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網友都說杭州路名太「瓊瑤」!居然有遊客,指定要去這些路!

上個月底,杭州發生了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情,“花蔣路”

改名為“蔣敦路”

全國網友都說杭州路名太“瓊瑤”!居然有遊客,指定要去這些路!

本來路名改就改了,但不少網友出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而對改名提出的不同意見,分享了關於花蔣路的一些歷史,引起不少新老杭州人的共鳴:

“從前的花蔣路從西溪路開始一直往北到蔣村叫花蔣路,到三墩方向還叫花三路。花就是花塢果園的意思,是南宋朝廷的幾大果園之一。錢塘江邊的錢江果園,西溪輦道邊的花塢果園,都是皇家的果園,也是皇家賞花的花園……

從前的蔣村沒有一條陸路能到達西溪路,老百姓進出完全依靠舟船,船就是車,水就是路。水鄉蔣村是明清時期文人墨客隱居的好地方,幾乎就是桃花源……

蔣村人的花蔣路好比杭州人的延安路解放路,上海人的南京路,北京人的長安街……

也有好多網友覺得,蔣墩路這個名字雖然指向正確,但是沒有花蔣路好聽,而且很難反映這塊區域的歷史。

網友“yangck”說:“作為有著悠久文化底蘊和深厚文藝範兒的杭州,希望能多取一些格調高雅、涵義豐富、有長遠目光的新地名。”

其實,杭州的路名一直在全國網友心中是像霧像雨又像風一般的好聽,外地遊客到杭州來打卡,有一些就直接打地名卡的,比如,梅靈鳳起潮鳴競舟古翠……在外地遊客心中,一概美的像瓊瑤劇一樣:

全國網友都說杭州路名太“瓊瑤”!居然有遊客,指定要去這些路!

最近我在計劃搬家,前段時間去遷戶口,發現所屬的社區叫“在水一方”社區,媽呀,這可能是我這輩子住過的最“詩情畫意”的社區了(以前都是XX村社區),登時覺得之前網友們對杭州路名很“瓊瑤”的定義,誠不我欺。

想起初到杭州,是大約8、9年前,那時候杭州的路對於我來說,每一條都是新的,都是初戀。做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有位同事,房子租在採荷,小區附近有一家燒烤店小有名氣,我們經常約了一起去吃燒烤,那時候初識採荷路採菱路雙菱路,總覺得每次不應該去吃燒烤,而應該去吃水八仙

後來我聽說,採荷那一帶之前都是菜地,興許真的有水八仙也不一定。

可能隔鍋飯香?日日夜夜囿於杭城的我們,早就習慣把這些路名當做理所應當的實用功能,而忘卻了它們的前世今生,彼此就像是老夫老妻,很難再發現對方的美感。

由花蔣路的改名點醒了我,路名真的不是實用主義那麼簡單。對於我們生活和居住的這座城市,可以選擇多瞭解一點點。

1

最讓外地人摸不著頭腦的杭州地名

直大方伯

N

S

有一次單位組織體檢,在浙一,我開車在慶春路上兜了兩圈,還是沒找到停車位,就在要崩潰的時候,抬頭一看路標,咦,一條叫直大方伯的路?什麼鬼!

直大方伯在杭州算是一個比較62的地名,關於這條路流行一個段子:直大方伯不是一位大伯。其實,直大方伯,在明代真的住過一位“方伯”。

直大方伯,全名應為"直大方伯裡",與之對應有"橫大方伯裡",但如今平常把"裡"省略了。

明仁宗時布政使應朝玉在巷內建大宅邸,布政使又稱方伯,因名大方伯裡。宅邸超過橫、直兩條巷,故又有橫、直大方伯之稱。

立馬回頭

N

S

哪怕是在杭州混跡了近10年,到了景區,我還是暈頭轉向,更別說N年前,我在茅家埠暴走,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公交車站,準備坐車回市區,結果看了看站名:什麼!居然叫“立馬回頭”?NND,我不會坐了一個假公交吧?

經過這裡的273路公交車“立馬回頭”這個站,原本是叫“石蓮亭”,在2012年的時候才改名為立馬回頭。

據說,當年乾隆來杭州,從茅家埠去靈隱,走的是現在上茅家埠村西北面的普福嶺山路。

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對道路狀況相當不滿,本地官員趕緊為皇上修了一條新路。

當乾隆再次經過普福嶺時,路況已大為改觀,龍顏大悅,立馬駐足,這才有了“立馬回頭”的說法。

下車路口

N

S

這也是屬於“專坑外地人系列”的路名。許多外地來杭的網友都稱一不留神聽到“下車路口”,就下車了,等反應過來車已經絕塵而去。

下車路口站位於錢江新城,離市民中心不遠,因為臨近下車路,因此得名。

然而,下車路並不是下車的路。

民國時期,這一帶有個鹽場,為運鹽,開闢了上車路、中車路、下車路三條簡易車道。

隨著歷史變遷,上車路和中車路消失了,變成了村落,只有下車路保留至今。

教工路

N

S

“教工路”這麼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一個路名,總不會有什麼錯了吧?為什麼也被歸在讓外地人摸不著頭腦的系列裡面?因為關於教工路,江湖上也有一個段子:

有次在公交車上,一乘客問司機:這條路叫什麼?司機答:叫公路(教工路);乘客:我問是什麼路?答:叫公路(教工路)啊。乘客:我問具體叫什麼路!!答:叫公路啊就是叫公路啊!

