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哪個最高明?

別人手牽手-我牽我的狗


魯肅被《三國演義》給娛樂化了,成了人見人愛的呆萌寶寶。而歷史上真實的魯肅,戰略能力可不比諸葛亮差多少。

孫權集團有太多戰術大師,比如孫權本人、呂蒙、陸遜,但真正能稱得上戰略家的,只有周瑜和魯肅。但周瑜先取荊州,再取益州,北伐曹操的戰略太過激進,當時吳國還沒有那個實力。僅荊州就未必能讓東吳順利吞下,再把老本賠進去就慘了。

魯肅因性格沉穩,他給孫權出的戰略規劃就非常靠譜。魯肅準確預見了曹操的實力,對孫權說:漢朝必被曹操取代。而我們又沒有實力一夜之間吃掉曹操,“曹操不可卒除”。

魯肅要孫權先穩定江東的基本盤再想別的。有的小公司連小區這塊市場都沒拿下,就宣稱要做世界五百強。好高騖遠,最後只能雞飛蛋打,曹操沒滅掉,江東也丟了。魯肅說的非常清楚,“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

接下來如何做?魯肅給出的辦法是“觀天下之釁”,也就是出現重大的戰略轉機。如果沒有這種機會,我們就保守江東,還有個吃飯的地方。在這種機會來之前,你必須穩住江東基本盤,再西伐黃祖,爭取拿下荊州,擴大江東的戰略外圍。

江東地大物博,但最大的戰略劣勢,是敵對勢力與江東共同擁有長江天險。割據荊州的劉表雖然平庸,都能對江東構成戰略威脅。荊州萬一要落到曹操或劉備手上,你哭都來不及,這兩個梟雄是專門斷人活路的。

為江東計,拿下荊州,把江東的長江防線向西推進數百里,讓曹操只能從長江北岸攻我,而不是北岸和西岸同時攻我,這樣我們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魯肅這個戰略構想,是對開創江東基業的孫策的激進北伐路線的否定。孫策初定江東,內部統治不穩,孫策就想和袁紹聯手,偷襲許都,幹掉曹操。成功了還好,萬一失敗呢?

這幾年,孫權把注意力集中在經營江東上。等到曹操南下奪取荊州,意圖奪取江東時,孫權在江東的統治已穩如鐵桶。曹操勢力大,但孫權至少有了可以和曹操掰腕子的實力。

魯肅又來給孫權洗腦了,說荊州“荊楚與國(江東)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不惜代價也要拿下。

曹操此時還沒有進攻荊州,劉表剛死,魯肅就敏銳地察覺到曹操的意圖。說我們趕緊聯合在荊州不得志的劉備,做好曹操決戰的準備。

有人會問,魯肅要聯合劉備,難道不知道一旦抗曹成功,劉備要從荊州割塊肉嗎?這正是魯肅的高明之處。江東單獨抗衡曹操有些吃力,拉個能墊背的劉備,只要打敗曹操,以江東的實力再收拾羽翼未豐的劉備,易如反掌。

只不過魯肅沒想到劉備身邊的諸葛亮那麼開掛,沒有讓魯肅陰謀得逞。退一萬步講,劉備佔荊州,比曹操佔荊州更符合江東的利益。劉備只有一個荊州,論實力遠遜曹操,要活下來,必須依靠江東。而有劉備在荊州,曹操不能通過長江天險取江東,江東的安全係數大為增加。所以魯肅說“今不速往(荊州聯合劉備),恐為操所先。”

只不過魯肅沒想到荊州的清流投降派挾制荊州小刺史劉琮降曹,這才讓劉備和孫權在鬼門關前轉一圈。

魯肅不像孫策、周瑜那麼激進,也不像呂蒙、陸遜那麼短視。在赤壁戰勝曹操後,孫權想一口吞下荊州,沒考慮到劉備集團的生存權,這等於逼劉備倒向曹操。魯肅極力勸說孫權讓出荊州一部分給劉備。劉備有了活路,就不會投靠曹操成為我們的敵人。魯肅擔心劉備萬一拿下整個荊州,會滅掉孫權嗎?不會,一則劉備實力不夠,二則曹操還活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劉備和諸葛亮清楚這一點。

可魯肅死後,孫權嘴上不說,心裡卻高興的撒歡。孫權早就受夠魯肅蝸牛般的戰略構想,想一口吃成大胖子。孫權也確實拿下了荊州,但代價卻是和劉備徹底翻臉,要不是陸遜開掛,火燒連營七百里,孫權早就要飯去了。即使之後的吳蜀再次聯合,蜀漢北伐時,兵力再短缺,也要在永安部署一支重兵,就是提防孫權再來偷東西的。

魯肅的計劃雖然見效緩慢,卻是孫權統一天下唯一的可能。而孫權並不想統一天下,他只想拿下荊州,鞏固江東,自己在一畝三分地上快活,僅此而已。

東吳四大都督中,周瑜、魯肅都是戰略家,但周瑜過於激進,不如魯肅穩妥。而呂蒙和陸遜,比孫權戰略眼光還差。


地圖帝


從四人在孫吳政權的結局進行了判斷,個人很認可這個結論。畢竟保全自己也是智慧的一種,就“在老闆面前最吃的開”這個角度來看,呂蒙算是孫權一手提拔上來的,應是與渣權感情最深的一位。倒不見得是呂蒙的政治智慧有多超群,人家就是能跟主公合得來啊!能在人渣手下安然無恙,還被人渣懷念,這絕對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四位大都督如果在泉下相會,其他三人恐怕也只能苦笑吧(雖然魯肅基本還是得到善終了,只是被渣權吐槽來著...)。

