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武部往事:从部队颁奖台到功臣家中,一份立功喜报要走多久?

题记:献身军营、建功沙场,是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追求;而寄往家乡的喜报,更是军人和军属崇尚的一份军旅荣光。然而,从部队颁奖台到功臣家中,一份立功喜报究竟要走多久?


人武部往事:从部队颁奖台到功臣家中,一份立功喜报要走多久?


1

12年前,笔者就亲身经历过一件送喜报的事。2005年,由于年度工作成绩显著,单位为我报请了二等功。还记得,当年12月份的表彰大会上,我和《战友报》另一名荣立二等功的同事走上领奖台,分别从时任军区领导的一名上将和中将手中接过军功章与立功证书,那份自豪和喜悦至今难忘。

表彰会后,组织部门立马把立功喜报寄往我们家乡。为了防备丢失,我专门给当时在家乡人武部当科长的战友打电话,直到他收到喜报,再亲手送到县民政局,又盯着民政局转到了镇政府。我想,接下来没多久,家里就应该收到这份立功喜报了。

我们那个县一年难得有立高功的,我当时还想,县里或者镇里应该会热热闹闹送一次喜报吧?为了让父母引以为荣,自豪一把,我专门给家里去了电话,让他们在家里做好迎接这份喜报的准备。

谁料,一个月过去,两个月过去,直到第二年的6月份,这份喜报竟然如泥牛入海,杳无信息。过了这么久,其实我也忘了,可老父亲竟然一直都在惦记着,直到半年后,实在憋不住了,才专门就这件事打电话催问我。

人武部往事:从部队颁奖台到功臣家中,一份立功喜报要走多久?

那时,正逢唐山大地震30周年,我正带着一个中央采访团在唐山采访。我只好给老家那个战友打电话,问他是不是把这份喜报弄丢了。电话里,他信誓旦旦说绝对没有丢,但为什么半年后还不见送,他又闪烁其词,似有难言之隐。

我只好自己给镇里的书记打电话。我在电话里说明情况后,请他帮忙过问一下,这份喜报半年都没有送,是不是卡在哪个环节了。谁料,这位领导在电话里冷冰冰地告诉我:喜报卡在哪个环节是国 家 集 米,你以为你想打听就告诉你吗?

我一听如此答复,立下明白了这个书记的水平和平时对老百姓的态度,不再对他报以希望(过了几年,这个人因为经济问题被处理,验证了我当时对他的判断)。后来那个战友告诉我,只是因为500块钱的奖励费,镇里和县里相互玩太极,喜报因此就被扔到了墙角。

无奈之下,我只好给时任市委书记写了一封信。这份姗姗来迟的喜报,才被送到了家。当时,老父亲表现很给力。他接过喜报,却把500元扔还给他们。他说:“你们经费困难,我们军属体谅,奖励费不要了!但我儿的立功喜报,你们不给我就是失职!”

其实,我家离镇政府也就一两公里,这份喜报却“走”了半年多。之后这些年,我心里一直在思索:他们连二等功喜报都这样对待,是不是其他三等功、优秀士兵喜报就扔到墙角了?这可是我们军人远离家乡,在部队辛辛苦苦奋斗得来的荣誉啊。


2

第二次与喜报交集,是我到人武部任职后的第13天。那天上午,刚初来乍到的我,正在走访一些单位,突然,当地民政部门领导给我打来电话,要我一起去送一份一等功喜报。原来,一名当地籍军人在部队荣立了一等功,喜报寄回来后,民政部门很重视,决定专门为他家送一次喜报和奖励金。

由于我刚来,又不是常委,这件事他们只向人武部的另一名领导作了汇报,并商量好了一起来送喜报的时间。谁料,事到临头,这名领导突然变卦不参加,他们才急忙给我打电话,要我来应急。

