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表達的是什麼深意?

晚亭與落霞同暉


這是很簡單的兩句詩,並沒有什麼深意。只是詩人王勃感慨“人生無常、懷才不遇”的詩句。

這兩句詩出自大名鼎鼎的《滕王閣序》,是一篇文辭極為華美的駢體文,四六並用,讀來朗朗上口,極富韻律,筆者幼年也曾全文背誦,至今很多句子仍然熟記於心。其中就有這兩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來表達詩人“人生無常、懷才不遇”的憂慮。如果加上前兩句就更好理解“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哎,小時候讀書沒感覺。如今而立之年,再看到這兩句,真的是忍不住要掉下眼淚來。辛酸苦楚、坎坷磨難,怎麼就這麼多呢?

"馮唐易老"這個典故出自於《史記.馮唐列傳》

馮唐是漢文帝時的一位大臣。由於他為人正直無私,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髮花白,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漢景帝即位後,由於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疆,漢武帝又廣徵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飛將軍李廣大大的有名,以善戰和倒黴著稱。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衝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李廣從一開始就比較倒黴啊。

後來李廣又多次立下赫赫戰功,但是又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遭受處罰,不是大戰迷路,就是遭遇敵人埋伏,實在是倒黴到家了,連漢武帝都認為李廣運氣不好。最後李廣因為戰鬥失利,不願意面對刀筆吏,有沒有錢贖罪,無奈的選擇了自殺。

漢武帝時期,很多才能和人品不及李廣的人都封了侯,但是飛將軍李廣至死也沒有封侯。後人常常對李廣的悲劇命運感到惋惜。

時也!命也!

時運不濟,縱有絕世才氣都是枉然;命途多舛,縱然萬般努力全付流水。

然而,奮鬥的人生才有趣味。至於結果,隨它去吧。


上將噯福斯


這八個字出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這一段原文是這樣的:

《滕王閣序》節選 (唐)王勃

嗟(jiē)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chuǎn);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yì)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hé zhé)以猶歡。

北海雖賒(shē),扶搖可接;東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這是原文第四段,由寫景開始抒情,抒發什麼感情呢?

先要了解創作背景和作者本人。

1 作者,創作背景:

王勃,初唐四傑,年少成名,六歲為文,被稱“神童”,十六歲科舉中第,但仕途不順,因一篇鬥雞文惹怒唐高宗被逐出官府,又因被人陷害,私殺官奴,終結仕途。

676年,他從洛陽出發去交趾縣探望時任交趾縣令的父親,路過南昌,正趕上九月九日都督閻公新修滕王閣,大宴各地的賓客,王勃也參加了這次聚會,閻公本意讓自家女婿寫文出名,沒想到驚歎王勃的文章。這篇奇文,王勃一氣呵成,氣貫長虹,驚豔四座。卻也成了他“生命的絕唱”,歸途溺亡,年僅25歲,天妒英才,嘆惋不已。

2 這一段話中用了很多典故,

馮唐易老:馮唐容易衰老。馮唐是誰呢?

《史記 馮唐列傳》“馮唐以孝著,事文帝...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餘,不能復為官。”

馮唐從漢文帝開始做官,一直到漢武帝,漢武帝想重用他時,他已九十多歲了,當不成官了。

李廣難封:李廣難封侯。李廣是誰呢?“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滅匈奴大將,英勇善戰,屢建奇功。最後因行軍途中迷失道路,錯失戰機而愧疚自殺。戰績赫赫卻終生未被封候,後來他的孫子李陵降於匈奴,為朝廷所恥,李家敗落。李廣一世功名,落得個悽慘下場。

這兩個歷史人物都是滿腹才華,一腔熱忱,報效國家,盡忠職守,卻時運不濟,懷才不遇,仕途坎坷。王勃滿是嘆惜之情。

3 用意:

王勃感嘆歷史人物有才華卻不得其用,不得賞識,命運悲慘,其實借古喻己,感慨個人遭遇之悲,懷才不遇,舉步維艱。

王勃年少成名,自負才華,恃才放曠,卻仕途不順,屢屢受挫,年少氣盛,正當作為,卻無一官在身,淪落漂泊,無人賞識,無人問津,還不如這兩位英雄人物,令人戚愴!