-----------------------------------------------------分割線打擊----------------------------------------------------

然後...從戰略家的角度看...呂蒙完全就是一員將領,真的缺少長遠戰略眼光啊啊啊啊啊啊啊...陸遜跟呂蒙雖有相似之處,但兩人在主公處的地位不同,又不好進行比較了。周瑜火燒赤壁,提出二分天下入蜀之謀。魯肅提出了自己的三分天下之策,在與劉備勢力締結同盟上功不可沒。陸遜打贏夷陵之戰後沒有繼續追擊劉備,東吳反而修復了與蜀國的同盟關係。雖然我覺得這個與陸遜的外交和戰略眼光關係似乎並不大,長文慎入,僅供參考:1、劉備為什麼會伐吳?難道真的是為了報仇嗎?會不會是為了搶回荊州?2、陸遜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何陳壽對他評價挺好,而裴松之可勁兒黑他?

至於呂蒙爆關羽後路的舉動,只能解釋為...自己沒能力又看不得隊友發育好於是一定要怒坑一把,大家誰都別想爽。說這是維護三方戰略平衡倒也沒錯,不過作為大都督只想著守護自家一畝三分地,缺少長遠進取之心,與他兩個心懷天下野望的前輩還是略有一些差距的。別忘了呂蒙去世之後東吳還是多次嘗試往徐州方向進兵,只是一次比一次慘罷了。在關羽如日中天、劉備屯兵漢中之時沒有選擇打整體實力更強的曹操而是去爆了盟友的菊花,怎麼看怎麼覺得是對未來長期吳蜀二分天下沒自信的感覺啊。

當然荊州之地是吳國門戶,東吳勢必要取得這塊領土。只是若換做魯肅做大都督,未必會這麼坑隊友,走外交路線的可能性更大。再不濟,也總不能把關二爺砍了送給曹操吧。若換做周瑜做大都督,劉備很可能壓根就進不了四川。挾赤壁之威,東吳跨有荊益實現二分天下並非妄想。

於是寫著寫著大概得出了第一步的結論。戰略層面上,周瑜和魯肅作為戰略家有著自己的想法,對於天下之勢有很強的規劃預期能力,而呂蒙和陸遜更多的是作為孫權的軍事工具而存在,是“將”而非"帥"。

-----------------------------------------------------分割線打擊----------------------------------------------------

再看魯肅和周瑜。赤壁時兩個人都是鐵桿鷹派,只是在戰後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借荊州”與“二分天下”。事實上,借荊州之謀最終由於劉備集團的死不要臉方針而變成了孫吳心中之痛,雖然雙方一度妥協,但孫權到底是不會嚥下這口氣的,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魯子敬死後,他維繫孫劉聯盟的努力,都隨著白衣渡江化為泡影。而二分天下之謀,反倒因為劉備集團後來佔據蜀地建國的既成事實,變成了一個未能實現的幻想。以既成事實去對抗完美之夢,本就不公平,但未能實現的夢才更美好不是麼?這麼說對魯肅似乎很不公平。但假如周公瑾沒有蹊蹺的死去,真的率軍佔據巴蜀、連結荊州,“三國”這個概念就將不復存在。正如後面的歷史演繹一樣,沒了“二分天下”,東吳和季漢的同盟不可避免。

所以我的結論是,周瑜的謀略如果實現,就能顛覆歷史。

這比較當然是不公平的。法正張松會投靠劉備,卻不一定會歸順周瑜。劉備“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荊州地區或許會給周瑜帶來巨大的隱患。曹操能西征張魯馬超,未必不會在周瑜傾力入蜀之時在荊、徐給東吳政權以重挫。世界上充滿了如果,而歷史只有一個。

所以為什麼不給“如果”一個機會呢?魯肅與周瑜,我選周瑜。

以上只是個人偏心之見,對四人作為“戰略家”的評述,娛樂就好。

易條龍


魯肅,深藏不露。

周瑜,鋒芒畢露。

呂蒙,露又不露。

陸遜,不露測漏。

魯肅以智勝,無痕無跡。

周瑜以略勝,以一當百。

呂蒙以巧勝,鑽營空隙。

陸遜以穩勝,大兵疲敵。


至今,魯肅這個純粹的非將官出身的統帥,如何在漂泊異鄉之時,站穩腳跟,拉來朋友,規避同僚的打擊,說服孫權信任自己,說服劉備跟隨自己,這些我們研究的還不多。魯肅上位後,如何面對孫權對擴張的需求,如何防止呂蒙架空自己,可謂做得了無痕跡。

魯肅有空手套白狼之能,又有化解危機於無形之能。只不過,太無形太露痕跡,需要大量的遞推。

周瑜斃敵一萬,自己也沒了。還惹得孫權的猜忌,子孫跟著受累。

陸遜,前期隱忍,能防微杜漸於別人卻不能善終自己。

呂蒙,遇強則弱,善於鑽營,心機太陰,為名不計後果。不是鑽空子就是下絆子,即使對戰也是以多勝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