为一等功臣送喜报,我作为人武部政委,怎么能不参加?我当即赶去与他们回合,谁料,一到现场,我心都凉了。没有锣鼓,没有鞭炮,没有送喜报的队伍,就正副局长俩人和一名工作人员,一个抱着喜报,一个拿着装有奖励金的信封,正在这户军属家的门口等着我。

于是,我们4人就这样走进这户军属的家里。好在,5000元的奖励费还不算单薄,功臣的父母手捧儿子的一等功喜报笑逐颜开。但出来后,我却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按理说,军人在和平时期荣立一等功实属难得,鉴于如此高功,市里应该召开一次庆功会,就算不开庆功会,送喜报时,也得有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带队出面,组织队伍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送喜报上门。

人武部往事:从部队颁奖台到功臣家中,一份立功喜报要走多久?

这份一等功喜报之所以送得如此冷清,我权且理解为,想办事的人不太懂,而懂的人又不把它当回事。随后,我也逐渐了解到,除了这次一等功喜报获得“特别”的对待外,其他的三等功和优秀士兵喜报,当地已经多年不送了,一如我的家乡和其他一些地方。

一次,我请一些退伍兵吃饭时,征求他们对送喜报的看法,一位已经转业的三期士官讲诉了他的经历。他立三等功时,部队寄回来立功喜报,市里转到了乡里,乡里一个电话,通知他家人来取。他的弟弟骑着单车汗流浃背赶到乡政府,工作人员递过喜报时,却说,你家得了好事还不感谢我们一下,要他弟弟买烟请客。

“政委,您说,他们为什么不落实送喜报的政策?我们立了功,为什么在家乡得不到奖励,还要被‘宰’一把?”这位转业士官说到这里时,双眼含泪看着我,感同身受,我从他的眼睛里读到了满腔的悲愤。

我明白,向他弟弟索取酬谢,绝对是极个别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但是,就如不落实送光荣军属牌一样,不重视和不落实送喜报政策,这些年在一些地方确实客观存在,伤了军人军属的心。


3

还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某部队派出“送喜报小分队”,把本部队立功官兵的喜报送到他们家乡。有人叫好,说部队领导为官兵想得细、做的实,但也有人不赞成,认为部队应该集中精力组训备战,不应该在这些问题上浪费人力。而我则想发问:军人为自己送喜报,究竟打了谁的脸?

后来,我也看到了一些地区人武部牵头组织的送喜报活动,不过遗憾的是,从那些报道的画面来看,送喜报队伍也就只有人武部几名孤零零的军人,地方党委政府甚至民政部门的领导,都鲜有可见。

一张小小的喜报,背后是官兵付出的辛勤汗水,承载的是官兵视之高于生命的军人荣誉。送喜报事情虽然不大,但却是增加军人荣誉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仅能温暖功臣和军属的心,还能汇聚全社会学习功臣、支持国防和当兵光荣的强大正能量,激发军人军属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尊崇感。所以,在人武部工作后,着眼推动改变大环境,引导和强化尊崇军人的社会风尚,我立志推出“军旅荣光”和“强军固基”工程,其中一项就是推动开展为家乡功臣送喜报活动。

可是,由于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前几年一直未有机会推动,直到5年之后,才终于被提上了日程。等到当地党政领导逐一画圈之后,我当即下令搜集本地籍军人上一年度的立功和优秀士兵喜报。此时,有的已经把喜报寄回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再通知家属自行领回了家,而有的知道不会有单位出面送喜报,已经让部队直接寄给家人了,只有一两份邮寄到了人武部。

为此,我们要求各乡镇武装部负责统计和收集,同时发布公告,请收到立功喜报的军属把喜报交给我们。到截止时间,除了有一位立功者本人不给喜报,并明确表示不需要我们送之外,我们总共收到三等功喜报17份,另外,有六七十人获得优秀义务兵和优秀士官表彰。

我们规定,这次送喜报活动,由市乡两级分工,市里统一送三等功以上立功喜报,乡村两级负责送优秀士兵喜报。对于奖励标准,我建议,每个三等功奖励500元、优秀士兵奖励200元。说实话,这个标准和全国的一些县市相比,已经算是相当低了。

人武部往事:从部队颁奖台到功臣家中,一份立功喜报要走多久?

