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地球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北上,在浩瀚無際的太平洋西北角處,自東北至西南分佈著一列弧形的島嶼,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這就是“太陽最先升起的地方”。
它,就是日本。
日本歷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這一點與不列顛群島頗為相似。但日本比不列顛群島更加與世隔絕:日本列島離大陸 115英里,英吉利海峽卻只有21英里寬。因此有人說,日本既離大陸非常近,近到足以從偉大的中華文明中得到益處;又離大陸非常遠,遠到可以隨意選擇和拒絕。在近現代世紀大舞臺上,最早實現工業現代化的西方國家是不列顛群島上的英國,而在東方,最先成為工業化國家的恰恰是地處歐亞大陸東北端的日本。兩個同為孤懸海外的列島國家,創造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個驚人巧合。
崛起的根本原因――向強者學習
日本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善於學習和借鑑的民族,歷來是一個喜歡與強者為伍的國度,這為它帶來了無限的機會,成功的抓住這些通過自己努力而來的機遇迅速的發展起來,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經濟強國。
1中國的學生,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的光環之下,古代的日本人表現出一種謙卑的學習態度,無論是國家制度還是民族習俗,他們都積極的仿效,通過不斷的吸收和融合逐步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而中華文明一直都是它汲取智慧和養分的重要源泉,這對日本的政治制度、法律、宗教、教育、文學、藝術、曆法以及衣食風俗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大大的幫助。
2.向西方學習,在鴉片戰爭被英國用炮火打開國門的中國對一直以來以中國為伍的日本人一個深深的教誨,日本開始著眼西方,通過對西方國家的考察,他們意識到和大洋彼岸國家之間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於是一股西學潮迅速的蔓延整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學習西方的制度、技術、科學,提高了國家的生產力,促使日本走向工業化道路。
日本就是通過心中充滿了對獲取知識的渴望和不斷向強者學習的態度一步一步崛起。
明治維新――由上而下的改革
明治維新是日本從一個瀕臨亡國走向稱霸東亞的轉折點,在幕府閉關守國二百年後,明知政府開始全面的學習西方的東西,從教育、思想、觀念甚至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全面徹底的變革,一洗封建時代的落後思想,令日本走向現代化。在明治維新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措施:
1.文明開化,在對西方國家的考察過程中,明治高官倍感培養人才的重要,於是明治政府開始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據統計,明治維新所頒佈的各種法令中,內容有關教育的數量最多。更重要的是,這種尊重知識、重視教育的良好風氣得到了發揚。
2.殖產興業 即通過工業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來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它更多地是需要從物質層面使日本的實力得到了加強。這是國家興盛的基礎,但由於本國的資源缺乏,技術落後,因此明治政府施行了“拿來主義”的做法,通過從歐美先進國家引進技術、設備、聘請專家和派出留學人員,迅速提高了本國的工農業生產水平。
這是一場由上而下的改革,變革的壓力來自外部,而不是本國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變革是由精英階層推動的,自上而下進行的;在變革當中,國家政權起到了異乎尋常的作用,而建立一個願意推動變革的強大的政權是實現現代化的主要任務,這也是明治維新能夠成功實施的基礎。
1840年中國鴉片戰爭爆發,日本舉國震驚。天朝大國頃刻崩塌的命運使日本充分認識了歐美列強的威力和鎖國政策的侷限。許多有識之士疾呼:“雖為外國之事,但足為我國之戒。”兩年後,幕府廢除了“異國船隻驅逐令”,並吸收改革派的意見改進炮術,加強武備。鴉片戰爭給日本民眾敲響了警鐘,他們積極尋求維新圖存的良方。在中國幾乎無人問津的《海國圖志》卻在日本備受推崇。但日本尋求自保的腳步還是慢了許多。4條美國黑船的不期而至,扣開了日本緊閉的大門,也驚破了看花眾人的美夢。遠離,在多彩通商請求均遭拒絕之後,每個決定藉助武力打開日本的國門。
開國之初的日本,幕府的昏庸無能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相繼簽訂,使原本就十分嚴重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各地農民起義和城市貧民的反抗鬥爭日趨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大批改革派武士挺身而出,為國家的命運奔走呼號,逐漸成為改革運動的領導力量。1868年9月8日,日本新政府改年號為“明治”,定都江戶,並改稱東京。從此,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的歷史。