但這篇文章是寫在宴席上,來客都是達官貴人,主客是都督,王勃還抱著些期許,希望被舉薦,所以明明是對君主不滿,卻將原因歸結於個人,“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君子要有見微知著的能力,顯達的人能掌控自己的命運),歸結為自身能力不夠強大。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什麼意思呢?趁著年輕,多努力,多奮發,夢想雖遠,處境困窘,都要堅持操守,努力奮鬥。

這番話說得很有水平,既恭敬得體又勵志自勉,既奉承了皇上,又希望在座的大官們舉薦自己,又是給自己的自我鼓勵,立志誓言。

消極感嘆中卻昂揚向上,積極樂觀!


一綠浮芳




馮唐,西漢初期人,四朝老臣。李廣,也是西漢初期人,有名的飛將軍。

將這兩人放到一起,源於唐王勃《滕王閣序》“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到底這話有什麼深意呢?

馮唐和李廣的故事



馮唐不是個出名的人,一直很少人知道。被大眾熟知時,已經五十多歲了,源於漢文帝和他的一段對話。

漢文帝乘車碰到了馮唐,說:“可嘆,我沒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否則匈奴有何俱?”

馮唐說:“陛下就算有這樣的將領,也任用不了。”

漢文帝大怒,拂袖而去。後來,匈奴進犯,漢文帝想起了馮唐,於是召來了馮唐,問道:“你以前那話什麼意思?”

馮唐說:“現在陛下對外面的將領管得太嚴,將領們放不開手腳去戰鬥,這樣難以打勝仗。”漢文帝點頭默許,並派遣馮唐去赦免魏尚,恢復魏尚雲中郡郡守的官位,而馮唐也被封為車騎都尉。

漢景帝時,馮唐被任命為楚相,但很快又被罷免。

漢武帝時,又有人舉薦了馮唐,派人召來,才發現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



李廣,很有軍事才能,打仗是把好手。漢文帝年間,和匈奴對戰時,成就了小名氣。漢景帝年間,平定七王之亂,又跟著周亞夫建功立業。

但,漢武帝年間,和匈奴全面開戰,衛青、霍去病先後成名,分別被封侯,被封大司馬大將軍。而李廣卻最多是另兩人的副手,至於封侯?從來沒這個機會。

據說,是因為李廣曾被俘虜,所以不得封;也有說,李廣治軍雖身先垂範,但賞罰尺度把握不太好,因此不得封。

無論是什麼原因,李廣沒有被封高官,沒有被封侯爵,這是真的。

李廣最後死於攻打匈奴的路途當中,確實遺憾。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意義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雖然,只有八個字,也只是兩個人的故事,但其中的意義不淺。

馮唐易老,說明時光短暫,機會難得。當我們錯過一個個機會時,時間這個殘酷的殺手,卻將我們逐漸帶入了人世的輪迴旅程,無法回頭,空留滿腔抱負,只能有待來生。

看似老的是馮唐,其實老的是時間,老的是每個人的時間。時間已逝,容顏易老,無法改變,苦的是壯志未酬,苦的是夙願未了,只能感嘆,時間易老。



李廣打了多少仗,殺了多少敵人,建了多少功勳,可最後還是難以得到“公正”的待遇。

如李廣般,人世間,無數人終其一生,努力拼搏,艱苦奮鬥,可到頭來卻所獲甚少,怨天尤人嗎?仰天長哭嗎?

有些時候,努力了,我們得到了;有些時候,努力了,我們卻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無需抱怨,因為人生,有的時候會有運氣的成分,雖然比例較少,但我們卻不能忽視。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馮唐易老,我們要學會珍惜時間,把握生命中的每個機會;

李廣難封,我們要堅持努力奮鬥,哪怕是成功來得晚,哪怕是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和認可,我們也要始終堅持在前行的路上。


藍風破曉


李廣的“英雄末路”

