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揭示,你曾坚信的学习方法竟是错的!

你是否从小到大都认为:

我们在学习上应该讲究条理

我们应该每次只专注于一项技艺

我们应该培养出好的、固定的学习习惯

我们应该找个没有打扰的、安静的角落学习

最要紧的一条是,我们还应该专心致志地学习

对不起,今天的内容将颠覆你的以上思维,让你脑洞大开,原来这些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学习方法竟然是错误的,科学的研究将告诉你,专心致志、不受打扰的学习反而成了拖后腿的做法。我们一直以为越是能让训练方式变得更直接、更专精、更频繁或是更有效的改进,越能有助于我们尽快掌握,但科学家搜集到的证据说明,这些观念很值得商榷。

那么今天,就让我用小小的篇幅,给大家拨开迷雾,看看经过科学研究的有效学习方法到底是怎样的。

科学研究揭示,你曾坚信的学习方法竟是错的!

图片来自互联网

记忆新论:遗忘并不可怕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我们无法躲避的一个问题就是记忆,特别是当我们要应对考试时,记忆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往往直接影响我们的考试成绩。

讲到记忆,我们不得不先给非专业人士脑补一个概念,就是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详见下图:

科学研究揭示,你曾坚信的学习方法竟是错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根据艾宾浩斯的研究,人类的记忆在最初的时间遗忘的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内容会慢慢减少。因此,传统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学习完以后马上复习,这样会加深我们的记忆,特别是在遗忘最快的时间段内。相信很多懂得这个理论的教育者,一直都是在沿用这个学说,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学习记忆中。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被科学家命名为一条“学习定律”,也就是“失用定律”。它认为如果已经学到的东西没有机会得到不断的运用,那么必将从记忆中渐渐消退乃至彻底消失,也就是说,用进废退。这也是我们日常坚信的法则,也与我们的经验非常符合,以至于大多数人都相信学习就是“用进废退”。但科学家巴拉德的研究去发现,“我们不仅会忘记曾经一度记得的东西,我们也同样会记起曾经一度被遗忘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并非只沿着单一的方向一路消退下去,它还有另一条走向,被巴拉德称为“回想”,这是一种记忆的增长:记忆里会自动冒出一些我们并不记得曾学过的词语、数据等。在我们努力想记下一首诗或一组生词之后,记忆的这两种走向会同时出现。

这并不否定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由于艾宾浩斯研究记忆的过程中,用的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素材,而大脑“留不住”这种没有意义的东西。艾宾浩斯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他曾写道:他的遗忘曲线可能不适用于他的“独特学习”之外的任何学习。而我们平时的学习,面对的并不是艾宾浩斯记忆的无意义内容,我们学习的内容其实是有意义的,甚至跟我们很多之前的知识有关联,因此它并不会那么简单的遗忘,只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提取。

对这一点有了新的认识以后,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记忆?在开篇我提到,是否需要专注、是否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是否需要保持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这是我们长时间已经形成的学习理论,但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点。科学研究发现,记忆是不会“丢失”的,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越变越淡,直至踪迹全无。准确地说,“丢失”了的其实只是我们一时无法提取出来的记忆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当下很低,低到几乎为零。因此,我们需要学的其实是如何提取。而上面提到的各种安静的环境、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等,恰恰不便于我们提取,因为在我们记忆的过程中,如果有更多的环境变化,反而会让我们记忆得更牢靠,或者换句话说,

提取的时候有更多不同的参照物,便于我们回忆。

还有一点非常有趣的是,我们通常害怕遗忘,但研究却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学习方法,叫做遗忘式学习,它认为,一旦你把什么存进了脑子,那就一定永久地存在了那里。遗忘以两种方式来帮助我们学习:

第一, 主动的功用,指的是屏蔽掉相冲突的资讯,其实遗忘对于学习是有帮助的,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如果我们不将一些无用的、干扰的信息遗忘,我们很难记得更多有意义的东西;

