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爲啥沒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中

清朝為啥沒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中

有記載說,北洋水師水兵上岸遇襲事件後,整個艦隊群情激奮。“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褪去炮衣,將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總教習琅威理甚至主張對日開戰:“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於不振之地。”

清朝為啥沒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中

當時日本海軍才剛剛起步,絕非中國海軍的對手。不過,丁汝昌卻沒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冒險精神,下令不準動手,喪失了把日本海軍“扼殺在搖籃中”的機會,結果歷史走向全然不同的另一個方向。

清朝為啥沒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中

雙方政府交涉的結果公佈後,在日本人看來,外國水兵喝醉了酒來本國滋事,最後竟然要本國賠款,這種憤恨和受辱感,自然很容易便被煽動了起來。“中國威脅論”成為日本主流民意,“大力發展海軍”成為日本國內的共識,“一定要打敗‘定遠’”也成為了日本海軍的目標和口號。就連日本的小孩當時最流行的遊戲,也是分成兩組,一組扮成中國艦隊,另一組扮成日本艦隊,捕捉“定遠”、“鎮遠”。

清朝為啥沒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中

長崎事件結束後一個月,天皇下令從內庫撥款30萬元作為海防補助費,揭開了“海防獻金運動”的序幕。經過新聞報刊媒介的大肆渲染,日本國內很快就掀起了一個捐出“海防獻金”的高潮。至9月底捐款數就達到103.8萬元,這些資金全被用作擴充海軍軍備。1888年和1890年日本又提出第七次和第八次海軍擴張案,這兩次擴張案共購買或建造了4艘軍艦。其中“吉野”號購自英國,時速23節,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