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局!從3000多家門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究竟經歷了什麼?

導讀:你的城市有上島咖啡嗎?曾幾何時,上島咖啡是城市小資和商務人士最喜歡去消費的場所,現在卻出現了關店潮,在大眾點評上,北上廣深合計已不到100家。這個於1997年進入大陸市場的咖啡店,從擁有3000多家門店,到現在一店難尋,到底經歷了什麼?

大敗局!從3000多家門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究竟經歷了什麼?

北上廣深合計已不到100家

上世紀末,“咖啡”這個洋玩意兒的普及率並不高,上島咖啡進入大陸市場時,它的發展速度甚至比星巴克、COSTA都要快一步。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很多人第一次去的咖啡廳就是上島咖啡。所以,只用了短短七年,依託加盟模式,掛著上島咖啡招牌的門店在大陸就高達3000多家。而這兩年,全國各地的上島咖啡卻陸續上演歇業、關店的慘劇,還頻爆各種強制消費、儲值卡無法兌現的醜聞。高開低走的上島咖啡究竟經歷了什麼?

1.加盟模式粗暴簡單

上島咖啡的加盟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給錢就行!品牌方只收取初次加盟費和後期續約費,加盟門店自主經營、獨立核算。

上島咖啡收取了加盟費用後就基本撒手不管,既沒有早期的開店選址調研、指導,也沒有中期的銷售支持,甚至也沒有後期的營銷數據分析。除了一塊上島咖啡的金字招牌,缺乏創業經驗的加盟商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

劉強東就曾評價:“上島咖啡的加盟,不協助去選店、培訓,只收加盟費。這種商業形式有違消費者利益。”

這樣的方式使很多加盟商連本錢都沒賺回來,店就開不下去了。雖然關店看起來,虧損的是加盟商,可從長遠來看,門店運營不好,品牌的聲譽是受損的,加盟商自然也會越來越少了。

2.品牌管控標準不統一

上島咖啡作為品牌方,既不篩選加盟商的資質,也沒有一套統一的品牌管控標準,任由加盟商發展,在無形之間損害了品牌。比如,上島咖啡的品牌定位在高端商務會談,而一些加盟商看到賣咖啡不賺錢,就蠢蠢欲動地進行“混業經營”。於是,有的上島咖啡店,咖啡質量上乘,環境溫馨;有的店則烏煙瘴氣,喧譁喧鬧,本來“高端的商務談判場所”變成了“中央炒菜館”和“麻將館”。

大敗局!從3000多家門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究竟經歷了什麼?

品牌管控標準不統一

3.固步自封

上島咖啡在大陸市場有先發優勢,但隨著星巴克、Costa等外資咖啡品牌的進入,除了產品、價格之爭,後來者在品牌運營上更是給上島咖啡重重一擊。差不多的客單價、同樣的客群,星巴克、Costa在品牌打造、用戶體驗上的優勢很快顯現。

而上島咖啡仍在“吃老本”,依仗著品牌既有的知名度,仍專注於擴張、收更多的加盟費,疏於管理,怠於創新。面對競爭,上島咖啡固步自封的態度,對於品牌形象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4.股東內訌

不僅公司的管理層缺乏居安思危的戰略思想,公司的股東們也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利用上島咖啡的資源,股東紛紛“再次創業”:兩岸咖啡、迪歐咖啡、歐索米蘿咖啡、法牧牛排咖啡、UBC咖啡等,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均與上島咖啡的目標市場、客戶群雷同。最終,上島咖啡不只面臨外來咖啡品牌的衝擊,還得面臨股東自有品牌的競爭。

5.醜聞纏身

大敗局!從3000多家門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究竟經歷了什麼?

高開低走的上島咖啡究竟經歷了什麼?

上島咖啡的管理層專注於擴張,疏於管理,面對競爭,也不積極應對,甚至對於“各自為政”的門店也放之任之,股東也離心離德,曾經的“高端商務會談場所”最後淪落到了“抽菸打牌聚會地”,可以說想不倒閉都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