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林業故事」尋找最美護林員

按:2014年5月,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官方網站推出尋找基層“最美護林員”宣傳活動,各基層林場經認真評選共產生候選人“最美護林員” 48人。2015年3月,局工會副主席鄧建峰帶領局科教處、團委工作人員組成工作組,深入全局最偏遠管護站點,對候選“最美護林員”進行尋訪考察活動。本次活動歷時10天,行程2000多多公里,走訪偏遠護林站點8個,走訪職工群眾 200多人,約談“最美護林員”候選人 8人。在本次活動中,筆者有幸參與了西秦嶺三場的尋訪工作,親眼目睹了一線護林職工甘於寂寞、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的工作生活畫卷,感受到了無處不在的小隴山精神……

「最美林业故事」寻找最美护林员

在森林資源清查工作中,護林員正在現地學習調查工具的使用以及相關技術規範

護林員是一個不能再普通的職業。因為他們的成績單中永遠不會出現諸如“轟轟烈烈、功成名就”這樣的形容詞。相反,護林員職責就是每天在責任區巡護,隨時制止一切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在林區交通不便、通訊不暢、信息閉塞、生活艱苦的條件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責任區崎嶇的山路上來回行走,像看護嬰兒般守護著大森林裡的一草一木。

茫茫小隴山1245萬畝管護區內,分佈著229個管護站點,4000多名護林員終年守護者這片熱土。無論在山間小道、在田間地頭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辛勤的汗水;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總有著他們巡護森林的身影。他們每年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在巡山護林,與家人團聚已是奢望;他們通常是二十四小時值班,不管早晚,隨時準備出發。任憑寒風凜冽,烈日炙烤,他們都會在每一座山頭留下最新的腳印;哪怕沐風櫛雨,跋山涉水,他們都會讓自己疲憊的臉龐映在每一條小溪。

護林員——這個再普通不過的職業,卻肩負著幾代人“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綠色夢。所以,大山是護林員最絢麗的舞臺,茂密的森林是護林員最深情的謳歌,生態連年恢復是他們青春最華麗的綻放。青山、綠水、森林、草坡、小溪見證,他們是:——小隴山最美護林員!

「最美林业故事」寻找最美护林员

在森林資源清查工作中,一個上午才能做完一個點,為了趕進度,他們不能休息

青春綻放 碧水青山

3月24日,大地在一場春雨中驚醒,使自己再一次年輕,廣袤遼遠、山嶺重疊的西秦嶺林區也正聆聽著這場春雨的召喚。雨中還夾雜著雪絲,雪花在山頂上停留下來,地勢較低的路上、樹上和山坡上卻是溼漉漉的青蔥世界,林區幻化出陽春白雪的壯麗圖景。

從灘歌林場場部出發,沿著林區公路穿過一片又一片樹林,走過一叢又一叢草地,隨著地勢逐漸上升,坐在車裡明顯感覺一直向上走。40多分鐘後,到了灘歌林場龍臺管護站。這裡是灘歌林場資源管護最好的管護站,海拔2000-2400米,一年中有6個月要生爐子取暖。遠離村鎮,常住人口少(精壯村民已大部搬走)。場裡派駐護林員6人。管護面積4萬多畝,巡護線長達21公里左右,管理苗圃30多畝。

在場領導的引薦下,和“最美護林員”候選人趙自明,以及其他護林員坐在一起。本想大家在一起隨便暢談,誰料想他本人話很少。“我是趙自明,97年參加工作,一直從事育苗、管護工作,在龍臺也10年了。龍臺偏僻,管護難度大,困難多,但10年來沒發生過毀林事件。”這等自我介紹似得談話後就沒了下文,最後還是顏文芳副場長和其他護林員說開了關於老趙的故事。

“老趙學歷淺,只有高中文化,但在育苗方面,是大家公認的“土專家”、“活地圖”。從學習實踐到獨立完成,比任何人都學得紮實。他在我們場裡工作19年來,在4個場屬苗圃工作過,在上河峪工作的時間最長。如果把他從參加工作到現在育出圃的苗木加起來,有1.5億株還多,這得造多少林啊!”