第二, 被动的功用,指的是部分的遗忘能使得随后的学习效果被加强,正如肌肉练习也是先消耗后增长一样。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刚学完就忘记了,但事实上内容还在你的脑海里。当你痛苦地尝试回忆而无所得时,这个过程反而帮助了你去记忆,当下次再重新了解这个内容后,你会记得更加深刻。

时间配比:分段学更持久

有了上面的理论支撑,我们接下来就要讲讲,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最有效地分配时间,特别是当我们需要背诵内容应付考试的时候。

过去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集中精力单个突破是最好的方法,特别当我们需要应对考试的时候。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谈及这一概念时提到:“我们的记忆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即主动的回想比被动的重复效果要更好。也就是说,以背诵为例,学到差不多的时候最好先放一放,然后尽量用心去回想刚才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比直接再看书要更好。如果我们‘用心回想’出了一部分词句,那几乎可以肯定下次还能再想出来;而如果我们‘直接再看书’,那么下一次很可能还是离不开书。”

因此,科学家也总结了一种比较合理的时间分配办法,当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最恰当的比例是阅读和学习时间占30%,其他70%的时间用于背诵或记忆,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记忆更持久。

另外,很多学生及家长特别关心考试的问题,特别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时候是成绩说了算,如果你考试不及格,你再怎么说你学懂了也没用。那么如何利用这个来应对考试呢?科学家也做了相应的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假设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要面临一次考试,且可以给自己两次复习时间,根据考试离我们的时间不同,科学家做了如下的建议:

科学研究揭示,你曾坚信的学习方法竟是错的!

最佳复习间隔

表中的数据并非是卡死的,而是左右都可稍有增减,也就是说,考试的日子离得越远,你需要保持记忆的时间越长,那么第一次学习与第二次复习之间的间隔越大,效果也就越好。研究发现,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学习之间的最佳间隔,与距离考试的时间间隔按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如果距离考试还有一星期,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过后的一两天之内(20%~40%)。如果距离考试还有6个月,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之后的3~5星期左右(10%~20%)。如果考试的时间离得更长,我们就先不去考虑了,这期间,如果你能安排更多次的复习当然更好,但记得按类似的时间间隔,最好将最后一次复习放在考试前一天。

中国的大学生有一个习惯--临时抱佛脚,也就是考试前的一晚才冲刺复习,当然,这样的临时抱佛脚还是有用的,特别是当你整个学期都没有学习的时候,这个可以帮助你解决大问题。但大家需要意识到,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学习,基本上过后都很难再有记忆,不信你自己回想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很多大学生为什么一离开学校就发现自己好像没学到什么东西,甚至下学期已经完全忘记了上学期学的内容,往往就是这个原因。

效果测试:考试就是学习

既然讲到考试,我们也要重新审视考试与学习的关系,说真的,在看到研究报告之前,我一直非常诟病中国的教育,特别反感考试,我一直认为这种教育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最终只能达到高分低能。但看了这些科学研究结果后,让我对考试有了新的认识。

研究发现,考试不仅是一个测试工具,它还能调整我们已经记住的内容,令大脑以不同的方式将其重新组织一遍,而这一番调整的结果就是大大提高我们下一次考试的成绩。

而且科学家还发现,如果在开学之前先做一个考试,年终考核的时候,这些经过预考的学生成绩比没有经过预考的更高。与直接进入学习相比,预考让学生先猜测后学习,这使他们的大脑能以更高要求去运作,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印在了脑中。更直白地说,跟直接学习相比,预考更容易把知识“赶进”脑子里去。

所以科学家得出一个结论“

考试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不同常规却很有功效的学习方式。

说真的,对比现实确实有道理,为什么有些人离开学校后,虽然也很努力学习,但好像效果没有在学校那么明显,相信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校有考试,而自我学习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

