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市場監管相關共識政策解讀

2018年7月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召開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達成重要共識。其中,雙方決定在競爭政策、消費者權益保護、計量、標準、認證認可、知識產權等市場監管領域深化合作。現就相關政策成果解讀如下:

一、競爭政策

近年來,中德兩國反壟斷機構通過雙邊交流、研討會、案件執法交流等形式在反壟斷立法與執法方面開展雙邊合作,並在中歐競爭合作框架下開展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市場監管總局將進一步加強中德反壟斷合作,有效應對跨國壟斷行為,為雙方企業在內的各國經營者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雙邊乃至全球經貿關係健康發展。

二、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境消費發展迅速。中國市場監管部門將加大工作力度,增強與包括德國在內的相關國家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的法律和工作信息交流,深化雙邊合作並積極探討在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下開展合作的可能性,切實維護中外消費者合法權益。

三、計量領域

計量是國際貿易的基礎,自1979年以來,中德兩國在計量領域取得了滿意的合作成果,並積極開展國際計量互認磋商。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和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將繼續深化與德國經濟和能源部、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間的合作,開展人員交流、專題研討會和講學,管理層定期會晤磋商,在計量前沿研究和法制計量、可再生能源、先進製造、智能互聯網(工業4.0)等重點領域深化計量合作。在計量促進全面質量提升和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項目中開展合作研究和探索新的合作領域。

四、標準領域

中德標準化深度合作從2005年在中德經濟合作聯委會框架下成立標準化工作組而開啟。2011年,在兩國總理見證下成立的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更是將中德標準化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有力推動了智能製造/工業4.0、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標準化合作和產業發展,為兩國標準化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平臺,也為雙方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在國際標準化層面,中德雙方作為ISO成員、常任理事國,雙方在國際標準化活動中保持頻繁互動、溝通交流,並共同認識到採用國際標準的重要性。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和標準委將與德方定期召開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工作會議,繼續跟進和推動落實中德標準化戰略對話組、智能製造/工業4.0、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標準化合作。

五、認證認可領域

認證認可檢驗監測作為市場監管的技術基礎,可以起到優化監管資源、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的重要作用。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市場監管理念、監管規則和與全球經濟貿易緊密相連,認證認可、合格評定結果的國際互認與接受是消除貿易壁壘,促進貿易便利化的重要手段。在這種背景下,聚焦全球視野和國際經驗,推動監管規則與國際接軌尤為重要。經過多年的合作,中德雙方在認證認可領域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合作是中德雙方的共識,也是中德認證認可領域多年合作積澱的必然結果。下一步,雙方將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圍繞共同關切,加強市場監管理念和規則交流,提升中德認證認可結果互認,確保互供產品質量安全。

六、知識產權領域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積極推進知識產權保護長效機制的建設,統籌推進知識產權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各項工作,通過實施打擊侵權假冒專項行動等有效執法行動,切實有效地保護國內外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取得明顯成效,得到國際社會充分肯定。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由2012年的63.69分,提高到2017年的76.69分。知識產權制度在中國的實施,以及中德雙方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合作正在為包括德國在內的各國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中德兩國在知識產權領域開展了長期友好和富有成效的合作,德國在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和專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幫助。當前,中國和德國在促進創新和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均面臨機遇和挑戰,雙方加強知識產權方面的合作有利於促進兩國經濟、科技、人文等各領域友好關係的發展。未來,中國知識產權主管機構將繼續加強與德國專利商標局等部門的對話與合作,共同努力為中德兩國創新者和知識產權用戶提供更好的創新和營商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