“就是,老趙帶起來的徒弟,光是科長、主任級別的就3人。他從沒專門學過育苗,職稱、職務、收入相對較低,但從來都沒聽他說過一句怨言。現在我們站上沒人會做飯,老趙就把嫂子接來給我們做飯,這樣一來,他直接就把站上當做家了。”

這時老趙說:“當地的老鄉都搬走了,僱人做飯也不現實。各人自己做飯也不行,大家工作起來飢一頓飽一頓,身體會吃不消,而且工作起來步調不一致,還會耽誤事情。再說,家裡也沒什麼事情”。

工作任務重,條件艱苦,他沒有退縮。刻苦鑽研,戰勝困難,他默默追求著務林人的理想與價值。他的腳步踏遍了綠水青山,他的汗水,滋潤了一茬一茬的幼苗,他把青春化作了座座青山。

據介紹,2005年12月,老趙的父親病重,他只是在電話裡囑咐家人好好照顧,就義無反顧的帶領其他人上山巡護了。他多想在老人榻前盡孝啊,但是這是每年護林防火的關鍵時期,他根本離不開。然而兩天後,老趙的父親---這位飽經滄桑的老林業工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家人心急如焚,給他打電話,不通!因為管護區的深處是沒有手機信號的。家人只好找到場裡,由場裡派人進山尋找,又過了一天半,才在山上找到他。當他急急忙忙趕回家時,離老人故去已經兩天了。

沒有盡到為人子的孝心是他終身的遺憾,但他把所有的真情都獻給了綠水青山。

近年來,隨著國家生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林區和林緣區出現了大量的個體經營苗圃,苗木銷售一路走俏,這些個體戶也賺得盆滿缽滿。我們不禁要問:老趙,你這麼能幹,技術又好,為什麼不自己育苗,做自己的產業呢?

老趙面對這樣的提問時,他說“老父親是本場老職工,我自己和我的娃娃都是靠林業唸書、靠林業長起來的,林場養活過我們兩代人,有感情啊!自己根本不往那方面想,也沒時間想。”

的確,大山讓老趙情懷難釋。是他把一片真情都獻給了大山,綠色在延伸,青春永遠綻放。

「最美林业故事」寻找最美护林员

護林員正在翻山越嶺進行日常管護工作

高原紅日 大山脊樑

3月25日,上午8點半從黑虎林場出發,一路上泥沼遍地,陰坡還殘留著積雪。與其說是“走”過來,不如說是“闖”過來更為確切。越野車顛簸著翻過了幾座山,穿越草甸連綿的狼渡灘,11點半到達西流水管護站。

這個管護站原來只是個管護點,海拔2700—3000米,寒冷、潮溼。沒有安全飲用水,沒有手機信號,2012年底才通電。管護面積8000多畝,放牧山羊200多隻。

據介紹,2013年地震,黑虎林場條件更為艱苦的下固堆管護站房屋損壞,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場裡決定原下固堆管護站人員及管護任務全部併入西流水管護點,成為現在的西流水管護站。但在安排本管護站負責人時,場領導犯了難,因為原西流水管護站老主任剛好退休,面對嚴峻的管護、放牧任務以及艱苦的條件,沒有人願意承擔這份責任。這時,場領導想起了在下固堆四年如一日勤奮工作的晉望生,談話後,他欣然同意,毅然挑起了這副擔子。一年多來,轄區內各種破壞現象有效遏制,山羊種群數量擴大。正是他以身作則,帶領大家耐住了寂寞,不但為這片山林撐起了保護傘,而且使場裡的多種經營收入不斷增加。

