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戰略及模式探索

西部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戰略及模式探索

近年來,在中央和西部地區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下,我國西部地區依託特色文化資源優勢、產業發展後發優勢等優勢條件,文化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並且部分地區呈現集群化、規模化發展特徵。在文化部認定的20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試驗)園區當中,西部地區擁有西安曲江文化產業園區、甘肅敦煌文化產業園區、成都青羊綠舟文化產業園等5家園區。在最新一批獲得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創建資格的園區當中,西部地區也有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重慶南濱路文化產業園、雲南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3家園區。可見,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園區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績。與此同時,也要看到西部地區多數文化產業園區仍然處於盲目發展、粗放管理的初級階段,存在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鮮明、主導產業不強、服務不完善、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亟需邁上新的臺階。

2016年12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會議,審議通過《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強調要壯大傳統手工藝等民族特色產業,提升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層次,形成支撐西部發展的多元產業和更大的經濟增長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西部地區要緊抓發展機遇,著力解決文化產業園區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瓶頸,重點突出特色,力求實現跨越式發展。本文基於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園區SWOT分析結果,提出兩大發展戰略和三大發展模式,以期對西部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提供參考。

一、發展戰略

(一)差異化發展戰略

我國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宗教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資源,尤其是民族文化獨具特色,擁有“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館”和“世界天然博物館”的雙重美譽,這是西部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西部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根基。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西部地區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指明瞭方向。西部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園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資源優勢,開發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引導不同區域的文化產業園區錯位發展,避免重複建設,打造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目前,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園區總體上仍然存在同質化現象嚴重、特色不鮮明的問題,應著重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

所謂差異化戰略,是指為使地區文化產品和服務與競爭對手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明顯的區別,形成與眾不同的特點而採取的一種戰略,核心是取得某種對文化消費者有價值的獨特性,地區要突出自己文化產品和服務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性。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園區在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過程中,要認真研究所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找準發展方向,培育具有本地比較優勢的特色文化產業;加強對特色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深度開發,引導園區文化企業依託特色文化資源推出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引導園區增強自主研發創意能力,通過加強對內容、技術、產品、模式、業態、體制機制等方面創新來突出園區發展特色;促進園區特色主導產業與多業態融合,充分發揮具有鮮明特性的骨幹文化企業在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應,發揮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協同效應。

(二)聯盟帶動發展戰略

隨著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有些重點城市文化產業園區已經發展到了一定水平,形成了一批的文化產業知名品牌,應當以這些重點城市文化產業園區為中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形成重點城市增長極。此外,西部地區形成了比較有特色的經濟發展帶,在經濟發展帶上的相關城市實行經濟帶協同發展模式,更有利於資源的互補與交流,例如人才的戰略聯盟、品牌推廣的聯盟、互訪學習的機會、資源技術的整合等。尤其是“一帶一路”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提出後,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園區應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不斷促進經濟融合與文化包容。因此,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園區應實施聯盟帶動發展戰略,進行資源整合和共享,實現協同發展。

所謂聯盟帶動發展戰略,是指為達到共同擁有市場、共同使用資源等戰略目標,通過各種協議、契約而結成的優勢互補或優勢相長、風險共擔、生產要素水平式雙向或多向流動的一種鬆散的合作模式。

戰略聯盟具有快速性、互補性、低成本、成效大等諸多優勢,因此,西部文化產業園區應積極利用現有發展基礎,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在西部地區、全國範圍內乃至“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範圍內形成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聯盟,開展文化資源、產業要素、服務平臺、產業載體等的充分整合和共享,積極進行協同創新、相互交流,發揮優秀文化產業園區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區域文化產業園區實現整體發展。

表1西部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SWOT分析[1]

西部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戰略及模式探索

[1]sowt分析詳細內容見我院研究課題——《西部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戰略與模式研究》,本文受篇幅限制,僅列出分析結論。

二、發展模式

根據差異化發展戰略和聯盟帶動戰略,進而提出西部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三大模式:特色資源帶動模式、重點城市增長極模式和經濟帶帶動模式。其中特色資源帶動模式是根據差異化發展戰略提出的,而重點城市增長極模式和經濟帶帶動模式則由聯盟帶動戰略提出。這兩大戰略、三大模式相結合,具體體現在園區運營機構、地方政府和中央及省級政府三個層面上的核心工作思路都是“點-線-面”。

西部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戰略及模式探索

(一)園區層面

1、依託特色文化資源,進行具體項目培育及產品設計(點)

西部地區蘊藏著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園區的項目開發和具體文化產品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宗教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和自然文化資源,大多處於原始狀態,並沒有進行有效的產業化開發。在文化產業園區層面,園區的運營者要善於把握西部豐厚的文化積澱,明確園區自身定位,重點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園區主導文化產業;結合自身的特色文化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著重培育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並以重大項目帶動園區整體發展;引導園區文化企業依託特色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高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水平,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為市場提供文化精品,增強市場競爭力。

