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爲天下先 弄潮新時代——「大包干」故鄉小崗村40年變遷史

敢为天下先 弄潮新时代——“大包干”故乡小岗村40年变迁史

敢为天下先 弄潮新时代——“大包干”故乡小岗村40年变迁史

1978年冬夜,小崗村18戶農民冒著巨大風險,率先包產到戶,轟轟烈烈的“大包乾”開始了。“一年翻身,改變面貌”,小崗村,邁出了中國鉅變的第一步,也掀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大幕。

敢为天下先 弄潮新时代——“大包干”故乡小岗村40年变迁史

“大包乾”後,中國在農村改革成功的基礎上,開始了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影響力連年攀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從此步入了歷史快車道。

40年來,中央、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對小崗的發展十分關心和支持,各級領導多次到小崗視察工作。

40年的風雲激盪,40年的波瀾壯闊。經歷了從貧困走過溫飽走出困惑的變遷,小崗村牢記上級領導的深情囑託和殷切關懷,匯聚著全中國關注的目光,高舉改革創新的大旗,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奮勇向前,譜寫出一曲曲鼓舞人心的動人樂章。

01

1978年—1988年:“紅手印按出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打破舊體制束縛,首創農業“大包乾”,小崗人實現了“一年翻身,改變面貌”,中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突破,繼而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位於淮河岸邊的小崗村,在1978年以前是當地著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貧窮村。1978年秋天,安徽省發生百年特大旱災,小崗村是重災區之一。彼時,實行以平均主義為主要特徵的供給制和工資制,讓思想禁錮、體制機制束縛達到頂峰,幹活“大呼隆”、分配“吃大鍋飯”,全村20戶115名社員,守著800多畝土地卻連飯都吃不上。

“地荒、人窮、集體空,吃不飽,餓得難受,飢寒交迫。”回憶起1978年的那個冬天,“大包乾”帶頭人之一的嚴金昌唏噓著,他過年前到江蘇做活,直到年初五才回來,剛到家,妻子就哭著對他說,過年家裡好不容易買了2斤肉,捨不得吃,就放到筐裡,吊在屋樑上,哪想到給貓把筐撲稜了下來,肉被狗吃了,孩子們過年一口肉都沒吃到,在家直哭。

“當時生產隊餓死了60多個人,餓絕了6戶。”年逾七旬的嚴立華,也是“大包乾”帶頭人之一。於是,他和很多村民一起開始了“碗當鼓,盤當鑼,偷偷摸摸下南鄉”的討飯生活。

“我們那時候都30旺歲,正是勞力,你去討飯,到人家門口,嫌醜;兩個人一起吧,你看可像要飯的?沒有辦法,後來就讓家裡的女人揹著小孩出去要飯。看她們出門走的時候,眼淚直往肚子裡流。”

被飢餓陰影籠罩著的小崗人為了吃飽肚子終於忍不住了。1978年冬天的一個夜晚,時任小崗生產隊隊長嚴俊昌和副隊長嚴宏昌、會計嚴立學召集全隊在家的18戶戶主聚集在嚴家的破草屋內,圍坐在煤油燈前,冒著違反已經堅持了20年之久的“人民公社”體制的風險,秘密商討分田單幹。儘管這樣的行為在當時很可能被定罪坐牢,但窮極了的小崗農民已經顧不了太多,在一張皺巴巴的白紙上,18位農民按下了充滿悲壯意味的鮮紅手印。這份“生死契約”內容非常簡單: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18位農民沒有想到,他們被飢餓逼迫而成的這份“生死契約”竟無意間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

按下紅手印後的第一個春天,小崗的莊稼長勢喜人。

1979年秋,實行“大包乾”的第一年,小崗村取得大豐收:糧食總產13.3萬斤,相當於“文革”期間年均產量的4倍;油料總產3.5萬斤,相當於之前20年產量的總和;交售糧食6.5萬斤,自合作化以來第一次向國家交售餘糧;交售油料2萬斤,超過任務的80倍;小崗歷史上第一次歸還國家貸款800元。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

1980年春節前,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專門來到小崗村考察,看見家家糧滿囤,戶戶谷滿倉,他高興地說:“哎呀,這回好了,可以隨便吃餃子麵條了。”此後,對於不時傳來的反對“大包乾”的聲音,萬里的意見是,“大包乾只要能增產,不僅今年幹,明年還要幹。”這讓幹部群眾吃下了定心丸。