可是,就是如此低的奖励标准,落实起来也是一拨三折。反对的理由是,政府对立功受奖军人的奖励规定,目前省里只有义务兵优抚条例里提到,至于奖励立功受奖的军官和士官,因为不是义务兵,找不到奖励依据,因此,没法解决奖励经费。

无奈之下,我从卡里取出了我的工资,如果实在不行,我就是个人自掏腰包,也一定要给他们落实奖励。好在,召开部署会的时候,几位乡镇长非常支持我的提议,愿意支付各自辖区立功军人的奖励费用。

为了为家乡功臣争取到更多的奖励,我要求人武部为每户购置了鞭炮和大米、食用油、饮料等慰问品,又找到当地一直支持拥军事业的明城恒盛集团和国栋水务集团,请他们一起分别为每个功臣家庭提供了价值共2000元的“军功奖励券”。

就这样,这次“为家乡功臣送喜报”活动,从这一年的1月开始策划,搜集喜报,制订方案,逐级报批,协调奖励金……直到4月下旬,才终于得以启动。而这时,我已经连续两年被军分区领导上报转业,我的军旅生涯已经进入了不到一个月的倒计时。

人武部往事:从部队颁奖台到功臣家中,一份立功喜报要走多久?

于是,我们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为期3天的为17名家乡功臣送喜报的活动。为了营造军旅功臣的光荣感,我们要求送喜报时,队伍尽量壮观,必须沿路敲锣打鼓,到每家后燃放鞭炮,并与军属座谈和合影留念。

虽然当地县一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没有一人出面,但人武部领导和相关乡镇的领导、武装部长悉数到场。对我的工作和拥军事业一直给予坚定支持的明城恒盛集团和国栋水务集团董事长张志国、张建新带着麾下员工来了,加上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强军力量国防艺术团的领导,以及当地的退伍兵和国防活动志愿者代表,前前后后总共有45人参与进来。

如果算上17个村和社区的领导,我们这支送喜报的队伍达到了60多人。庞大的送喜报队伍不仅烘托出至高无上的军功荣耀,也汇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浓浓的拥军深情。当我们送完董加加的立功喜报走出单元门,没想到,小区广场已经有了上百名群众围在楼下,一见我们出来,他们鼓掌叫好,给予了我们热烈的掌声。

当我和张志国董事长站在摇晃颠簸的货车车厢上,行进在乡间小道和大街小巷,一路上亲手为家乡功臣擂鼓击钹时,我的眼里不由热泪盈眶。那一刻,我百感交集。是的,我不甘心,这个社会不应该黯淡军旅荣光!我欣慰,这些喜报虽然迟到,但荣誉终未缺席!


4

我始终认为,对于一些拥军优属工作,政策法规要求做的,不做不只是懒政和不作为,而是违法。这几年,我虽然在人武部领导的岗位上推动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只不过是依法履行了我们应尽的职责,做了本来就该做的事。

这次送完喜报后,我又加紧做了《离别清单》上的最后几件事,不久就脱下军装,离开了岗位。至今,我不知那些优秀士兵的喜报,是否如我们的计划,一一送到了他们家中,并足额落实了奖励,也不知新的一年来临,这些做法是否能得到重视和延续。还有,之前有很多战友立功受奖却没有享受到家乡敲锣打鼓送喜报的荣誉,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歉意,诚恳地说一声对不起!

好在,这个春节前后,我看到了我老家的电视台发布了去年立功军人的光荣榜,看到了河北另一个县级市的市委、政府领导与人武部领导一起进村入户送喜报的报道,也看到了这个省出台了《为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送喜报工作实施办法》的新闻……

作为一名离开体制自主择业的退役军人,我一样深感欣慰。我相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朝着更加积极美好的方向改变,军人应得的尊崇和荣誉正在回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