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月13位醫生猝死,爲什麼多爲麻醉、外科大夫?

潺亭


這就是我強調的遠離亞健康狀態,享受健康生活的原因。

而猝死很大部分是和心源性疾病,腦血管疾病。而麻醉科大夫,外科大夫經常會上手術十幾個小時站在臺上,精力高度集中,腦子裡那根弦繃的緊緊的,不敢有絲毫懈怠。

而且下臺後還有很多病號需要處理,查房,病歷,交班。猝死這些往往都是科裡的中層力量,也是中堅力量。大量的工作和壓力,長時間得不到休息,特別是熬夜做手術,本身夜間血管收縮,很容易造成突發的心梗,腦梗。

我是康復科李醫生,遠離亞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康復科李醫生


醫生猝死,這個沉重的話題上個月曾經回答過,那麼,為什麼猝死的多為麻醉、外科醫生?

醫生猝死,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2017年,幾乎每個月醫生猝死都有發生,以下是今年的不完全統計數據,

其中,猝死的麻醉醫生佔了一半。

繁重的工作量,加上麻醉本身的性質,加重了麻醉醫生的精神負擔。

麻醉狀態下的患者與正常患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態,使用了麻醉藥的患者,生理機能總體上處於抑制狀態,幾乎所有的麻醉藥對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都有抑制作用,比如,全麻藥使患者意識消失,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呼吸抑制,等等,麻醉狀態下的患者生命體徵比正常情況下變化更快,機體的應激反應減弱,所有這一切,都要求麻醉醫生在整個手術過程,必須一刻不停的觀察病人的生命特徵,合理使用不同的麻醉藥,控制好麻醉深度(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配合外科醫生在臺上的操作,一旦監測指標有任何異常(比如心率慢血壓低血氧低等等,這些指標任何一個異常都可能導致患者致殘甚至死亡),必須第一時間發現並處理。正是因為有麻醉醫生對手術患者時時刻刻的守護,呵護,外科醫生才能夠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的完成手術,而麻醉醫生長期在這種緊張的工作狀態下,精神壓力倍增,體力、腦力、精神多方面的壓力,這些都是導致麻醉醫生猝死率高的重要原因。

下面這張圖,形象說明了麻醉醫生的工作狀態。



外科醫生的猝死發生率也相對較高,也與人員少,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精神壓力大有關。

一名外科醫生平均每天都要做1—3臺手術,有的大手術做十幾小時甚至二十多小時,下面這位醫生,他為了做一臺器官捐獻手術,從早到晚幹了十幾個小時,累的趴在地上,僅僅喝了兩瓶葡萄糖。


這位外科醫生連續手術23小時,從手術檯下來累的直接躺在地上。


就算不做任何事情連續站23個小時,你試試看?何況醫生還要精神高度集中的做手術?

其實,手術連續幾個、十幾個小時,對於很多外科醫生來講是家常便飯,經常都會遇到。

長期的長時間的高強度的體力、腦力勞動,必然會導致醫生們體力透支,健康透支,身心疲憊,一旦超過了極限,猝死的悲劇就會發生。

嗚呼,什麼時候,這樣的悲劇將不再發生!


麻醉超人鋼鐵俠


首先,猝死這個問題,應該來說,在各行各業都有,不僅僅是醫護行業,其他處在一線工作的人群中,也是不少見的。

今天我們主要聊一聊,為什麼在醫生行業中,猝死者的新聞近些年比較多。


臨床一線工作很累,麻醉科,外科,都是屬於經常要處理急診醫療事件的科室,比如突然就有車禍外傷的患者,突然就有燒傷的患者,突然就有闌尾炎、胃穿孔的患者,當遇到這樣子的急診手術的時候,外科醫生要馬上判斷需不需要做手術,該如何做手術,手術的利弊,然後安排好工作,跟家屬進行詳細溝通,簽署相關醫學文書,組織人手進行手術,這種腦力、體力的勞動,是非常消耗心力的,同樣地,麻醉科醫生在接到需要手術的通知單後,立刻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疾病特點來決定麻醉方式,然後整個手術過程中要嚴密監視患者的生命體徵,術後還要監測一段時間,對於麻醉科醫生來說,同樣是腦力勞動、體力勞動的雙重考驗。

你見過凌晨2點的城市嗎?