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同志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中指出:“‘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乾’,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通知,指出,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乾到戶”,並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大包乾”從此有了全國“戶口”。到1981年底,全國已有90%以上的生產隊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從1982年到1984年,中央連續三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對包產到戶和包乾到戶的生產責任制給予充分肯定,並在政策上積極引導,從而使包產到戶和包乾到戶的責任制迅速在全國廣泛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隨之解體。此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斷完善,最終形成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據瞭解,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小崗由1978年的20戶人家繁衍到了33戶,全隊糧食總產由3萬多斤增長到了50萬斤,人均純收入從22元增長到了640元,耕牛由4頭髮展到19頭,戶戶有了電視機、自行車,全隊已有19臺拖拉機。

與此同時,鳳陽縣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7450萬元增長到1988年56543萬元;財政收入從917萬元增長到253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從61元增長到521元。

“大包乾,大包乾,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今年74歲的鳳陽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懷仁說,“‘大包乾’不僅僅改變了小崗村的面貌,而且在黨領導下,解決了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當時存在的最關鍵問題。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群眾,在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個光輝的典範和篇章。”

“唱過去,泥巴門,泥巴床,泥巴囤裡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唱現在,住瓦房,吃細糧,電視沙發西式床,還有餘錢存銀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如今大變樣。三中全會路線好,愛民傳統大發揚。政策歸心幹勁足,五穀豐登糧滿倉。花鼓小鑼唱新歌,窮鄉飛出金鳳凰。”“大包乾”後的近10年,鳳陽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初的討荒歌《鳳陽花鼓》也被重新填詞,表達了小崗人收穫“大包乾”成果的喜悅心情,及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讚譽和擁護。

02

1988年—1998年:“一夜跨過溫飽線,多年未過致富坎”

——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經濟大潮,小崗農民所經歷的一切也代表著中國農民經歷的一切,他們每一次艱辛的探索和嘗試都體現著農民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一年收的糧食,五年都吃不完,”不再餓肚子的小崗人,開始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享受和精神文化享受。

當年按下紅手印之一的關友江說,“大包乾”之前,小崗都是跑風漏雨的茅草房,後來糧食豐收賣了錢,家家戶戶蓋起了瓦房。到1990年,由於兒子結婚,他家蓋的4間瓦房不夠住,就又在附近蓋了3間平頂房。

“90年代以後,小崗村的平房還不是很多,我們家算是帶了個頭。”關友江笑著說。

嚴立華是小崗村較早買電視的。他回憶自己第一次在小溪河鎮上看到賣電視機的,根本挪不動步,心裡想,這電視真好看,能買一臺回家就好了。

再去小溪河鎮,嚴立華付了200元錢,又打了200元錢欠條,和老闆商量,等秋收以後,糧食賣了錢再把欠賬補上,然後高高興興地把電視機抱回了家。自那以後,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去他家“蹭”電視看。

1993年,鄰近的大嚴自然村併入成立的小崗村,承包土地面積擴大到1070畝,實有耕地1800畝,同年由小崗農戶自籌資金成立小崗農工商聯合總公司,從事生產資料、糧食加工、運輸、勞務輸出等生產經營。

這一年小崗第一次用辦企業收入為每位村民代交了23元的統籌提留款。這一年,小崗的人均收入已達2000元,當年的全國農民人均收入尚不足1000元。

1997年11月,由上海《解放日報》搭橋,張家港市長江村與小崗村東西經濟合作共同發展工程啟動。主要項目有:長江村投資20萬元用於支持小崗村農業產業化建設;長江村出資,小崗村出工,共建友誼大道。至此,在長江村的幫助下,一條寬22米,長1公里的水泥公路友誼大道誕生。

1998年9月2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來到小崗村,對小崗給予了肯定,他說:“因為鄧小平同志開創和領導的改革開放事業,首先是在農村開花結果的,而小崗村又是率先進行農村改革的。家庭承包經營這一政策,要長期堅持下去,是不會改變的!”