李廣是個英雄,這應該沒有異議。他確實是一位英雄,一個叫人尊崇又讓人扼腕痛惜的大大的民族英雄。四十多年來,鎮守邊關,出生入死,大小征戰七十餘次,匈奴聞之懾服,大漢賴之安瀾。 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以驍騎都尉的身份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英名遠播,被梁王授予將軍印,委實稱得上一個勇敢的平叛英雄!還有一點不能不說,李廣還是一個勇猛的打虎英雄。李廣在任右北平太守時,當地常有老虎出入傷人害民,這還了得!本來就喜歡騎射並常常以“專以射為戲”的李將軍,更可以逞強鬥狠了。於是,在防守北老虎匈奴之餘,四下捕殺真老虎。《史記·李將軍列傳》有一段精彩的記載,這也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李廣“射石搏虎”的典故: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司馬遷寫李廣射石搏虎,主要的心意無非是誇飛將軍的神力神射,讓人讚歎,敬畏。可這個故事的神奇功效,或許不在於讓我們讚歎和銘記李廣這位大力英雄,而在於使匈奴聽到這個傳奇膽戰心驚、敬而遠之如鬼神!也難怪李廣任職右北平,匈奴“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他的“漢之飛將軍”的封號,似乎不能不和李廣射石搏虎有關。的確,我們的英雄李廣飛將軍的稱號在他是右北平太守時就以聲名遠播,且震懾匈奴了!

李廣何以被匈奴封之“漢之飛將軍”?這不能不在將軍民族英雄、平叛英雄、打虎英雄封號後,再加上個人主義英雄這種稱謂。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由此我們可知李廣“飛將軍”的美譽是在他鎮守右北平之時。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這時,神武的漢武大帝又英明地想到重新啟用被廢為庶人卻又威震四方的敗軍之將李廣據守邊關。李廣任右北平太守時間當在韓安國去世的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前後。李廣參軍在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之時,他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這時年齡大概十七八歲。

初戰告捷,立功拜中郎,可以說是少年得志、年輕有為!李廣曾經隨從文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他總是一馬當先、所向披靡,深得文帝賞識!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平定七國之亂後,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負,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他。"景帝也怕長自以往李廣恐遭不測,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頻頻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隴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李廣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所以說在李廣任右北平太守之前,他的鼎鼎大名可以說在匈奴早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傳說匈奴婦人在哄不聽話的孩子時唬住他們的竟是“李廣來了”。

匈奴是一個熱愛英雄的民族,對李廣是又怕又敬。李廣是他們的宿敵和夢魘,又是他們的英雄和偶像。他們把李廣當做捕獵的目標和驕傲,《漢書·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廣必生致之。”應該說,這是李廣的驕傲,可也是李廣的噩夢。所以,在後來漢武的反擊匈奴大戰中,李廣的部隊總是匈奴鐵騎的靶子和目標,自然而然他早已成為匈奴的“眾矢之的”和狂歡。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廣由衛尉被任為將軍,出雁門關進攻匈奴。匈奴以大兵圍堵李廣,打敗了李廣的軍隊,並生擒了李廣;元狩二年(前121年),《史記·李將軍列傳》載: 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面對十倍於自己部隊的敵軍,在張騫貽誤戰機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李廣沉著應對勇敢迎戰,殺敵三千,漢軍死者過半,功過相抵,保全了自己。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李廣無功李廣難封,與其說是“數奇”,倒不如說是受其盛名所累,所害。不是天註定,而是命中有。

飛將軍確確實實有一次真的飛翔。《漢書·匈奴傳》載:自馬邑軍後五歲之秋,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至龍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為胡所敗七千。李廣出雁門,為胡所敗,匈奴生得廣,廣道亡歸。《史記·李將軍列傳》,司馬遷詳細地描述了全軍覆沒的李將軍這次神奇的“亡歸”: 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一個傷殘的半百之人,攤在兩馬之間的網絡裡,四周有數百鐵騎守護,試想想,我們可愛的李將軍是怎麼騰躍到旁邊的胡馬背上、又是怎樣從鐵桶似的的包圍中脫身獨騎?這是怎樣的神奇和美麗!“飛將軍”真的貨真價實實至名歸。

有如此的神力神功,飛將軍難免不表現個人英雄主義。李廣渾身英雄範,身材高大魁梧,手臂像猿猴一樣特別長,膂力過人,射技天下無雙,殺敵搏虎,勇敢頑強,從不畏懼。又根正苗紅,將門之後,官宦子弟,僕射世家。其先祖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父親李尚 漢隴西成紀令。再加上李廣少年得志,年輕有為,自負自誇、恃勇逞強、恃才傲物等個人英雄主義難免不在李廣身上暴露出來。這類個人英雄,在對付匈奴主要處於守勢的文景之治之時,李廣的神射確確實實能發揮作用,產生奇效。但在漢武之時,戰略防禦轉成戰略反攻,大規模的野外作戰,長途奔襲,大包插,大迂迴,李廣個人英雄主義的箭就難以在近距離的拼殺中發揮作用,他永遠不可能像項羽和趙子龍那樣在萬人之敵中縱橫馳騁殺人如麻,更不用說,如何組織部署部隊作戰迎敵了!

