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少年其實是個道貌岸然的傢伙(漢書拾遺70)

大嘴讀史

“鑿壁偷光”的故事廣為人知,說的是少年匡衡克服困難認真讀書的經歷。

這個故事記載在《西京雜記》上,原文為“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鑿壁偷光的少年其實是個道貌岸然的傢伙(漢書拾遺70)

這裡不討論微弱的光線是否足以讓匡衡看清書上的字,只想說說這個努力的窮小子後來的事情。

第一個問題,匡衡“鑿壁偷光”看的是什麼書?

穿越小說?小黃文?呵呵,當然不是。根據《漢書匡衡傳》的記載,以匡衡後來在《詩經》方面高深的造詣來看,他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詩經》。

苦讀之下,在《詩經》研究領域,匡衡逐漸成了超級大V。當時,有這麼一句話,叫做“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

講解《詩經》,能把聽眾說到心花怒放的程度,絕對可以稱得上大師了。

鑿壁偷光的少年其實是個道貌岸然的傢伙(漢書拾遺70)

第二個問題,匡衡是如何走向政壇的?

西漢時,沒有科舉,沒有高考,官員的選撥主要是靠地方推薦。不過,讀書人也有躋身公務員行列的途徑。那就是“六經”考試,所謂的“六經”,包括《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樂經》、《春秋》,後來《樂經》失傳,就變成了“五經”。

按照規定,參加考試的人,可以任選一經,評分為甲等的可以獲得“郎中”的官位,職責和文秘類似;評分為乙等的,可以獲得“太子舍人”的身份,算是太子的小夥伴;至於評分丙等的,只能在地方上負責做一些基層教育工作。

匡衡有實力,考運卻很糟糕,他前前後後參加了九次考試,才勉強得到丙等的評價,被任命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起步的過程很漫長,起點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鑿壁偷光的少年其實是個道貌岸然的傢伙(漢書拾遺70)

第三個問題,匡衡是如何進入核心政治圈的?

匡衡後來做到了總理全國政務的宰相,但其間的過程只能說陰差陽錯,瞎貓撞著死耗子,匡衡自己也是稀裡糊塗的。

匡衡在《詩經》學方面的名頭,從學術界傳到政界,獲得了太子老師蕭望之的青睞蕭望之向皇帝推薦人才,可惜的是,時任皇帝漢宣帝最討厭的就是成天之乎者也的酸儒,匡衡壓根不受待見。

又蹉跎了很多年,熬死了漢宣帝,匡衡終於等來了喜好儒學、尤其喜愛《詩經》的漢元帝。恰逢執掌兵權的外戚集團想示好文官集團,匡衡居然是由外戚推薦進入朝堂的。

在漢元帝的關照下,匡衡進入了升官高速通道,一直做到了總理。

鑿壁偷光的少年其實是個道貌岸然的傢伙(漢書拾遺70)

第四個問題,匡衡的結局如何?

匡衡是歷史上只靠一門經書而位極人臣的典範人物。

不過,這個學者型的總理沒啥大用,一則只會玩嘴炮,說些匡衡並沒有實際操作政務的能力,只會說些“近忠正,遠巧佞”、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類的廢話,奏章花團錦簇,看上去很有道理,實效性和針對性都很差;其次,當時宦官的勢力已經開始膨脹,從前任總理韋玄成開始,朝政實際掌握在中書令石顯的手裡,所以,在大部分時候,匡衡只有唯唯諾諾的份兒。

當漢成帝劉驁繼位的時候,匡衡的好日子終於到頭了。

當年,漢元帝封匡衡為安樂侯的時候,分封了三十一萬畝土地給匡衡,但是下面辦事的人把地圖弄錯了,匡衡在知悉內情的情況下,道貌岸然,裝傻充愣,不要白不要,指使手下將錯就錯,白白把多出來的四萬多畝土地收入囊中。

事發,匡衡從丞相一擼到底,迴歸老百姓的身份。

少年鑿壁偷光,老來裝傻竊地。名利二字,又有多少人可以逃脫?

既然是讀書人,就好好讀書,不要涉足官場這個深水區,說不定連個渣渣都剩不下。

鑿壁偷光的少年其實是個道貌岸然的傢伙(漢書拾遺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