改革開放閘門打開後的中國,人們如過江之鯽般湧向市場經濟的浪潮之中,江浙沿海地區,個體私營經濟異軍突起;大寨村、華西村、南街村等農村,也靠興辦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快速壯大集體經濟,村民率先致富奔小康。

而此時的小崗,躺在“大包乾”的功勞簿上,存在嚴重的小富即安思想,對外界的扶助、支持產生了依賴感,革命精神和改革動力日漸不足,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傳統的一麥一稻連作,傳統的家庭養殖,傳統的耕作方式。

“90年代,心發慌啊。”“大包乾”帶頭人之一的嚴宏昌表示,“當時,我們的火車站、汽車站還售賣一分錢一碗大碗茶的時候,江浙那邊1元以下的商品已經不找零了。”

收入差距日漸拉大,讓嚴宏昌和小崗村的幹部、村民每天都切身感到被甩在後面的落寞和致富的緊迫。

之後,嚴宏昌又在去往溫州的路上看見掛著安徽、山東、山西、河南、江西等省車牌的大卡車,排著隊往溫州鄉下開。他好奇跟著去,發現原來這些車是來拉化纖袋的。這裡的農村家家戶戶將塑料回收後,加工成膜,再做成編織袋。一個袋子交給集體時是2毛錢,但是向外省賣的時候已然上升到了八九毛。

嚴宏昌受到啟發,他暗暗思忖,我們小崗要做這個,不用說賣給外省,只要賣給鳳陽縣化工廠就有得賺了。沒想到,回村一說,大家不太看好,不同意做。最後嚴宏昌只好自己花了1萬元,買了兩臺機器自己幹,22天就收回投資,半年就賺了幾萬元。“這時有人找我談話,說我搞資本主義,愣是把架好的電線給撤掉了。”

1993年,倔強的嚴宏昌又成立了小崗村農業實業總公司,希望引進項目辦企業。在公司運作下,十幾個帶有小崗村名字的公司先後成立,像瓶蓋廠、工藝被廠、電子儀表廠、麵粉廠、摩托車鏡子廠、銅線廠等等,但是最終因種種緣由而夭折。

這樣一次次的嘗試,機會又一個一個溜掉了。

“唉,那時我的心裡真是不快活啊!”嚴宏昌重重地嘆出一口氣,接著說:“我是‘大包乾’的發起人之一,村子窮,心裡不舒服。無工不富,小崗村要發展還是要走工業致富的路子。”嚴宏昌顯出壯志未酬的無奈。

嚴宏昌之子嚴餘山也試圖續寫父輩當年的“創業夢”——這位憑藉打工自學創出多項專利技術、在上海等地辦廠經商的“包二代”,回村辦企業卻遭遇“滑鐵盧”:他投資的瓶蓋廠、電錶廠接連夭折,50萬元投資變成了一堆不到兩千元的破銅爛鐵,最終失望離鄉。

為什麼華西村、大寨村能致富,小崗村卻不行呢?陳懷仁直言不諱地說:“小崗村較偏遠,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欠缺,且長期貧困、顛沛流離,村民缺乏一種凝聚力、向心力,再加上貧窮導致的不重視文化教育,村民受教育水平整體低下,使其擺脫小農意識的難度大,市場意識、合作意識不足,闖市場、發展經濟的能力比較弱。此外,最關鍵的是,小崗缺乏一個團結的、有戰鬥力的領導核心,缺一個好的帶頭人。”

03

1998年—2008年:“在深化改革中排除險阻、奮勇前行”

——銘記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化改革。沈浩來了,他又重新激發出小崗村改革創新的活力,帶領小崗人描繪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秀美藍圖

在關友江家中,有一本記錄他家裡人均年收入的“賬本”,關老表示,他要一直保留這個本子,作為記錄自己家生活變遷的物證。

“賬本”上記錄,1978年至1988年,關友江家的人均年收入是不到1000元,1989年至1998年,家裡人均年收入是不到2000元,此後到2000年時,增長到了3000元左右。

“這是沈浩來之前,增長最快的兩年!”關友江告訴記者,即便如此,生活有所改善但仍比較窮,餓是餓不著,但也富不了,農民生活一直沒太大改善。當年參與“大包乾”的農民,也大多數以種糧賣糧為主。

進入新世紀,小崗村開始第二次“革命”,全力種好改革“試驗田”,用深化改革激發土地活力。

2000年前後,小崗村挑選了20多名年輕人到長江村學習技術,看到了外面世界的部分年輕人明白了“無工不富”的道理,小崗要想走上致富路,必須要向先進地區學習。

2001年,由長江村潤髮集團投資在小崗村建設佔地80畝的高標準葡萄示範園,在示範園的帶動下,小崗村108戶農民80%以上都種植了葡萄園,總面積達450畝。這是經小崗村農民自願、有償流轉而興起的第一片“試驗田”,小崗人邁開了現代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與此同時,根據中央部署,從2001年開始,安徽省委先後從省、市、縣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分三批選派1.2萬名優秀年輕黨員幹部到相對貧困、後進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幫助農村發展。沈浩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選派到小崗村擔任村黨委第一書記。

