路子,形成‘混合動能’,推進農牧產業持續發展,是昌都市農牧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