客觀地說,最適合李廣的職業是保鏢,最適當的職位是衛尉和郎中令。李廣絕對是一個好兵,拔高一點可以說是一個將才,但絕對不可以做一個帥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但主要的是他的個人英雄主義。《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對李廣一往情深滿腔熱忱的司馬遷也極其巧妙地明貶實褒: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侯,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不錯,一個不愛士兵的將軍不是一個好將軍,但帶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嚴格的紀律,嚴密的組織,嚴苛的訓練,嚴謹的部署,嚴肅的總結,等等。

我們來分析一下漢武反擊匈奴李廣參加的幾次戰役,他的戰績撇開客觀因素來看,應該說和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性格及其相應的治軍、作戰風格又很大的關係。公元前129,四路大軍公孫賀四下轉了轉無功而返,公孫敖一萬本子損失七千,衛青長途奔襲突襲龍城無傷亡斬敵七百有餘,李廣全軍覆滅!老將第一次大規模作戰這份成績單確實丟人,特別是在像衛青這樣毫無作戰經驗的後生面前輸得這樣徹底,老臉真的有些掛不住。這次出擊站漢武是沒有設主帥的,若果要設主帥,按輩分資歷,似乎應該是李廣。按李廣的個性,如果真的要拜主帥,李廣會覺得非己莫屬,他一定會當仁不讓的。漢武為什麼不設主帥我們不得而知,可我們確確實實知道李廣那支鬆鬆垮垮和和氣氣的軍隊輸得一塌糊塗,只有一位英雄脫身獨騎跑了回來,正是李廣!幸好不是主帥,否則真的無地自容。對於一戰封侯的少帥衛青,李廣是褒還是貶,是誇還是罵,是服還是不服?“羨慕嫉妒恨”中哪一個層次?李廣確實不乏寬厚仁慈的長者風,但它們的對象只會是他的士兵和下屬,不會是同事和對手。

公元前123年春、夏,衛青為大將軍兩次領十萬騎兵出擊匈奴。殲滅匈奴軍過萬。二月,以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分領六路大軍,統歸大將軍衛青指揮,浩浩蕩蕩,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戰後全軍返回定襄休整,一個月後再次出塞,斬獲匈奴軍一萬多人。張騫隨從大將軍出征,獲封張騫為博望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此戰獨自領八百騎出擊,俘虜匈奴單于的叔父和國相,斬單于的祖父等2028人,封冠軍侯。其他的幾個將軍都因戰功封侯,唯獨“後將軍”李廣後到,無功而返,和封侯失之交臂。

公元前121年,李廣率領四千騎兵出右北平,結果遭遇匈奴四萬騎兵的圍攻。本是和張騫軍一起協同作戰,可不知是協調不好還是由於數奇,在西域摸爬滾打十幾年的博望侯竟然迷路失期,李廣不得不和強敵激戰兩日,應該說這是李廣個人英雄主義和大將風度表現的最酣暢淋漓的一次,他不僅痛擊了左賢王,更是實實在在征服了他的士兵和部下,而這應該是李廣特別在乎的一點。儘管死傷大半,但畢竟抵禦、牽制了匈奴,支持了霍去病西方的戰場。