“初來乍到,村民們對這位新來的書記並沒有抱太大希望。”關友江曾任小崗村委會副主任,與沈浩搭班子。他說,沈浩一到村裡,就起早貪黑挨家逐戶找人談“小崗怎麼發展、要實現什麼目標”。30多個日夜,他將全村100多戶人家走訪了兩遍。

“沈浩還組織我們‘大包乾’帶頭人、村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到華西、大寨等村考察學習,讓我們解放思想、開拓眼界。”關友江說,在此基礎上,沈浩緊密結合小崗實際,確定了“發展現代農業、開發旅遊業、招商引資辦工業”三步走振興小崗村的發展思路。

“要想富,先修路。”關友江回憶,村民想把友誼大道以東的1.2公里的泥土路修成水泥路,方便生產生活。沈浩得知後,多方奔走,籌措資金,組織村民自已動手修路,對友誼大道東側延伸段進行續建,同時又新建了兩條水泥岔路。小崗村的快速通道打通了,去縣城比原先縮短了20多公里。

距小崗村約4公里的京滬鐵路將小崗村與外界的聯繫隔離開來,是制約小崗發展的瓶頸之一。“一定要修一條讓小崗村與省道直接相連的路,徹底改善小崗村交通閉塞狀況。”這是沈浩到小崗村任職之初的一個大膽構想。

經過5年的努力,終於夢想成真。2008年上半年,橫跨京滬鐵路的小崗快速通道高架橋正式合龍,小崗快速通道建成、通車,到省道307線比原道路縮短了9公里,為小崗村的發展築就了一條成功之路。

“沈浩還帶著我們大力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發展。”關友江說,之後的小崗村,以蔬菜、葡萄種植為主的現代農業初具規模;以小崗面業、GLG產業園為重點的農產品深加工業形成一定產能;以紅色旅遊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近十戶農家辦起了農家樂。

村民腰包鼓了,村容村貌也有明顯改觀。

2004年以前,小崗村民的住房以瓦房、平房為主,部分農戶住的還是草房,有的貧困戶住的甚至是危房。在6年時間裡,小崗村298戶村民住上了兩層以上的庭院式樓房,村民庭院內或門前實現硬化、美化和亮化。先後建起了農貿市場、“大包乾”紀念館、檔案館、文化廣場、衛生室,改善了教學條件和體育活動設施,村內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2008年,小崗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縣高出2000多元。

“紅手印”,這是中國農民意志最真實、最樸素、最堅決的表達方式。6年時間,三按手印,小崗村民用這種方式,留下了沈浩。

2008年9月3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臨小崗視察,提出“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努力把農業生產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豐富,把村莊環境搞整潔,使日子過得一天更比一天好!”並勉勵沈浩:“群眾的認可,是對你最大的褒獎!”在沈浩去世後,又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請轉達對沈浩同志親屬和小崗村村民的親切慰問。”

沈浩永遠留在了小崗村,“沈浩精神”也跟“大包乾”精神一道,成為激勵人們不畏艱難、奮勇拼搏的精神動力。

04

2008年—2018年:“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小崗再出發”

——國家領導人的關懷,農村綜合改革的深化,激發出小崗村發展的巨大內生動力。面對中國進入新時代,小崗村深化改革不停步,邁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新步伐

六月的小崗,風吹麥浪。田間地頭上各種農業機械在不停地奔波,收割、撒肥、打水、耕地、插秧……一派繁忙的“搶收”景象。

走進村部,“鳳陽縣小崗村”的門樓矗立在村西頭,門樓下是筆直寬敞的友誼大道,村兩邊是一棟棟徽派建築風格的小樓,農家樂、農村電商等招牌隨處可見。

自習近平總書記來了之後,嚴金昌家的“金昌食府”,生意一下子更火爆了。

“我們家60多畝地全部流轉了出去,拿著租金,不耽誤創業。現在,‘金昌食府’年收入將近20萬元。除了小女兒嫁到外地,其他子女都在村裡開飯店、超市、浴室,家家戶戶開上了小汽車,住上了樓房。”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一行驅車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下麥田、進農家。他來到“當年農家”院落,瞭解當年18戶村民按下“紅手印”,簽訂“大包乾”契約的情景。總書記感慨道:“當年貼著身家性命乾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一個標誌。”習近平強調,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在這裡重溫改革,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改革開放不停步,續寫新的篇章。