哈哈哈哈。

要知道,城西是杭州最早的“大學城”,後來大學城紛紛給市中心的商貿綜合體讓路,前往下沙、濱江、小和山開疆擴土,但杭州的路名還是記載下了這裡曾經的書香。

這一帶的路線有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學院路(因浙江科技學院在此得名)、教工路(大學教職工宿舍的齊集地)、文新路(文二西路)、文華路(文一西路)、文苑路(文三西路)。

2

外地人最喜歡打卡的地名

先說明一下下,在這個系列裡面,“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一概不包括在裡面,對這些地名感興趣的,直接上網查查就可以了。

浣紗路

N

S

定居杭州之後,我成了接待大學同學杭州1日遊的野導,迎來送往之間,順便也跑了不少杭州的路。我一漢語言的女同學到了杭州,第一站不去西湖,不去錢塘江也不去西溪,跟我說,你帶我去浣紗路。what?對方的回答是:因為浣紗路這個名字真的是太好聽了,你想想,西施浣紗……打住,聽你的,你們文藝青年,惹不起。

其實很久很久以前的浣紗路,還真可能有美女出沒洗衣哦。

浣紗路南起開元路,北至慶春路,長1221米。

為什麼叫浣紗路呢?其實原來這裡有一條河名為“浣紗河”,為舊時杭州城區的一條主要河道。南宋時浣紗河可熱鬧了呢,河上有中眾安橋、八字橋、龍翔橋、長壽橋等等。後來浣紗河逐漸被拆除河上橋樑,改建馬路,自湧金門閘至武林門全線被填埋,自開元路至平海路一段河道後建路,連接原平海路至慶春路段,定名為浣紗路。

浣紗一詞,在古文中指代洗衣,所以這浣紗河大約是老底子街坊們洗衣的地方了,想象一下,當初在這河邊洗衣服的街坊鄰居里大概也常有美麗的少女吧。

武林門

N

S

剛到杭州的時候,我就被人介紹,延安路就是南京的新街口,武林門就是南京的鼓樓。

那是大約8、9年前,我還處於武林門武林路武林小廣場傻傻分不清的狀態。那時候武林路女裝一條街名氣還在,我在武林路上以近4位數的殺豬價買了一條杭產旗袍,當年馬爸爸還沒有把杭州成功打造成移動支付之城,當天我付的都是鈔票,付完之後,我意識到,

武林路沒有武林,只有貴的要死的女裝江湖。

古杭州城有十座城門,武林門是杭州最北面的城門。

武林門和“武術”、“江湖”沒有任何相干。相傳當時門的南面,有一座虎林山,或許又叫虎陵山,但吳音訛為武林山。

此門最早叫“餘杭門”,因門外有武林山,明代將門的名字改成武林門,一貫相沿至今。

孩兒巷

N

S

孩兒巷位於市中心,相連武林路和中山北路,是杭州眾多小巷中知名度最高的之一。

它的出名要歸功於一個人,就是陸游。

陸游62歲時任朝奉醫生,來杭住在孩兒巷內的南樓,在不眠之夜聽了春雨之後,寫下了著名的《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時至今日,在孩兒巷98號,還能找到陸游寫過的這座“小樓”。

“孩兒巷”的名字的由來,一說這裡是南宋時專門賣兒童物品的地方。在南宋時,這裡小販集合,平常的小玩具都可以在這裡買到,故名“孩兒巷”。

第二種說法是孩兒巷原來不叫孩兒巷,叫磚街巷。之後由於這裡住著的人許多都做泥孩兒,很聞名,才更名字叫泥孩兒巷的,再後來,把“泥”字也省了。

河坊街

N

S

據說每座城市都會同樣的一條街,在南京,這條街叫夫子廟步行街;在蘇州,這條街叫觀前街;在北京,這條街叫南鑼鼓巷;而在杭州,這條街就是:河坊街

這一段街舊稱清河坊,因有清河郡王府在此。

清河郡王便是參預暗算岳飛的張俊,只是多的是知清河坊而不知張俊的。張俊此人如今與秦儈匹儔等四人被鑄成鐵人跪像,永久跪在岳飛的墳前,受萬民唾棄。

舊時,與中山中路相交的“清河坊四拐角”,自民初以來,分別為孔鳳春香粉店、宓大昌煙店、萬隆火腿莊、張允升帽莊四家名店各居一角,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區片。杭州聞名的“五杭”(杭剪、杭扇、杭粉、杭煙、杭線)就出於此。

