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研参考」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研究

「行研参考」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研究

一、行业定义

图表 1 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细分图

「行研参考」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研究

二、行业发展概况

(一)、禽用生物制品市场基本概况

作为一个肉类消费大国,我国肉禽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禽用生物制品作为预防禽类疫苗发生与传播、保障肉禽类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是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我国共生产销售170种禽用生物制品,销量为1,121.99亿羽份/亿毫升,同比减少272.57亿羽份/亿毫升,降幅为19.55%;销售额为35.21亿元,同比减少1.48亿元,降幅为4.03%。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占兽用生物制品总销售额的比重由2014年的35.55%下降到32.88%,同比下降2.47个百分点。2015年,禽用疫苗的销售额为34.53亿元,占禽用生物制品总额的98.07%。其中,禽用活疫苗,主要包括组织毒活疫苗、细胞毒活疫苗、细菌活疫苗等销售额为8.81亿元,同比减少2.03亿元,降幅18.73%;禽用灭活疫苗,主要包括组织毒灭活疫苗、细胞毒灭活疫苗、细菌灭活疫苗等销售额为24.61亿元,同比增加1.23亿元,增幅5.26%。近年来,我国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占兽用生物制品的比重变化及禽用活疫苗、灭活疫苗销售情况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表2 2009-2015年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占生物制品总销售额比重

「行研参考」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研究

图表3 2009-2015年禽用活疫苗和灭活疫苗销售额(亿元)

「行研参考」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研究

(二)、禽用强制免疫疫苗市场概况

根据我国《动物防疫法》,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的强传染性病种,一直被纳入我国的强制免疫范围。2015年,禽用强制免疫疫苗销量80.75亿羽份/亿毫升,同比增加0.2亿羽份/亿毫升,增幅0.25%,禽用强制免疫疫苗销售额12.64亿元,同比增加3.71亿元,增幅为41.55%,禽用强制免疫疫苗销售额占禽用生物制品总销售额的35.9%,与2014年相比,上升了11.56个百分点。

图表4 2009-2015年禽用强制免疫疫苗销量及销售额

「行研参考」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研究

三、行业发展趋势

(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实力较强企业的占据行业领军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加之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强化,对兽用生物制品的产品质量和免疫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向规范化、集中化方向发展,未来,整个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必将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对于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兽用生物制品企业而言,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化竞争愈加激烈,资金实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管控不断加大,对于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核、监督力度更加严格,导致众多中小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的违法成本不断增加,以低成本、低价格倾销低质量兽用生物制品的市场营销手段已无法实行,此类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的市场规模将会逐年萎缩,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相反,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兽用生物制品市场需求变化却为具有技术优势、规范化生产、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龙头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注重自身研发体系建设,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和工艺流程,能够借助自身强大研发实力和技术优势,加快产品升级和工艺改善,取得先发竞争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行业领军企业的资金实力较强,不仅有能力提升自身研发实力,同时注重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品牌效应,并能够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快速整合行业资源,巩固自身行业领先地位的同时,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推动整个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二)、国家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改变,市场苗将成为驱动行业扩张的主要力量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起步较晚,初期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00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国家对重大动物疫病采取强制免疫政策,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才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迎来了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根据中国兽药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09年,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的行业市场规模由10亿元增长至58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2%。国家实施强制免疫政策、政府统一采购招标苗为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兽用生物行业不断发展,以及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招标苗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低价格、低质量、免疫效果不佳的政府招标苗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相比之下,注重产品质量、技术含量高、免疫效果更好的市场苗的市场优势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推动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

未来,随着国家强制免疫政策的逐步放开以及畜牧业养殖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兽用市场苗的市场渗透率将会有更大的突破,成为驱动兽用生物制品行业扩张的主要力量。一方面,2017年3月,国家正式取消了对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国家强制免疫政策,但是由于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这两种疫病退出招标后仍将进行全面免疫,此项政策的变化将直接拉动优质市场苗的市场需求,推动高质高价市场苗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散养户将不断被淘汰或被大型养殖企业整合吸收,规模化养殖场作为市场苗的主要客户,其规模化、集中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将将直接拉动市场苗的市场占有率的不断增加,推动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化发展进程。

(三)、增强研发实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是未来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的发展方向

兽用生物制品行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行业,行业的高技术属性决定了只有具备一定的科技研发实力和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的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才能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场内毒株变异速度加快,禽流感、猪蓝耳、口蹄疫等动物疫情频发,动物疫病防疫形势愈加严峻,市场对于高质量、高性能疫苗产品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增强企业研发实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会更加重要,将成为兽用生物制品企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兽药生物制品企业要想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增强研发实力、加强技术储备。一方面,从长远看来,只有具有完善的研发体系、研发实力强大的企业才有望超越行业周期,获得长期可持续成长。因此,兽用生物制品企业须重视研发体系搭建,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培育和引进优秀的高级研发人才等,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研发能力。兽药生物制品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不仅能够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持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能够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和应用,具备技术创新体系的企业,方能取得行业的制高点。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生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兽用生物制品,如重组抗原疫苗、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等兽用疫苗产品将会逐渐投入市场,此类产品具有疫苗纯度高、免疫效力好、安全性高、不会造成毒性污染等特点,在兽用生物制品市场竞争中优势显著;此外,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如悬浮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等逐渐成熟,将不断运用于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中。因此,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企业,将能够显著提升自身产品效力,获得技术先发优势,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诊断试剂将成为兽用生物制品行业新的增长点

动物疫病诊断检测是指综合利用病理学、分子生物学、血清学等学科知识,应用病原分离鉴定等生物技术手段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疫病的诊断和检测,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动物疫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监测、疫情预警预报等各方面。动物疫病诊断检测不仅是控制动物疫病、保证动物产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维护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动物疫病诊断检测工作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动物疫病诊断检测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大部分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只是将诊断检测视为核心产品以外的技术延伸,与兽用疫苗产品相比,国内诊断试剂整体市场规模较小。未来,随着公众对于食品公共卫生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对于因动物染疫造成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愈加重视,整个动物保健行业将会逐步由动物疫病防控向动物疫病净化方向过渡,动物疫病诊断检测作为该过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一方面,快速、简便、特异、敏感的诊断试剂,能够实现动物疫病的快速检测和现地检验,为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兽用诊断试剂的广泛应用、新型诊断试剂的研发与生产,对于提高我国动物疫病诊断检测能力,搭建完善的动物疫病诊断检测、动物疫情风险评估体系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动物疫病诊断技术不断发展与诊断试剂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是未来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四、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行业内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激烈。目前,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的市场格局已逐渐清晰,总体上呈现“企业众多、数家独大”的市场竞争格局。按照市场规模情况划分,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生产企业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年是资金实力雄厚、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年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的大型兽用生物制品企业,这类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增加自身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具备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市场竞争实力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二类是总体研发能力较低、创新能力较为欠缺、年销售额在500万至2亿万(包含500万)的中型兽用生物制品企业,这类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企业研究开发的兽用生物制品多为仿制品或工艺改进产品,技术含量较不高,在企业的生产产品中常规的兽用生物制品占据多数,对于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较弱;第三类是年销售额在50万至500万(包含50万)的小型企业,此类企业的市场规模较小、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严重不足,也不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只能生产低端产品,利润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