從新政府成立到地稅改革的完成,明治政府僅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就基本實現了對封建幕府體制的破舊改革。儘管這些改革還不夠徹底,也遺留了很多問題,但對於日本自身的發展而言,其積極因素無疑是佔主要方面。它為日本迅速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掃清了障礙。日本的改革者甚至破舊更需立新的道理,因此,在打破舊體制的同時,這些民眾的精英分子也開始了探索強國之路的新的實踐。
1871年12月23日,經過精心準備之後,以太政大臣巖倉具視為特使全權大使的日本使節團登上了美國公司的輪船,從橫濱出發奔赴美國和歐洲。使節團成員共有48人,幾乎涉及政府機構中的每個重要部門。當輪船在禮炮聲中漸漸離開海岸的時候,出訪的人們長久地佇立在甲板上,遠眺著美麗的富士山,心中充滿了對獲取知識的渴望和對日本未來的美好憧憬。
以歐美之行的收穫為基礎,木戶孝允等人提出了“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三大政策,作為指導國家建設的總方針。這無疑給日本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一幅精心描繪的宏偉藍圖就此展開在日本面前。
從古至今,日本國家政權的性質先後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3個階段,但作為政體表現形式的天皇制卻始終保持未變。天皇制因此成為日本政治的最大特點之一。實際上,在歷史沿革的過程的轉變,日本天皇製作為一種國家權力的運作形式,也經歷了從古代到現代的轉變。因此,瞭解近代日本人海戰是分析近代日本發展歷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武力擴張
隨歷史地前行,甲午戰爭後,素有擴張傾向的日本隨著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侵略野心日益膨脹,為了實現稱霸東亞的狂妄夢想,日本動員一切力量甘冒與美英等帝國主義列強發生衝突的奉獻,對亞洲近鄰發動了一系列的罪惡戰爭,最終走上了武力擴張、爭霸東亞的不歸之路。
1928年,日本侵略者炸死了奉系軍閥張作霖,製造了“皇姑屯事件”,希望藉機推動“滿洲獨立”,大道鯨吞東北的目的。但身背國仇家恨的少帥張學良,不顧日本的百般威脅和拉攏,毅然選擇了東北改旗易幟,挫敗了日本肢解中國的企圖,最終導致了田中內閣的垮臺。不久,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日本國內經濟困難,階級矛盾尖銳,這給了軍國主義勢力大顯身手的機會,法西斯力量階級登上了日本的政治舞臺。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的侵華戰爭也隨之結束。侵華戰爭初期,日本侵略者們從以往的經驗出發,狂妄地認為:兩個月內就可以結束戰爭。但毛澤東則指出:時至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帝國主義,由於內外矛盾,不斷使得它不得不舉行空前大規模的冒險戰爭,而且使得它臨到最後的前夜。戰爭的結果,滅亡的不會是中國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集團,這是無可逃避的必然性。事實正如毛澤東所預見的那樣,日本的侵略激發了中華民族蘊藏的巨大潛能,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千百萬中華兒女展開來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把日本侵佔中國、稱霸東亞的美夢打得粉碎。在亞洲廣大受侵略國家掀起反抗高潮、世界反法西斯形勢風起雲湧、二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堅決地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滅亡的進程。
結語
日本,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在經歷過明治維新後,成功的轉變成一個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在美國黑船打開日本大門的那一刻起,日本人想發了瘋一樣的學習西方人的所有東西,包括技術、文化、制度,最終它脫穎而出、後來居上,迅速具備足以同世界強國抗衡的實力,成為成功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唯一一個東方國家,確實令世界為之震驚,也著實值得世人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近代日本的崛起反映出日本民族良好的應變性與變革意識。特別是在外強入侵的危機面前,日本的領導層往往能正視地緣上和傳統制度中的不足,勇於割除積弊,積極接受新事物,從而形成一股自上而下的廢舊出新的強大推動力量,這是日本戰略文化的突出優點,也是日本大戰略的成功之處。同時期的中國也有為了國家走向富強的變革,可卻都一一以失敗告終,從日本人的做法中不難看出差距,這也是中國至今還落後於日本的原因。
日本人是一個“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民族,它永遠都向一個學生一樣的向別人學習,在自身變革成功之後,日本民族傳統的優越性與危機意識的矛盾結合又會再度打破維持戰略目的與手段平衡的理性思維,從而引導日本走向歧途。
閱讀更多 會編程的藝術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