公元前119這場漠北之戰,無論對於李廣還是大漢,都是事關生死存亡。漢武差不多是傾全國之力,極其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在李廣多番請戰下,漢武大帝還是給足了老將軍的面子,任命他為前將軍。客觀地說,這樣的決戰讓一個屢戰屢敗數奇的老將軍打前鋒合適嗎?漢武帝把主打甚至都不放在大將軍大司馬衛青身上,而是寄厚望於少帥霍去病,當他得知單于陰差陽錯地在西線衛青方向,他是不是該重新考慮讓衛青也重新部署戰局?他暗示衛青李廣“數奇”是不是也合情合理?面對頭號敵人首要獵物,群情激奮,鬥志昂揚,主帥衛青果斷地作出正面迎擊側面包插的作戰方案,應該說是英明之舉。讓年輕將帥公孫敖正面衝鋒陷陣老將李廣側面接應誰不說這是最好的選擇?怎能說是衛青偏袒自己朋友公孫敖打壓老將李廣?除了司馬遷還有誰如此說?若果李廣真的從全局考慮不是一心想著自己建功封侯,他該不該不聽主帥指揮和安排,憤憤不平不辭而別?一個老將貽誤戰機怎能歸責於“軍亡導,或失道”?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從四次戰績來看,英雄李廣真的不能因戰功封侯。司馬遷為之打抱不平、李唐王朝及其文人雅士對之扼腕嘆息似乎不難理解,一個是故人和偶像,一個是祖宗和依託。說李廣壯志難酬行,但說他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委實有點過。還是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李廣(約公元前183—119)生活的時代正值歷史上享有盛譽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之所以有“生不逢時”之說,大多源自文帝這段溢美之詞:“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文帝這話的意思一方面是誇李廣,一方面也是感喟當時美好的和平時代。平心而論,李廣在高祖的戰爭年代真能封萬戶侯嗎?西漢一共封了幾個萬戶侯?

大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對開國功臣進行封賞,139個功臣平均食邑兩千四百餘戶,其中食邑過萬的有三人:酇侯蕭何:一萬戶(先封八千戶,後追加兩千戶);平陽侯曹參:一萬零六百三十戶(到漢武帝時期,曹參後人被追加到兩萬三千戶,為西漢開國功臣中最高者);留侯張良:一萬戶(劉邦最初封給張良三萬戶,被推辭掉了三分之二)。此外,還有劉邦的遠房堂兄弟劉澤,漢朝建立後,討伐陳豨叛亂有功,被封營陵侯,食邑一萬兩千戶,呂后時期被封琅琊王,漢文帝時期改封燕王。試想想,李廣的德能勤績能對應這三個萬戶侯中哪一位?

戰功封侯需要戰場,其實在景帝和武帝時期都有大規模的戰爭,都不乏英雄用武之地。七國之亂差點顛覆大漢政權,憑藉治軍嚴謹的虎將周亞夫的智慧和神勇,三個月剿滅叛軍,保住了漢景江山。武帝時更是大戰不斷,好戲連臺,李廣一生經歷的漢文帝、漢景帝、以及漢武帝三朝,除去外戚之外,這三個朝代,獲得封侯的人數分別是漢文帝時代十人、漢景帝時代十八人、漢武帝時代七十五人,合計一共一百零三人。可惜的是,在這些數量過百的封侯者名單之中,竟無李廣將軍的名字。很多人都認為平定七國之亂之時,李廣最有可能也最應該封侯,可由於李廣沒有政治頭腦站錯了隊,儘管“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仍沒封侯。為何?

對比《史記》“李將軍列傳”和“衛將軍驃騎列傳”我們不得不認可司馬遷是一位嚴謹的歷史學家,儘管褒李貶衛霍,但是在衛霍封侯的問題上,他給的是精確的數據,而在李廣“中首率”上從未造假,始終沒有一個數據。“取旗,顯功名昌邑下”,殺了多少人?就是一個模糊數字都沒有。再看李廣兒子李敢封侯的描述: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有意思的是父子兩人打仗都勇敢,都喜歡奪旗,不同的是,司馬遷在寫李敢“奪左賢王鼓旗”後,還有三個字:斬首多。故“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漢代封侯說法多,顯然,只是“奪旗”還不行,還得“斬首多。”讀了《史記·李將軍列傳》,我們都讚歎史學家文學家般的生花妙筆,話說回來,如果不文學化,李廣的戰功能經得起數字化嗎?