下車後,一座破舊斑駁的瓦房坐落於山坳樹林間,門口是一面斜坡,沒有院子,左邊是兩排羊圈。晉望生和其他幾位管護人員已熱情的迎了上來,帶領大家走進房間,大家也都順著指引,開始體驗一名西流水護林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現年43歲的晉望生,19歲子承父業參加工作後,一直從事巡山護林工作,林場就成了他的第二個家。他熱情地告訴大家:“現在看到的連綿十幾個山頭,就是我們看守的林地。最近的管護地塊也得走兩三個小時才能到。我們4個人每天留一個人放牧。其他人沿不同的路線上山,四處察看,隨時保持警惕,每天要巡山往返行程近30公里”。

每天30公里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加上他在下固堆工作的日子,他20多年來,除去休假日,他一共走了11萬多公里的山路。他用自己的雙腳丈量著黑虎林場的山山水水。每次出門巡山時,天邊才露出一絲晨曦,而當他回到護林點時已是滿天繁星。

場工會主席張建平說:這裡林農交錯,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活非常困難,管護任務非常艱鉅。護林工作繁重僅是一個方面,日常生活條件是對他們的又一大挑戰。對於常年駐守的他們來說,吃饅頭、麵條、等家常飯都成了奢望,這裡地處高寒,麵條根本煮不熟,洋芋、烙餅成了家常便飯。場裡每月考核時帶些菜、熟食等,就算給他們改善生活了。除了這些,還要克服的是風溼病和胃病等職業病。這裡高寒潮溼,就是在夏季小屋子裡也很潮溼,被子摸起來都是溼漉漉的。晴天時候拿出來曬曬,要是遇上陰雨連綿,被子潮溼的常常讓人夜不能寐,他們只能是和衣而睡。到了冬天,房間更是冷如冰窖。因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很多護林員都患上了風溼性關節炎。

張主席的一番介紹後,晉望生也開始健談起來,他說“一個是胃病,一個是關節炎,一到換季的時候,一颳風下雨,特別是到了冬天,腿就老疼。弄點藥一吃都沒事了,我們不影響工作”。接著又說“在山裡一個人呆久了,對其他事情都顯得麻木,如果不是每天寫護林日記,恐怕連時間都會忘了。有時也會對著天空獨自發呆和思考,想著孩子是不是回到家裡邊了,老人身體如何?媳婦手裡的農活是不是忙完了?但沒辦法,自己的困難還得自己克服……”說完又憨厚的笑了。

誰沒有家?誰在外面不想家?家是我們我們每個人心牽夢繞的地方。他只能朝著家裡的方向祈禱家裡事事如意、孩子的病快些好。他無怨無悔,用透支生命與親情的方式守衛著、建設著這片熱土。

寂寞,長時間一個人走在寂寞的護林路上,偶爾見到人,就像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上去和人家主動聊天,給自己解解悶,能和陌生人多說一句話就讓他們格外高興。晉望生說:“見到人時就想跟人家攀談幾句,有時候人家有事都走了,自己還在留戀,直急得話都說不出來”。

即使是寂寞難耐、職業病纏身,但他的腳步仍沒有停歇。腳上的繭子厚了,鞋的底子薄了,人的慾望淡了,對山林的感情卻深了。他們的住所簡陋,他們的工作簡單,他們的生活簡樸,在和諧自然的環境中享受著安貧樂道的工作。他們也用無聲的語言譜寫了一曲值得人們崇敬的敬業之歌。

好樣的,你才是大山的脊樑!

