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河野外交」動作頻頻的背後

日本“河野外交”動作頻頻的背後

當今,日本外相河野太郎頻繁出國訪問的程度,並非使用一個“忙”字就可以形容和概括的。從2017年8月擔任外相到2018年6月底,短短的不到一年內,河野太郎外相已經出訪了44個國家和地區。值得關注的是,他的前任岸田文雄外相任職4年8個月期間,不過是出訪了51個國家和地區。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算法,就是河野太郎在正式出訪過程中還有一些順訪以及暫短停留,總數已經達到57個國家和地區;岸田文雄就任外相期間正式出訪以及順訪或者暫短停留的國家和地區達到了93個。

岸田文雄1957年出生,2017年退任的時候正值花甲之年。如今,他正在為未來如何能夠成為“後安倍時代”的接班人而四處奔走努力。河野太郎1963年出生,屬於日本“60後”政治家。眼看著“岸田外交”成果輝煌,並且鋪就了一條通向首相寶座的道路,河野太郎內心中不可能沒有想法。

河野太郎2017年8月就任安倍內閣外相以後,首先出訪的國家是莫桑比克、巴林、馬爾代夫、不丹這樣四個非洲和亞洲國家。說起來,這四個國家都是日本外相從來沒有出訪過的國家。由此,“河野外交”刷出了第一特色,那就是更加重視日本與非亞國家的外交,要積極出訪“前輩”外相沒有前往過的非亞國家,讓日本的外交有“開拓性”。

“河野外交”的第二特色就是出訪“前輩”外相久已疏訪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河野太郎出訪的阿曼,那是自日本中山太郎外相出訪以來時隔27年的訪問;河野太郎出訪的斯里蘭卡,那是自日本川口順子外相出訪以來時隔15年的訪問;河野太郎出訪的科威特,那是自日本麻生太郎外相出訪以來時隔11年的訪問。溫舊情,續舊誼,顯然是想讓日本的外交具有持續性。

“河野外交”的第三特色就是針對中國。2018年7曰23日,《日本經濟新聞》在評論中指出,“日本在發展中國家積極開展外交,同時也具有和中國對抗的目的。”更有日本政府人士透露,中國目前對政府官員出國訪問交流限制嚴格,日本政府官員應該利用這個機會積極出訪。由此可見,河野太郎試圖讓日本的外交更加具有“對抗性”。

外交是一個國家內政的延續。所謂的“河野外交”,無非是安倍政權內政的延伸。當日本安倍政權在經濟上沒有大的起色、在政治上又缺乏張力、在輿情上又因為種種醜聞難獲讚譽以及以此時跌時漲的支持率時,就勢必在外交上尋求大動作,在國際舞臺要做大表演,在國外刷“存在感”,在國內“博眼球”。至於真正的效果如何,或許不是眼前就可以評估的。

最後還要提及的是,日本外相之位是一個通向日本首相的關鍵之位。也就是說,擔任了日本外相的人,未來就有一半的可能出任日本首相。當然,也有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父親安倍晉太郎以及渡邊美智雄、中山太郎等人在內,曾經擔任過日本外相,也曾經精確的瞄準過日本首相之位,最後都是因為各種原因“出師未捷身先死”,掬淚在通往首相寶座的道路上。而河野太郎的父親河野洋平,也曾出任副首相兼外相,在距離首相之位一步之遙的時候,被排擠出局。

所有這些,都會給河野太郎留下不知多大面積的心理陰影。或許,這也會成為“河野外交”的原動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