在隨後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小崗要想發展好,土地始終是最關鍵的因素。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一證由省委書記李錦斌在小崗村頒發。嚴立華激動地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有了這確權證,我們農民可以甩開膀子去搞土地流轉、入股,拿租金、分紅利了。”

很快,小崗全面完成了1.367萬畝可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發放證書875本,發證率達100%。拿到這個“紅本本”,小崗土地流轉加快了速度,目前全村共流轉土地8932.88畝,佔全村可耕土地面積的65.7%,其中規模流轉6841.88畝。

從“紅手印”到“紅證書”,小崗又一次成為農村改革的先行者。

此後,小崗村積極推行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試點,盤活集體資產,嘗試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抵押貸款,把“紅證書”變成了“活資產”,開展農村宅基地和農房確權發證,推行小崗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

“當年搞‘大包乾’,‘分’得比較徹底,雖然經過近10年的投入積累,集體經營性資產仍然很少。”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優先發展集體經濟,集體收入增長與村民收入增長基本同步,成為我們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原則。”

為此,小崗村組建了集體股份合作社,對小崗村品牌等部分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登記,折算成3026萬元,入股了此前村裡開辦的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以這家公司為載體經營集體資產,經營利潤按佔股比例分配給集體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後按章程給村民分紅。

2017年,小崗村的集體收入達820萬元,投入了98.9萬元免費給全村村民辦理新農合、新農保和政策性保險,平均每個村民獲益230多元。小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106元,每名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從小崗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獲得分紅350元,實現從“戶戶包田”到“人人持股”到“人人分紅”。

“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近幾年,特別是總書記來視察之後,小崗村倍感振奮、倍受鼓舞,我們正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實施15項改革試點和136個‘三年大提升’項目,著力開展主題為‘農村改革+農業’的5A景區創建行動,努力在內生動力、品牌形象、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組織建設五個方面建設美麗幸福新小崗。”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

目前,小崗有了科學發展的總體規劃,形成一箇中心、三大組團、三條軸線的空間佈局。改革大道南北貫穿小崗村,成為小崗與外界連通的快速通道。友誼大道、創新大道、和諧路、“大包乾”南路縱橫交錯,將小崗清晰地劃分為幾大功能區。

立足“農”字,小崗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科技支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6年9月,小崗村與安徽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訂協議,推行4300畝高標準農田全程社會化服務“331”模式,開工建設小崗生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通過改善小崗村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示範推廣農墾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提升小崗村農業產出率和農業產業化水平。去年7月31日,安徽科技學院小崗村現代生態農業研究所掛牌,並選定4300畝高標準農田內80畝農田作為科技示範基地,雙方合作建設小崗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科技示範基地和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示範區。目前,小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農作物良種覆蓋率100%,農機綜合水平79%,高出安徽全省10個百分點。小崗農產品加工園也加快建設,去年,盼盼等知名食品加工企業簽約落地。

在旅遊業方面,2015年以前,小崗村已開放了“大包乾”紀念館、沈浩先進事蹟陳列館、當年農家、村文化廣場、葡萄採摘園、金小崗農林科技示範園等景點。2016年起,陸續建成或在建小崗幹部學院、天荒紅街、研學基地、當年小崗、鄉愁院子、漫享田園、國家農業公園、中國紅樂園、梨園公社、麥田大地藝術園、石馬文化園等景點。小崗村近幾年成功入選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先後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旅遊名村、安徽省美麗宜居村莊等稱號。目前,小崗全年接待遊客74.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2億元,帶動農民增收230萬元。

以農耕小崗為底色,一個以“特色農業為基礎、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旅遊業為重點”的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小崗奪目而出。

“當前,村‘兩委’正在規劃一個小崗未來的發展方案。”李錦柱介紹說,在這份藍圖中,小崗村的目標是建成一個“一、二、三產業融合,景區、社區、園區融合的改革特色小鎮,一個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創新、創業、創意融合的全域田園綜合體”。他認為,改革創新是小崗的基因和底色,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最好的紀念就是更有力地推進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