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暑假數學好習慣養成之——如何預習

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孩子開始也進行了預習,但很難堅持。有些孩子認為“預習沒必要,反正老師要從頭到尾講一遍”。還有的覺得預習太難了,所以放棄了預習。我認為只有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才能積極地去實踐,並持之以恆,最終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同樣的年齡,坐在同一間教室裡,聽同一位老師講同樣的內容,但同學們對新課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卻有很大的差別。其原因就是不同的同學聽課的起點和接受能力不同。

有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上課時才匆匆打開課本,對新課內容一無所知,聽課完全處於一種盲目被動的狀態,聽天由命,一節課下來有的聽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就是聽天書。而有的同學聽課是有備而來的,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對所學新課有了整體的瞭解,對新課要講什麼,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做到了心中有數,聽起課來如魚得水。預習有哪些好處呢?

(1)預習能開拓聽課思路

經過預習,心中已經有數,容易跟上老師上課的思路,甚至跑到老師思路的前面。當老師講到一個陌生的概念時,就會想一想它時怎樣建立起來的,與它相關的概念有哪些。

(2)預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預習,可以解決一些自己能弄明白的問題;而對不懂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上課時就能集中注意力去聽老師講解;而且疑難處由於自己預習時思考過,再聽老師講解就容易明白。這樣,學習內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強。同時由於一部分知識自己已經搞懂,這樣就能節省一些時間來更深入地思考疑難問題,歸納並學習老師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對於自己預習時已經搞懂的內容,也可以將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老師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相對照,從中得到較大的啟發,進一步打開思路,從而加深對已知知識的理解與鞏固。相反,由於未知的東西太多,什麼東西都要去記,結果跟不上老師上課的節拍,手忙腳亂,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預習有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生階段不但要學習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預習便是良好的習慣之一。

(4)預習可以發展自學能力

學生將來要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需要接受大量新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在中學階段獨立地做好預習就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自學能力只有在自學活動中才能發展起來。預習是學生首次獨立地接觸新課,在預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經過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聯繫、自己檢驗等階段。久而久之,自學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分析了這麼多,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預習呢,下面老師給大家一些實操性的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際操作建議

一是要妥善安排時間。

最好前一天晚上預習第二天要上的新課,這樣印象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應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講新課的科目進行重點預習,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學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預習下一週要講的課程,以減輕每天預習的負擔。我們製作的預習資料裡有前續知識,孩子可以根據相應的知識板塊進行復習,做到心中有數。距離開課時間不遠了,大家抓緊時間多預習幾講吧。

二是要明確任務。

預習總的任務是先感知教材,初步處理加工,為新課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具體任務,要根據不同科目、不同內容來確定。一般有:①鞏固複習舊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記下來。②初步理解新課的這部分基本內容是什麼?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識結構上向前跨進了多遠?③找出書中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④把本課後面的練習嘗試性地做一做,不會做可以再預習,也可記下來,等教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出。

三是要看、做、思結合。

看,一般是把新課瀏覽一遍,然後用筆勾劃出書上重要的內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記的就記。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準備工作以及做做本課後的練習題。思,指看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預習以後,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從而使自己對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總結一下,預習新課可按以下程序進行:

(1)瀏覽教材;

(2)找出本節應掌握的預備知識,並複習、鞏固和補習這些知識,可以根據我們編寫的預習資料來進行有目的的預習,預習資料的結構如下圖(可點擊放大)所示,板塊清晰,結構科學;

(3)編寫本節的內容提要;

(4)確定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5)找出上課時應重點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可用彩筆勾出。

過暑假雖然很爽,但是隻是玩的話時間會過的很快哦,希望童鞋們不要忘記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