不好意思,作為麻醉科醫生、外科醫生,我們經常看著這座城市,從黑暗中,甦醒,因為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一直在做手術,從天黑,做到天亮。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我們在做一臺闌尾炎手術,大概是十二點接診的患者,然後從準備工作到做完手術大概2-3點,這個時候又接到電話,說急診給我們安排了第二臺手術,胃穿孔手術。。。這個時候,作為一線醫生,你的職責所在,不可能推辭,但是你的心裡跟身體都是崩潰的。

上面,僅僅說的是臨床工作壓力。

下面,再稍微聊聊臨床溝通壓力。



現在的醫患關係緊張,比如術前談話,99.99%的人群會認為,醫生跟我聊這麼多,要麼是在嚇唬我,要麼是在騙我,要麼是在推卸責任。手術做好了應該的,不成功,就要砍要殺。

這種壓力,真的讓臨床醫生很難工作。就這麼說吧,有哪位醫生不希望自己的病人儘快回覆健康呢?但是生病、手術的事情,有誰能給您100%保證呢?這種溝通上的壓力,現在都壓在臨床一線上,實在是心裡的一大負荷。

其他的,關於科研、進修、家庭等方面的壓力,就不一一說了,相信上面提到的兩大種壓力,就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了。

但願我們更多人從醫,更多人瞭解醫學,更多人來緩解臨床工作壓力,或許,這樣子會讓醫療變得更加美好起來。


白衣奶爸


醫生行業是一個猝死的職業,而這個職業中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有時醫生中最辛苦的。為什麼就他們多發?

一般猝死都是在亞健康狀態下一定誘因引起的,如果既往身體健康,最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其次是腦血管疾病。

醫生這個行業的辛苦包括工作繁忙,很少有一種職業上班的時候一直忙碌,醫生就是,同時很多時候還得加班,並且一般的時候一週內還會有一到兩個夜班,上的時候基本沒有休息。

同時醫生有時家庭的頂樑柱,很少有能兼顧的,但依然要傷心。

而麻醉科與外科醫生更是動作強度大,壓力最大和緊張的行業,他們往往一上手術就是十幾個小時,這十幾個小時的過程中精神高度集中,不能有絲毫懈怠,因為是人命關天。

在這種高強度的勞動下,使人往往處於疲勞的亞健康狀態,任何一次高強度的值班或者手術就可能成為壓死大象的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醫生不易,請尊重和對你周圍的醫生好點,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會有病,並且多數時候是用自己的健康換來患者健康的。

“快樂的小大夫”每天為您推送健康醫學知識,分享病例,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關注呦!


快樂的小大夫



科壇春秋精選


醫生就是,道理全都懂,但是身不由己的一群人。

題主給的背景資料非常重要,其實已經解釋出猝死的原因了,但是為什麼偏偏是麻醉師和外科大夫一起出事兒呢?因為他們天天在一起工作啊。

再看看麻醉師,雖然大家對他們瞭解不多,實際上麻醉師工作的重要性和外科大夫一樣重要,工作強度也很大。

麻醉師在手術前中後都很忙的。手術開始前得把病人麻醉掉,這活兒很複雜,年齡體重,對麻醉劑的反應一大堆事兒呢,並不是把麻醉劑給你自己喝那麼簡單。然後還得讓病人肌肉鬆弛下來,要不手術無法進行。就算是開始手術,麻醉師也不能出去遛彎,要一直守著。

麻醉師管理的是手術中病人的命,盯顯示器,看各項指標,心率、血壓、呼吸什麼的,精神一直很緊張的。然後給病人補液,用各種藥,做各種記錄。手術順利還好點,要是不順利參與搶救,工作壓力和強度直線上升。好不容易把病人送出手術室,還得給病人配鎮痛泵之類的東西。

所以啊,麻醉和外科大夫真的是用自己的命,換更多人的命。


半隻土豆


其次,猝死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並非“醫生”的專利!

雖然我不知道導致越來越多人猝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雖然以我現有的知識水平只能將其簡單的歸結於:心腦血管病、熬夜、心理精神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等原因,但是我知道:有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並且更多的人存在猝死的風險。

現實之中,有更多的人發生猝死而沒有被新聞報道。

我們之所以覺得現在會有如此多的醫生髮生猝死,固然和醫生這個職業有關,但是和社會帶著有色眼鏡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老百姓會說:醫生,也會生病嗎?

群眾的潛意識裡認為:醫生不會給自己看病嗎,也會猝死?

追逐新聞熱點的媒體:只會去報道醫務工作者猝死的情況,而不會去報道一個普通人的死亡。

說了這麼多的廢話,其實我要表達的意思是:醫生群體的確發生了很多猝死,但是其它社會職業群體,也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

總而言之,有很多人在發生著猝死,有很多職業存在猝死的風險。

下面,讓我們回到正題:為什麼這麼多麻醉、外科醫生猝死?

其實,說起來很簡單:他們的工作很忙,忙到想自殺,忙到沒有時間休息;他們的工作壓力很大,大到有些孤單無語。

外科醫生A本月在急診外科上班,第一天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半在急診外科工作(中午不休息);第二天白天在普通診室上班;第三天急診夜班(下午五點半到第二日八點半);第三天下夜班後,基本上參加本科室病房的手術(義務勞動);第四日急診外科加強班,早上八點半到晚上十點鐘(沒有病人的話,中午可以休息)。

以上模式,全年365天無限循環,沒有節假日。

外科醫生B本月在病房上班,更加苦逼:基本就是無限循環:中班+夜班+託班手術。

而我,作為一名急診內科醫生:已經連續七年沒有修過公休假、病假、婚假、陪產假,而且也沒有所謂週末和法定節日。最苦逼的是連續半年無限循環:搶救室班+診室班+夜班+搶救室班+診室班+夜班+搶救室班+診室班+夜班........

