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中華情|宋漢曉:我的四三二一與「中華兒女」

儿女中华情|宋汉晓:我的四三二一与“中华儿女”

本刊記者 宋漢曉

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了。30年前,《中華兒女》雜誌創刊了。20年前,第一次看到《中華兒女》雜誌。不知不覺,來中華兒女報刊社工作已經有10個年頭了。從《中華兒女》的一名熱心讀者,到《中華兒女》的一名記者。從閱讀《中華兒女》,到為“中華兒女”立傳,付出的是辛勤,收穫的是感動。作為國內較早創刊的人物類主流期刊,《中華兒女》勇立潮頭,在改革的春風中成長,在祖國前進的步伐中耕耘。一篇篇美文,記錄的是一個個中華兒女精彩的故事。一本本期刊,承載的是一段段中華兒女奮鬥的歷程。

1978年,中國大地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改革的春風席捲而來。“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我幼時記憶最深刻的名詞。雖然當時還不懂得其中的政治涵義,但在寫作文的時候老師會經常要求我們要反映時代的新氣象新變化,一定要突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新面貌新風尚!

小時候的農村,是沒有幼兒園的。學前班叫“育紅班”,大概是要培育紅小兵,往大處說是要培養共產主義的紅色接班人吧!對於我來說,覺得這個“育紅班”的時間上得太長了,足足有兩年左右。因為當時“育紅班”沒有正式教室,沒有專職教師,因此只能在代課老師家因陋就簡露天上課,大黑板就掛在老師家房屋的山牆上,老師在大黑板上寫字,小夥伴兒們拿個小黑板吱吱呀呀地在下面練習。因為老師不固定,上課地點不固定,遇到颳風下雨就只能停學,所以時斷時續,語文課本總是從頭學起。以至於學了很長時間,爺爺問我學的什麼,我只能回答說是“aoe”。終於有一天我會寫自己的名字了,歪歪扭扭地在爺爺面前炫耀了一把,爺爺還是很高興誇了我。可能自己一直學習成績不是很優秀,一直到三年級的時候才加入少先隊。紅領巾是老師幫著繫上去的,因此除了入隊那天,就再也沒帶過紅領巾,所以我一直不會打紅領巾的結。“育紅班”除了學習識字算術外,還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夥兒都喜歡上勞動課。入秋,家家戶戶都會曬紅薯幹,以備冬糧。正在上課,突然天陰下來,老師便會停課,帶著我們趕緊到田間地頭去幫鄉親們撿紅薯幹。二三十個小朋友們手很快,總能在雨來之前把要撿的都撿完了。老家有條小河,叫白河。春天河邊的沙灘便是我們的天堂。每次去春遊,我們便會排著整齊的隊伍,唱著歌兒出發。也是在“育紅班”我學會了唱人生的第一首歌《我的祖國》,那時候也第一次有了祖國這個概念,老師告訴我們,祖國就是母親、我們都是祖國的花朵,現在想想,當時也算是小“中華兒女”吧!記得當時經常穿一件海軍藍的上衣,上衣上印有兩位小朋友坐著火箭的圖案和“奔向2000”的字樣。當時大人們常說,到2000年就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當時農村人對“四化”最通俗的理解。回頭看看,2000年的時候,手機都普及了。到2035年就要基本實現現代化了。

小時候學校能讀的刊物很少,因為二舅是公社郵電所的所長,因此經常能從表姐表哥那裡看到《小朋友》《少年文藝》《小學生作文》這些雜誌。每次拿到新的刊物,我都會如飢似渴,一字不漏地從頭到尾看下來,有的甚至會背。這倒是為自己寫作文提供了優秀範文和素材。當很多同學覺得寫作文無從下筆的時候,我卻毫不費力得寫出好幾頁。別人的作文往往批個“閱”字,而小夥伴們煞是羨慕老師在我作文後面用紅色墨水鋼筆寫得長長評語。這也許是一種鼓勵吧,我竟不知不覺喜歡上了寫作。寫日記的習慣一直堅持到高中畢業。