說李廣“生不逢時”,也許對李廣是一個不錯的安慰和告慰,可對於劉家三代,確實不公和不仁。還是用事實和數字化說話,還是拿《史記·李將軍列傳》說事。

文帝時,李廣一戰得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八百石該是一箇中層幹部了,文帝還誇他在高祖時能封萬戶侯;景帝時,“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後“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太守是兩千石的高官了,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一干四十多年,且他的長子和次子在世都曾任職太守;武帝時,真是看重又倚重,“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衛尉,始於秦,為九卿之一,漢朝沿襲,為統率衛士守衛宮禁之官,能任職為尉的絕對是皇帝信得過的人,也絕對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和寵臣。漢武第一次做足功夫反擊匈奴的馬邑之戰有李廣,第一次真的出擊匈奴有李廣,屢戰屢敗還啟用李廣,甚至答應他任前將軍!天地良心,劉漢三代真的恩寵有加,沒有打壓。

正部級高官四十多年,李廣能不能勝任正國家?太尉肯定做不了,將軍帶兵打仗都沒做好,大將軍大司馬更不敢當;做丞相?宰相肚裡能撐船,一言不合就殺灞陵尉,這樣的德性難為眾官之長;御史大夫吧,可它不僅要剛正不阿、直言敢諫,但還有會說會寫。可李廣訥於言,又不善不喜做文案。英雄李真的不能更上一層樓,成不了三公!

那為什麼以司馬遷為首的文人和士大夫屢屢替李廣打抱不平?除了上面談到的那些原因外,或許他們認為李廣不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民族英雄,平叛英雄,打虎英雄,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貴族英雄。不像草根英雄衛青霍去病的奴性和輕狂,李廣身上始終洋溢著貴族精神的自尊、高傲、自立和自強。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應該說司馬遷和歷代文人士大夫真正看重李廣的是李廣身上這種貴族氣質,貴族精神。《史記》中,司馬遷超規格地為兩人立傳:《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傳》。只有帝王才有資格本紀,兩個西漢大司馬萬戶侯都沒單獨立傳,偏偏給一個屢戰屢敗的老將軍塗脂抹粉,為何?項羽李廣倆不僅身份貴族,而且精神貴族、氣質貴族:有志向,有抱負,有擔當,有操守,有原則,有大無畏的獻身精神。自由,獨立,自戀,孤獨。因自由而獨立,因獨立而自戀,因自戀而孤獨。

英雄何以末路?還是看英雄拔劍自刎前的臨終遺言:“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徒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細細讀來,字裡行間裡都寫著一個字:恨。恨衛青,恨天,恨自己。恨衛青沒有給他最後一個立功封侯的機會,恨衛青這個出身那樣卑微的小子為什麼能平步青雲且屢建奇功拜將封侯。他恨天,恨天為什麼這樣嚴苛地懲罰自己,自己屢戰屢敗,而且還殃及子孫——李廣長子李當戶和李椒都先他而死!他恨自己,為什麼一言不合就殺了霸凌尉,為什麼殺降八百羌人!禍莫大於殺降,過莫高於無恕!

李廣死在一個“恨”字上,還在一個“羞”字上。他羞見給與他多次希望的漢武大帝,羞見等他凱旋封侯的家人,羞見那個一向和他一起參軍資質平平卻拜將封侯的堂弟菜鳥李蔡,羞見那些曾羞辱過他的刀筆小吏,還有那個霸凌尉——還有,他最羞於見面的,當是那個屢戰屢勝從漠北歸來要不是自己過錯又險些活捉單于的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野小子——衛青。

致敬李廣!


老黃0071


出自唐朝詩人王勃《騰王閣序》這句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流傳甚廣,大都有鬱郁不得志之意,可比項羽那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奈若何?"嘆息其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之悲。


漢代的馮唐至孝有名,以才德聞於世。文景時期重年長穩重的人,嫌馮唐稍年青,待到漢武帝時重用他時,馮唐又太老了難以擔負,八九十歲了還是個郎官。在蘇軾詩中也有云:"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飛將軍"李廣,多年抗擊匈奴,名氣也大,卻運氣太差,不是情報有誤孤軍深入被俘,就是走錯了路延誤戰機,導致單于逃走了。李廣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就這樣錯過不說,還憤而自刎。

其實李廣能征善戰,卻未有大的戰功,是由於太個人英雄主義,兩軍大戰不是單挑,勇者必勝,所以他終生未被封候,主要個人性格造成的,並不太委曲。後人認為霍去病衛青少年得志,有裙帶關係之嫌,替李廣不平,有同情失敗者的心理,也有失意者藉機鳴不平之意。

正如古代文人常自白雪清江,贊松菊梅蘭,憐美人佳麗,都為抒發其志,杜甫的《佳人》為代表,其中"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以佳人不幸自比,實有深意啊!