2、主導產業延伸,上下游產業鏈關係形成(線)

圍繞園區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通過上下游產業的延伸形成主導產業的產業鏈。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園區應結合其自身的資源稟賦開發各種旅遊景點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礎上形成旅遊生態園區,並且結合旅遊生態園區對遊客的吸引功效,進一步形成以視覺藝術(繪畫、雕塑、攝影、影視、動漫和古董仿製品)、會展(考古遺址、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藝術和手工藝品、節日與節慶活動)、表演藝術(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藝術品牌如歌舞、戲劇、音樂)、出版(書籍、音像製品)為延伸的文化產業鏈,不僅有利於西部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更能夠在旅遊生態園區的基礎上形成多元化的主題園區,形成依託特色文化資源形成的各類相關文化業態在園區有機融合的整體品牌。

西部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戰略及模式探索

圖1 主導文化產業鏈形成圖

3、圍繞主導產業數量眾多的相關企業在園區茁壯成長(面)

文化產業園區通過利用特色資源培育具體項目形成了主導產業,而主導產業的上下游產業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穩固的上下游關係。在產業鏈上,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之間存在交換關係,上游產業向下遊產業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產業向上遊產業反饋價值和信息。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園區要注重引導上下游企業之間協同合作,強化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主動幫助和改善制約自身價值鏈效率的上下游企業的運作效率,從而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使其競爭優勢能建立在產業鏈釋放的整體效率基礎上。由於主導文化產業鏈的形成,產業鏈上各環節的文化企業都能獲得精細分工和緊密合作而帶來的收益,企業間的依存度顯著提升,對園區的忠誠度也因而增強,從而形成圍繞主導產業數量眾多的相關企業在園區茁壯成長的良好局面。

(二)地方政府層面

1、梳理特色文化資源和已有文化品牌項目,佈局重點文化產業園區(點)

西部地區各級地方政府應依據差異化戰略,通過對本地區特色文化資源和已有文化品牌項目的梳理和深度挖掘,從宏觀上做好文化產業的規劃工作,在本地重點佈局一批產業定位明確、發展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園區,找準該業態發展所需的創意階層、資本等產業要素,並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促進各要素向這些重點園區的流動、集中,在地理空間上形成特色文化產業的集群和發展高地。在此基礎上以文化產品、資源的產業經營為主導,通過產業聯繫和文化的外部效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延伸文化產業鏈條,形成以文化為基礎的產業群,實現西部地區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2、促進各產業園區間的協同與合作(線)

3、地區文化產業集群效應產生,比較競爭優勢形成(面)

(三)中央及省級政府層面

1、大城市帶動,形成重點城市增長極(點)

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資源,部分重點城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資源品牌,文化產業總體上呈現出迅猛發展態勢。因此,應將西部地區重點城市文化產業園區核心品牌打造成強勢文化品牌,並通過品牌較強的產業關聯度、成長潛力和輻射示範帶動作用,形成產業鏈上的縱向集聚,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從圖2可以看出,西部重點城市具備發展文化產業較好的根基,一方面通過深入研究、挖掘各地的特色文化資源,進行特色文化資源整合開發;另一方面通過各項扶持政策,吸引外界創意階層集聚,同時注重與高校、科研機構達成產、學、研的戰略合作關係,充分利用創意人才的創作、創造、創意能力,對特色資源進行再加工、再創作,形成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具有帶動優勢的文化產業園區,同時將創意知識再次用於指導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重點城市增長極。

西部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戰略及模式探索

圖2 文化產業的重點城市增長極模式

2、經濟帶協同發展(線)

經濟帶是由承載區域經濟發展的次級經濟區域組成的,以產業集聚、城鎮體系或線狀基礎設施為經濟關係聯結渠道的,具有特定結構、層次和功能的特定經濟地域。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來看,經濟帶是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依託,有利於形成文化產業園區的戰略聯盟關係,促進彼此發展,產生協同發展效應。特別是按照文化產業自身屬性,在經濟帶上合理規劃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空間佈局,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加強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共享,防止資源的重複開發,形成橫向或縱向發展聯盟,進一步鞏固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在西部經濟帶上實現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的協同發展。

3、西部文化產業園區整體繁榮(面)

在聯盟帶動發展戰略的指導下,通過重點城市增長極發展模式形成的一個個獨立的增長極,到局部地區眾多城市文化產業園區協同發展形成一條條文化產業經濟帶,最後實現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的整體繁榮,縮小東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差距。中央和西部地區省級政府一直關注西部重點城市的增長極作用,並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如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在西部持續舉辦多期西部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班,促進文化產業知識和經驗交流。西部地區各省市應建立文化產業園區的人才聯盟、知識聯盟、品牌聯盟、產品聯盟等長效協同發展機制,以促進文化產業園區的整體發展。

————————

金元浦 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文化部動漫類教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博導

“元浦說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創辦。目標在於速遞文化信息、傳播深度思考、彙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和學術精英,搭建產學研的合作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