在我教授学员读书的时候也有类似情况,如果我们先看每章节后面的问题,或者对于非教科书类的读本,我们先预设一些问题来阅读,往往效果更佳,这原因其实跟预考是同等效果。所以,自学如果希望效果更好,给自己设定一些考试环节还是非常不错的。

交替学习:打乱了更高效

接下来要与大家分享的,也是打破我们原有思维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交替学习。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如果我们学习一项技能,我们应该集中时间进行突破。比如我们正在学习网球,我们应该集中时间精力先突破一个动作,如正手底线击球。确实,这样的方法在短期内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可以快速建立肌肉记忆及神经链接。但科学家的研究同时又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在同样练习时间的情况下,集中学习最终的成绩却没有交替学习的效果更好,特别是当进入实战的时候,那些交替学习的学员反而在比赛过程中体现了更多的灵活性,成绩更好。

研究发现,不同动作的交替训练比单一动作的固定训练更为有效,因为它能迫使我们内化肌体动作的基本法则,从而使肌体经过调整,可以更好应对现实的多变场景。

前面提到的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学习,跟这个也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学习更有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本身就要给与学习灵活性,这不单只是让我们的记忆产生了变化,更容易提取,同时也让我们的肌体经过多样的练习,避免固化,或者说死板应对。

我个人认为,应该有效地结合集中学习及交替学习的特点,比如学习网球,在基本动作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让肌肉产生记忆、神经产生连接。同时,为了避免僵化,能更好应对多变场景,也要不时交替练练其他动作,而不要如同过去的理论那样过于独立。这两者间的度需要老师根据学员情况灵活把握。

另外还需补充的是,其实交替学习还利用了我们的潜意识,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往往忽略了潜意识的作用,基于篇幅,关于潜意识如何帮助学习,如何帮助我们孵化创新思维及如何培养直觉等,我将在别的文章继续探讨。

睡眠意义:巩固学习成果

最后需要给大家讲讲的是关于睡眠的问题。我们很多学生、家长往往因为对睡眠不了解,而忽视或者错误理解了睡眠,导致做出很多得不偿失的事情,不但没有提高学习的效果,甚至造成负面影响。

关于睡眠的研究很多,但一直没有非常明晰的结论,睡眠目前还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的一个领域。但就目前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已经发现,睡眠对于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一点就是,睡眠可以巩固学习成果。

一般人往往误解了睡眠,以为你睡觉就是偷懒,那些强迫小孩放弃睡眠来学习的家长就是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成才,希望他们努力,以为只要少睡一点时间,用这个时间来学习,孩子就能比别人优秀,殊不知,这往往损害了学习的效果。其实睡眠的研究发现,在睡眠的过程中,脑袋根本没有停止工作。

睡眠一般分为5个阶段,详见下图:

科学研究揭示,你曾坚信的学习方法竟是错的!

大脑睡眠结构图

第1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大脑从清醒时上下剧烈起伏的尖锐波形开始逐渐缓和。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大脑几乎就要进入意识觉醒的边缘,不过随即又会沉入无意识的深处。

第2阶段:波形变得更有规则,像一串正弦波,或者说像是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一阵阵涌向岸边的柔和波涛。

第3和第4阶段,波形越发平缓而舒展,如平静大海中轻轻起伏的涌浪。这种慢动的波纹模式表示人已经进入了深度睡眠。

研究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大脑的神经元正忙着进行模式识别,以帮助我们感知在白天思维中显现不出来的各种关系,并帮助我们加固记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了这个过程,我们的记忆会缺失。实验证明,在考试前复习的学生,期间如果没有经过睡眠这个阶段,其考试成绩会明显低于有睡眠阶段的学生。

所以,各位家长及学生,你们知道了么?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你可千万别忽略了睡觉,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是偷懒,而是大脑在做分析及记忆的工作,非常重要。

关于学习的一些误区,本文仅就最常见的几点进行分析,希望所有关心学习效果的学生、家长及自学者千万要重视,我们不能再迷信以往那些习以为常的学习理论,要充分利用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改变我们的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必将让给你的努力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