這麼說來,清河坊可謂杭州名副其實的商業中心。

3

這些街巷裡弄是杭州的隱形菜單

半道紅

N

S

在湖墅南路,有個公交站的名字叫"半道紅",假使在那處居住的杭州人,也不一定知道它的由來。

據說,“半道紅”是湖墅舊十景“半道春紅”的縮寫。

京杭運河在湖墅南路的東側,當年河畔栽有桃樹,每年桃花怒放時,湖墅路的東邊都被赤色的桃花遮蓋了。

松木場

N

S

松木場是保俶塔以北不遠方的一個地方,有段時間我經常泡浙圖,坐公交車就在“松木場”站下車,聽到這個地名總有點感覺鬱鬱蔥蔥的。

事實上,"松木場"的來歷也有兩種說法:

一說那處便是古代販子堆木頭的堆棧;二說"松木"是"棕毛"的諧音,棕毛場有許多做棕繃、棕繩的作坊,到口來以謠傳訛叫成了松木場。

皮市巷

N

S

皮市巷

位於直大方伯以西,相連慶春路和解放路。

早在南宋時它就叫皮市巷了,因其時眾多皮作坊齊集在這裡,就叫了皮市巷,一叫就叫到現在。

皮市巷左右有條馬市街,也許便是往日營業馬匹的地方。杭州還有個米市巷,也是因為當年不少米莊聚集在這裡得名。

十五奎巷

N

S

十五奎巷在杭州本來應該算是無名小卒,我去過那裡一次,是因為約了人在一家“網紅餐廳吃飯”,可見吳山腳下這片地真的是寸土寸金,再小的巷子,都會被充分釋放商業價值。

關於名字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巷裡徽州會館內有一大石龜,俗名石烏龜巷,因嫌其不雅,改稱十五奎巷;另一說,明嘉靖年間,巷人多習騎射,科舉考核時一舉得十人,故稱十武魁巷,諧音讀成十五奎巷。

4

這些地名90%的人第一次會念錯

馬塍路

N

S

馬塍(chéng)路在松木場再往北的一條路,來,跟我一樣,念過“馬騰(téng)路”的請舉手!據說包括公交車報站都會念成“téng”。

“塍”,即田間土路之意;馬塍地域原是皇家馬苑賽馬的地方,因而得名。

保俶路

N

S

保俶(chù)路念成“保叔路”的那些人,我是不會笑你的,當年我剛接觸這個地名,硬是在手機輸入法裡找了半天才找到這個生僻字。

保俶是杭州曙光路和北山路之間一片地域的稱謂,固然因為這裡有座保俶塔。

然而,為什麼那座塔要叫"保俶塔"呢?

五代十國後期,宋朝興起滅後蜀、南汗、南唐,團結形勢日趨清楚。吳越國尊奉中原政府,幫忙滅南唐後,宋太祖招其時吳越國主錢俶入朝。於是錢俶攜帶妻、子、家人入朝,吳越國上下驚惶。

國民在西湖邊建築"保俶塔",祈求上天保佑錢俶。保俶,便是保佑錢俶的意思。

娑婆橋弄

N

S

關於這個“娑(suō)婆橋弄”,即使你不會念錯,第一次接觸這個地名,恐怕也要愣一愣。關於娑婆橋,也有個段子:

杭州過去有個地方叫娑婆橋,位置在城北和睦那一帶。這個地名其實是很文藝的,不過記得小時候151路的售票員報站都叫“傻婆橋”,大煞風景……

娑婆橋弄,東起湖墅北路,西至和睦路,相傳民國時稱湖墅馬弄,1981年命名為娑婆橋弄,以弄東建於娑婆橋而名。

娑婆橋弄沿運河一帶,在民國年間和解放後的50-70年代為運河裝卸碼頭,岸邊吊機林立,路邊多倉庫,人來人往,十分繁忙。現已建娑婆新村住宅區,小小的娑婆橋弄已難尋覓。

御蹕弄

N

S

御蹕弄中間的“蹕(b ì)”字,在我的輸入法裡要翻快10頁才能找到。御蹕弄位於倉河下與大營盤之間,一橫向小巷。

望文生義,御蹕弄似乎有皇帝在此駐留過。其實不然,御蹕弄又名御筆弄,弄內曾居沈雲椒冢宰。

沈才氣過人,能在馬上書奏片。《臥陶軒集》收有《沈冢宰雲椒初》詩,其中有一句:生芻貽一束,御筆兆三卿。”御蹕弄之名大概得於此詩。

越寫越長

關於杭州的地名

就暫時整理這麼多了

也想聽你留言說說

你在杭州多少年了?

你與杭州某條路、某條小巷、某個路名的故事

全國網友都說杭州路名太“瓊瑤”!居然有遊客,指定要去這些路!

文 小滿

部分內容來源都市快報、網絡

集網友之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