所以詩人們每每提及馮唐李廣,這兩個仕途功名不順之人,順帶著發思古悠情,兼嘆自己命運之不濟,同病相憐吧。

學有境,思無涯。元元,金沙江邊一條做著大海夢的小閒魚,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此典故出自唐王勃"秋月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喻:馮唐到老難以得志,李廣功高不爵。這何償不是王勃對自已的感慨呢。


馮唐,漢初人,以孝行著於時,以才德聞於世。但漢初文、景帝時,重年長持重的人,馮唐稍顯年青,待漢武帝時,重青年才俊,馮唐又顯老了。故馮唐有一番感慨:先帝重年長,陛下重年青,我時運不濟呀。


李廣,大將之才,騎射更是無人能敵。匈奴畏之,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可見其聲望之高。而漢武帝時,不是以聲望而是以軍功而封賞的,打了多少勝仗,斬獲多少敵軍。小李廣兩輩的霍去病因軍功卓著,二十歲出頭便封為冠軍侯。


李廣也是有幾次建功立業的機會的。


公元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人迎擊匈奴,因軍情有誤,被數倍於已的匈奴兵包圍負傷被俘。

公元前119年,在漢朝與匈奴漠北大決戰中,任前軍統帥,本可建功立業,青史留名,但因大軍迷路,錯失良機,李廣也憤而自殺。

但後人並未貶損或忘記他。

司馬遷稱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把他做為歷史上六十四個名將之一供奉於武成王廟。

宋徽宗則追封他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名將之一。

這足以告慰李廣因時運不濟而憤憤不平的在天之靈。


晚亭與落霞同暉


此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巜滕王閣序》的名句。馮唐,西漢人,有才能卻一直不受重用。漢武帝時選求賢良,有人舉薦馮唐,可是他已九十多歲,難再做官了。而李廣的名氣要比馮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舉侵入,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衝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從這件事來看,皇帝還是很看重他的。李廣號稱‘飛將軍’,是個神射手,衝鋒陷陣才是他的強項。他兩次出伐匈奴,一次沒找到敵軍所在,一次又迷了路,悻悻而歸。相比之下,衛青、霍去病卻大破匈奴、各有斬獲,李廣不甘受辱,橫刀自刎,抱憾而終。



馮唐的問題出在哪裡?當然是待人接物的方式與態度。在表達相同的理念的時候,你完全可以採取讓別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和態度,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如今在人與人打交道的地方。只要你認真思考,有所取捨總能在“堅守道德底線”和“更好地完成工作”之間,找到一個更容易被接受的態度和方式。

而李廣讓人為難的地方,因為並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沒有想象的那麼強!於是,造成定位和能給的職位待遇之間的矛盾,分封之時有較大的落差;現實社會中這樣的員工,扔了可惜,留著又不好用!所以,才會有李廣難封這樣的問題!





qzuser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出自於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所表達的意思是:以馮唐和李廣自比,怕在有生之年,有志難伸。

馮唐是西漢時期人,頗有才幹,可是頭髮都白了,也只是做個郎官。一次,漢文帝路過郎署,跟他討論任用將帥的事,談得很投機,這才封他為車騎都尉。到漢景帝時,被免去官職。漢武帝上臺後,徵召人才,有人推舉馮唐。這時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沒有精力作事了。

李廣,西漢名將。漢武帝時作北平太守,參加了抗擊匈奴的歷次戰役,身經七十餘戰,匈奴稱他為“飛將軍”。當時比他職位低的軍官,因抗擊匈奴而封侯的有數十人,可李廣雖然戰功卓著卻終未封候。