「最美林业故事」寻找最美护林员

在管護工作的同時,還要進行幼林撫育工作

山有多高 愛有多深

3月5日下午6時許,到達洮坪林場。場領導告訴我們,周軍林本人被臨時抽調去馬河負責聯合造林工作,他的成績大家都有目共睹,事蹟都在到處傳誦,問誰都是一樣的。

場部幹部職工聽說來採訪周軍林的事蹟,都聚攏在場部辦公室裡,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

場資源科長王映紅說:“軍林從1997年後就一直在關院管護站工作, 算來已經有18年了。而且他不光做管護工作,每年造林都被臨時抽調,因為他的組織協凋能力非常好,是一個典型的多面手。有他在,場領導放心,跟著幹工作的人也舒心。他曾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護林員”榮譽稱號。

關院管護站,離場部25公里,道路不暢。轄區地處三縣交界,海拔2300—3340米,地理位置偏僻,環境複雜,農林牧交錯,管護面積達15萬畝之多,流動人口眾多。尤其是甘南、岷縣的藏、回牧民,季節性大肆入侵轄區,不僅對高山草場造成過牧現象,更對森林資源形成嚴重威脅。轄區常住人口生活條件極差,是典型的貧困地區。

“工作條件差,難度大,但人家的工作做得真是到位。跟村民的關係就像自己家裡人一樣,還能和牧民溝通,誰家有困難他都會去幫忙,群眾信任他。”王科長介紹說。

他用人格魅力去感化群眾,缺錢了就借錢給他們,替他們想致富辦法,找致富門路。甚至一些大齡青年找對象難的問題,他也能想辦法去給人說和。因為他對這裡太熟悉了,哪兩家門當戶對?哪兩個可以組成幸福的家庭?他都諳熟於心。試想,群眾日子過好了誰還願意去搞破壞。正因為周軍林把做好群眾工作落實到日常工作中,才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戴。

防火辦母主任說:“關院的工作換其他人幹不了,因為根本就待不住”。

這時,場工會孫曉泉講了一個他深藏多年的故事:

2006年的一個冬夜,全場在關院轄區組織一個“拉網式”夜查活動,打擊不法分子。周軍林既是本次活動的尖兵,又負責後勤工作。半夜,隊伍正準備散開進入戒備狀態時,軍林憑著多年的經驗即使提醒帶隊領導,要求清點人數後在散開。清點後發現少了一個人,周軍林熟悉地形,急忙帶領人去找,最後在石崖子下面找到了新職工邵某。原來,邵某在大家休息時睡著了,隨身攜帶的乾糧已不知去向,周軍林把自己的那份乾糧給了邵某,並安慰他說“我是管後勤的,我拿了兩份”。

“大冬天的,人睡著了萬一滾下山坡,就沒命了。他的睿智和責任心挽救了同志的生命啊!他就是這樣一個愛幫助人,善於團結人的一個好同事”。孫曉泉最後說。

一個人有時做一件好事僅是舉手之勞,很容易,但永遠替別人著想是需要大愛之心的。周軍林能做到,他是一個領導放心,同事擁戴,群眾支持的好護林員。

沒見到周軍林本人終是遺憾的,第二天,大家又趕往馬河造林點。中午11點左右趕到時,還是沒見著他,留守的另外一名同事說他還在現場,連忙打電話叫他趕回。

又過了半小時,周軍林趕到,他個子不高,黝黑精瘦,但滿臉憨厚,渾身沾滿了泥土。進門就說“我會幹,不會說。工作中自己多受點罪,多操點心,就少出亂子”。

當問起他家裡情況時,他面露慚色,隔了一會,他才說:“這麼多年,虧欠家裡人的最多,老人、孩子基本上沒管過,都是妻子在操持,苦了她了。”

據介紹,2008年3月,周軍林妻子患病做完手術的第三天,就接到了場裡的通知,要他趕回場裡負責協調四場合作造林工作。他把尚未出院的妻子交待給岳父後,就離開了,直到造林結束。這件事也被其他同事們知道了,就和他一起回家,給他妻子解釋,通過大家努力,最後得到了妻子的諒解,但這件事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清苦和對家人的虧欠也許是許多人選擇退縮的理由,但他始終改變不了對大山的一往情深,也阻擋不了他每天出征的堅定步伐。因為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心都化作他對這片山林的摯愛。高高的沒遮攔梁就像一座豐碑,深深鐫刻下週軍林守護愛、傳遞愛的腳印!

(李建林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