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及模式探索

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及模式探索

近年来,在中央和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下,我国西部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后发优势等优势条件,文化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且部分地区呈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特征。在文化部认定的2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当中,西部地区拥有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甘肃敦煌文化产业园区、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等5家园区。在最新一批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的园区当中,西部地区也有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重庆南滨路文化产业园、云南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3家园区。可见,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西部地区多数文化产业园区仍然处于盲目发展、粗放管理的初级阶段,存在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鲜明、主导产业不强、服务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迈上新的台阶。

2016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会议,审议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壮大传统手工艺等民族特色产业,提升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层次,形成支撑西部发展的多元产业和更大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西部地区要紧抓发展机遇,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瓶颈,重点突出特色,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基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SWOT分析结果,提出两大发展战略和三大发展模式,以期对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参考。

一、发展战略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拥有“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和“世界天然博物馆”的双重美誉,这是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引导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园区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打造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总体上仍然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应着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核心是取得某种对文化消费者有价值的独特性,地区要突出自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在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找准发展方向,培育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深度开发,引导园区文化企业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推出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引导园区增强自主研发创意能力,通过加强对内容、技术、产品、模式、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来突出园区发展特色;促进园区特色主导产业与多业态融合,充分发挥具有鲜明特性的骨干文化企业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发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协同效应。

(二)联盟带动发展战略

随着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些重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形成了一批的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应当以这些重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为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重点城市增长极。此外,西部地区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经济发展带,在经济发展带上的相关城市实行经济带协同发展模式,更有利于资源的互补与交流,例如人才的战略联盟、品牌推广的联盟、互访学习的机会、资源技术的整合等。尤其是“一带一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应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促进经济融合与文化包容。因此,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应实施联盟带动发展战略,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协同发展。

所谓联盟带动发展战略,是指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战略联盟具有快速性、互补性、低成本、成效大等诸多优势,因此,西部文化产业园区应积极利用现有发展基础,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在西部地区、全国范围内乃至“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范围内形成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联盟,开展文化资源、产业要素、服务平台、产业载体等的充分整合和共享,积极进行协同创新、相互交流,发挥优秀文化产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园区实现整体发展。

表1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SWOT分析[1]

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及模式探索

[1]sowt分析详细内容见我院研究课题——《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本文受篇幅限制,仅列出分析结论。

二、发展模式

根据差异化发展战略和联盟带动战略,进而提出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三大模式:特色资源带动模式、重点城市增长极模式和经济带带动模式。其中特色资源带动模式是根据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出的,而重点城市增长极模式和经济带带动模式则由联盟带动战略提出。这两大战略、三大模式相结合,具体体现在园区运营机构、地方政府和中央及省级政府三个层面上的核心工作思路都是“点-线-面”。

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及模式探索

(一)园区层面

1、依托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具体项目培育及产品设计(点)

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项目开发和具体文化产品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大多处于原始状态,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产业化开发。在文化产业园区层面,园区的运营者要善于把握西部丰厚的文化积淀,明确园区自身定位,重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园区主导文化产业;结合自身的特色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重培育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并以重大项目带动园区整体发展;引导园区文化企业依托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市场提供文化精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2、主导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形成(线)

围绕园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通过上下游产业的延伸形成主导产业的产业链。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应结合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开发各种旅游景点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生态园区,并且结合旅游生态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功效,进一步形成以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影视、动漫和古董仿制品)、会展(考古遗址、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艺术和手工艺品、节日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如歌舞、戏剧、音乐)、出版(书籍、音像制品)为延伸的文化产业链,不仅有利于西部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更能够在旅游生态园区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主题园区,形成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形成的各类相关文化业态在园区有机融合的整体品牌。

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及模式探索

图1 主导文化产业链形成图

3、围绕主导产业数量众多的相关企业在园区茁壮成长(面)

文化产业园区通过利用特色资源培育具体项目形成了主导产业,而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固的上下游关系。在产业链上,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之间存在交换关系,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反馈价值和信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要注重引导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同合作,强化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主动帮助和改善制约自身价值链效率的上下游企业的运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使其竞争优势能建立在产业链释放的整体效率基础上。由于主导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文化企业都能获得精细分工和紧密合作而带来的收益,企业间的依存度显著提升,对园区的忠诚度也因而增强,从而形成围绕主导产业数量众多的相关企业在园区茁壮成长的良好局面。

(二)地方政府层面

1、梳理特色文化资源和已有文化品牌项目,布局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点)

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据差异化战略,通过对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和已有文化品牌项目的梳理和深度挖掘,从宏观上做好文化产业的规划工作,在本地重点布局一批产业定位明确、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找准该业态发展所需的创意阶层、资本等产业要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促进各要素向这些重点园区的流动、集中,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特色文化产业的集群和发展高地。在此基础上以文化产品、资源的产业经营为主导,通过产业联系和文化的外部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以文化为基础的产业群,实现西部地区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2、促进各产业园区间的协同与合作(线)

3、地区文化产业集群效应产生,比较竞争优势形成(面)

(三)中央及省级政府层面

1、大城市带动,形成重点城市增长极(点)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部分重点城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资源品牌,文化产业总体上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因此,应将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核心品牌打造成强势文化品牌,并通过品牌较强的产业关联度、成长潜力和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链上的纵向集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西部重点城市具备发展文化产业较好的根基,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挖掘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特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另一方面通过各项扶持政策,吸引外界创意阶层集聚,同时注重与高校、科研机构达成产、学、研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创意人才的创作、创造、创意能力,对特色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形成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具有带动优势的文化产业园区,同时将创意知识再次用于指导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重点城市增长极。

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及模式探索

图2 文化产业的重点城市增长极模式

2、经济带协同发展(线)

经济带是由承载区域经济发展的次级经济区域组成的,以产业集聚、城镇体系或线状基础设施为经济关系联结渠道的,具有特定结构、层次和功能的特定经济地域。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来看,经济带是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有利于形成文化产业园区的战略联盟关系,促进彼此发展,产生协同发展效应。特别是按照文化产业自身属性,在经济带上合理规划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防止资源的重复开发,形成横向或纵向发展联盟,进一步巩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在西部经济带上实现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

3、西部文化产业园区整体繁荣(面)

在联盟带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重点城市增长极发展模式形成的一个个独立的增长极,到局部地区众多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形成一条条文化产业经济带,最后实现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缩小东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差距。中央和西部地区省级政府一直关注西部重点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并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如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在西部持续举办多期西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促进文化产业知识和经验交流。西部地区各省市应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人才联盟、知识联盟、品牌联盟、产品联盟等长效协同发展机制,以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

————————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