如果這種醫療模式不改變,總有一天我也會猝死。

可是,作為奮鬥在城市裡的苦逼一族,誰不幸苦呢?誰不會猝死呢?


最後一支多巴胺


醫生是人,凡是人那怕無任何疾病都有可能猝死。對猝死的定義以前認為24小時內突然死亡叫猝死。後提出一小時之內的突然死亡稱猝死。所謂猝死是指突然發生往往無任何前兆經或未經搶救或搶救無效的死亡。

最常見的應屬於心原性猝死。通常大家都以為心肌梗塞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實心肌梗塞中能在幾十秒或幾分鐘之內讓患者突然死亡的主要是梗塞後發生心肌細胞電生理紊亂髮生的心室顫動,這時心臟無法泵血(就如心室不是搏動而是抖動)大腦神經細胞無血供10秒鐘左右就會喪失功能,4至6分鐘神怪細胞不可逆的死亡,一旦死亡的神怪細胞不可能再生。其次少見的是大面積心肌梗塞後心髒破裂,導致心包填塞,心臟也不能射血,雖然不多見但死得也很快。

另一種在老年人中比較多見的猝死往往與進食、嘔吐、痰液不能排出誤吸到氣管產生的痓息,有時誤吸入氣管的量不一定大而是引起迷走神經反射性興奮導致心跳和呼吸驟停。

當然發生心室顫動往往與室性早搏(多與少不一定相關)觸發心室顫動有關,而觸動的機制目前多數人認為和身體因各種原因(包括勞累、緊張、壓力、休息不足、情緒、吸菸等因素可能有關)早搏正好發生在心室易顫期就可能觸發心室顫動,猝死發生了,如未經及時發現和得力有效的搶救死亡率甚高。所以每個成年人都應能認識心原性猝死,更要努力掌握心肺復甦方法,搶在時間前面就是搶救生命。身高臂長的運動員中馬凡氐綜合症發生的尖端扭轉性室顫不是少數,對這些可以提前預杆預測的國寶們更應引起重視,預防發生並採取必要措施幹予,並配備有效的搶救力量,防止海曼般的猝死。

儘管心原性猝死一年僅幾十萬,對14億中國人來說是少數,但應該尊重生命、愛惜生命、保護生命,因為我們每個人只擁有一次。不管幹那一行的都要把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少一點加班,領導更要關心。醫生這個很難落好的職業,他們是在跟時間搶健康、搶生命,尤其外科麻醉科醫生一天幾個刀祘少的,十幾個也是常有的。病人的生命等不起,他們不拼命幹也不行。常在水邊走那有不溼腳,醫生是人不是神,現在的社會譽論把醫生徹底抹黑了,所以很少有醫生願自己孩子再學醫,將來誰來邦你治病。當然對醫生的要求比任何行業的都要高:1業務上精益求精、要做個動腦子的醫生,而不是靠書本和杆查來看病的人。2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的人也不配做醫生。這樣才能建立一個醫患關係良好和諧的社會,讓醫生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到為了病人身上。


我想說點真話




目前,醫生已經屬於高危職業,前不久才寫過一篇關於醫生“過勞死”的文章,醫者不自醫已經是普遍現象,真的感到很悲哀。

1、“高強度,長時間工作”之痛

但是在當下的環境和醫生這個特殊的職業,又有多少是能做到的呢。

2、“夜班值班頻繁”之痛

1、內分泌紊亂,易引發癌症、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等

2、消化系統損傷,易引發胃炎,膽囊疾病等

3、人體免疫力下降,易受病毒或細菌感染等致病

4、對視力影響

5、易失眠、健忘、疲勞、焦躁、情緒抑鬱現象

6、對皮膚影響,易患上脂溢性皮炎

7、可能減少壽命

說到這裡,不知道不幸“躺槍”的醫生又有多少?

3、“休息少、不能顧家”之痛

繁重的工作,註定了醫生不能給予家庭應有的溫暖及照顧,這種痛楚,想必埋藏在每一位醫者的內心深處,對於醫者家屬,何嘗不是一種痛呢。長時間值班的醫生時常會流露出對家人的思念,雖然,家人與自己在同一座城市,相隔並不遠,可是,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又將彼此間的距離拉扯開,因為,高強度的工作,下班回家胡亂扒幾口飯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節假日如果有值班,再次錯過與孩子家人共處時間。選擇醫生這條路,真的是付出了很多也犧牲了很多,而家屬則付出更多的包容與理解才能維繫住這個家庭的安定。

4、“醫生與患者隔閡”之痛

5、“不能顧及自身健康”之痛

醫生,並不是大家看上去那麼的光鮮亮麗,所承受的壓力與痛苦已經超越其他職業,很多臨床醫生明知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卻依然堅守在崗位前線。因為他們選擇了醫生這條路,那就必須去承擔一名醫生應盡的責任。


想要了解健康養生知識的可以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