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表情包,你還會聊天嗎?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些情況?

在路上看到熟人糾結該主動打招呼,還是裝沒看見,打招呼怕對方沒看到,自己原地尷尬,不打招呼對方看到了,又認為自己沒禮貌,然後內心掙扎一番,默默遁走繞路。

聽到電話鈴聲第一反應是緊張,超級不想接,與人交流,能發短信,絕不打電話。

與人交流時,不敢看對方,尤其是當直視別人的眼睛時,會感到很刺眼,不由自主地想躲閃,自己的視線無處安放。

......

離開了表情包,你還會聊天嗎?

如果你像上面的那些內心OS一樣,擔心氣氛尷尬、擔心自己出醜、擔心說話結巴......那這可能不是簡單的害羞,更可能是患有“社交恐懼症”。

不難發現,大部分自願認為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其實,並沒達到“該吃藥了”的臨床標準,他們所體驗到的或多或少、或長或短的社交焦慮,只是一種心理上的焦躁和煩悶,並沒有對自身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產生不可逾越的障礙。

社交焦慮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研究發現,有10%-40%的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慮。高社交焦慮的個體通常對自己沒有自信、不善與人交往、不善於表達感情。社交焦慮不僅在真實的社交情境會發生,即使離開了使之不安的社交情境,社交焦慮者頭腦中還是會不停回放當時的情況,強化焦慮情緒。

有人說,我們這一代人,大概是史上最體弱多病的年輕人。

熬夜、不運動、暴飲暴食這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了我們身體上的脫髮、禿頭、肥胖,但是,我們的體弱多病,其實表現在精神層面。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社交焦慮呢?

完美主義——心底裡的不自信,骨子裡的傲嬌

有些人,之所以產生社交恐懼,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善於交際」。

尤其是對於第一次見面的人,他會非常在意自己的言辭、神情、狀態和肢體動作。生怕一個不注意,給別人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

這些潛意識裡的念頭,會給他施加壓力。慢慢地,交際對他來說,變成了一個負擔。

這裡面,最根本的信念,是他認為:我作為一個完美主義,必須談笑自若、善於交際,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歡迎。

其實,大多數跟社交、交際相關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都源於此。

中國屬於集體文化,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們更關注如何適應他們所在的社區和文化,而個體主義文化中的人們更關注自己。

我們是一個喜歡塑造「優秀」的社會。從小開始,家庭、輿論、環境,就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向我們灌輸這樣的觀念:我不應該出錯。

我們不能容忍自己表現不好,對自己的錯誤難以釋懷,因為我們會在內心之中,覺得「我犯了錯,就不再優秀了,就會變得平庸,會被人看不起」。

強調關注別人怎樣看我、把避免批評看得重要的文化中,不允許自己犯錯這個概念被牢牢印在了腦海裡,根深蒂固。

社交焦慮不是什麼洪水猛獸

“看輕”別人:他們沒那麼重要

克服社交恐懼的第一步呢,就是對別人有個客觀的認知。

我們可以與交往者在心態上建立平等的關係,社交壓力隨之淡化。嘗試著把別人看輕,交往者並不會對我們的未來生活和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後,社交壓力也就隨之減弱啦。

“看輕”自己:我沒那麼重要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一些人打扮怪異地走在大街上,然後分別統計參與者感覺有多少人關注他,以及實際有多少路人關注了他。結果顯示,參與者的估計值遠遠高於路人實際關注的結果。這說明,大部分人高估了自己的“吸引力”。

最值得尷尬的是對無關痛癢的小事念念不忘,這影響了我們的心情和自信。最聰明的做法是,將這些“不是事”的經歷向丟鼻涕紙一樣,從心裡扔出去,然後開心陽光地出現在下一個社交場合。

也許,與世界握手言和的過程,僅僅需要從學會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學會信任一個不完美的他人開始,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