1988年,對於我個人來說也有兩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年,我從農村小學考到鎮上的初中讀書。錄取是按名詞排列的,我記得好像是五六名的樣子。初一的班主任老師叫鄭新房,在他的鼓勵和教導下,我寫了入團志願書。我至今還能記得裡面的內容。對共青團先進性的認識,及平時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等等。初一上半年我成為班上為數不多的團員之一。馬旭東老師是當時我們的團委書記,他帶領我們宣誓的情景歷歷在目。中學能看到的雜誌就多了起來。《演講與口才》《讀者文摘》《今古傳奇》《故事會》等等,偶爾能看到幾本《女友》。高二的時候,我和同班的宋相龍、左新奇兩位同學成為《新野週報》和新野廣播電臺的通訊員。並陸續開始在《南陽日報》《南陽晚報》上發表大塊兒文章。印象非常深刻,記得一個週六的晚上,全家人正在吃飯,恰好聽到縣廣播電臺播音員播報新聞,當聽到“本臺消息,通訊員宋漢曉報道”的時候,心裡也有點小小的激動。一向嚴厲的父親竟然和我笑著言談起來。父親告訴我,之所以起名“漢曉”,就是當天我出生時縣廣播電臺早上開始播音,《東方紅》序曲高亢響起。後來一位有文化的先生給我“算命”說,適合到廣播電臺工作。雖然沒有到廣播電臺工作,但畢業後一直在媒體從業。先是在北京市朝陽區教育局《朝教快訊》實習,後經人介紹進入《中國攝影家》雜誌工作。因為有點寫作的底子,經常會為攝影圖片配文,逐漸發展到為攝影展寫前言,為攝影畫冊寫序,為攝影集子寫評論。

儿女中华情|宋汉晓:我的四三二一与“中华儿女”

作者參加報刊社舉辦的活動時留影

突然有一天,我的攝影老師、中國攝影家雜誌社社長朱憲民先生拿著一本《高佔祥攝影作品集——荷花魂》交到我手中,讓我寫這本攝影集的評論。要求相當高,要在報紙發表。高佔祥先生早有耳聞,高中課本曾學過他著的《當說必說》課文,曾擔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文化部常務副部長,時任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大概是想讓我多瞭解高部長的經歷吧!朱老師又把一本《中華兒女》雜誌給了我,高部長是封底文章《鐵匠出身的部長高佔祥》的主人公。我認真拜讀了這篇文章,得知高部長多才多藝,能詩善舞,會寫會拍。《荷花魂》是他的第一本攝影集。

10年來,自己也在這個大家庭中不斷成長進步。因為在海外版工作期間多次報道僑務工作,2013年自己有機會加入了僑黨——中國致公黨,並先後擔任致公黨北京市朝陽區區委委員,致公黨北京市委監督委員會委員,致公黨北京市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致公黨中央理論與學習委員會委員。我也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利用自己的專長,主動踐行“致力為公,僑海報國”的使命,積極參與致公黨中央的調研,執筆的調研報告得到了張高麗、劉延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撰寫的理論文章多次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致公黨中央理論研討會上作為代表發言,獲得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徵文一等獎。我還還利用自己的記者特長積極為致公黨中央舉辦的培訓班講授攝影、人物寫作技巧。

儿女中华情|宋汉晓:我的四三二一与“中华儿女”

著名書法家韓天雍賀《中華兒女》

作為千千萬萬名中華兒女的一員,40年來我們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滄桑鉅變,見證了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30年,時代成就了《中華兒女》雜誌的輝煌與夢想,承載了“中華人物第一刊”的美譽;20年,自己積累了記者生涯豐富的經歷,用鏡頭記錄了多姿多彩的瞬間,用文章刻畫了可歌可涕的人物;10年,作為“中華兒女”人,更加堅定了作為媒體人前進的步伐,不斷拓展自己作為民主黨派成員參政議政的經驗。

最後以一首藏頭詩來紀念和祝賀《中華兒女》創刊30週年:

中國四十年,

華夏換新顏。

兒童成棟樑,

女子半邊天。

家風重孝道,

國法倡親廉。

天道循正氣,

下澤百姓安。

民心齊向黨,

族規尚勤儉。

脊柱泰山挺,

樑棟重任擔。

儿女中华情|宋汉晓:我的四三二一与“中华儿女”
儿女中华情|宋汉晓:我的四三二一与“中华儿女”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