王勃用這兩個人來比喻自己的不幸,深恐人生易老,有如馮唐、李廣

那麼,王勃有什麼不幸呢?在他做沛王府修撰時,為沛王作了一篇關於鬥雞的文章——《檄英王雞》。唐高宗看了,認為王勃太放肆,把他攆出了王府,免去了官職。後來在虢州任參軍,王勃恃才傲物,遭人嫉妒,又被免官。他的父親也因為他的緣故,被貶到南方偏遠地區做縣令。這篇《滕王閣序》,就是他前往南方探望父親,路過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時所撰寫。

王勃在《滕王閣序》裡,有不少篇幅傾述了有志難伸的苦悶。如:“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這好象是在寬慰自己,又好象是在發牢騷,斥責當朝。文章的後半部完全是有志難伸的表白。既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北海雖餘,扶搖可接;東隅已失,桑榆非晚”,表示要等待時機,準備一展雄心壯志,做一翻大事。接著筆鋒一轉,說:“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慤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還是感到請綏無路,壯志難酬,只好認命——“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王勃的心情是複雜矛盾的,想幹一翻大事,建功立業,卻沒有機會,同時又不甘心無所作為,只好借文章舒發自己的遠大志向,發出“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嘆。


王寶山10


就是說,很多人有才華,但是命運不濟,導致了各種原因沒有被重視。



馮唐是西漢時期大臣,一次漢文帝經過他家官署,向他討論了一下事情,並說趙國大將李齊很有才華。馮唐說他比不了廉頗和趙牧那樣的大將,文帝說你怎麼知道呢?馮唐說,他爺爺做過趙的大將和李牧友好,對李牧很瞭解;而他父親做過趙的代相,對李齊非常瞭解,所以馮唐才會這麼說。



文帝問,我怎麼能得到向廉頗和趙牧那樣的人才呢?馮唐說,即使有那樣的7人,也不會得到重用,文帝聽完很生氣,就回宮了。

後來匈奴入侵,文帝又來問馮唐,為什麼他不會重用像廉頗、李牧那樣的人才?馮唐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趙牧正是因為能做到賞罰分明,征伐能自主,所以能勝利。但是後來趙王遷聽信郭開細言,殺了李牧,而後趙國很快衰落了。而今天雲中太守本來也是有名的良將,能夠賞罰有度,下上和睦匈奴很是畏懼,而陛下因為其上報所殺敵數不準,就革職查辦,這是小題大做,賞罰不均,這樣做,即使有廉頗、李牧在世又能何為?文帝這才明白馮唐的用意,立即官復魏尚雲中太守之職,讓馮唐持節代辦此事,並封馮唐為車騎都尉,掌管各郡、國車兵。

後來景帝即位,封其為楚地代相,後撤職為中郎。漢武帝即位就問馮唐,您這麼大年紀怎麼只做了中郎,馮唐說我命運不濟,沒有辦法,現在年紀大了,更不會被重用了,武帝念其有功,又封其為車騎都尉。

漢文帝時期,李廣從軍擊匈奴,封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李廣假死,在看押途中伺機逃了出來。



後升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威名遠揚,匈奴稱之為飛將軍,多年都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漠北之爭時,李廣是前將軍,可惜行軍時迷失了方向,沒有來得及參戰,慚愧不已而自殺。


詩詞門第


這句話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

王勃在這裡引用了兩個歷史人物,一個馮唐,一個李廣。

馮唐為人正直無私,有話就說,敢於直言,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並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折騰了幾十年,90多歲了,想重用,也有心無力了。

李廣,驍勇戰將,高大威猛。漢文帝都說他,要是生在高祖的時代,肯定能封一個萬戶侯。說明李廣生不逢時,時運不濟。其實,這只是推辭罷了。李廣不封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有勇無謀,俗話說,一介莽夫。

王勃,年輕氣盛,在《滕王閣序》裡面引用這兩個典故的意義何在?很明顯,這是在暗喻自己。

其實,瞭解了王勃為什麼去交趾看望父親就知道原因了。

王勃原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因為《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小夥子年輕氣盛,肯定有怨氣的。於是,在《滕王閣序》這裡引用這兩句,來形容自己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滕王閣序創作背景: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內)探望做縣令的父親。途經洪都(今江西南昌)時,都督閻伯嶼因重修的滕王閣落成,定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在那裡宴請文人雅士和賓客朋友。他的女婿吳子章很有文才,閻伯嶼叫他事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時當眾炫耀。王勃是當時有名文士,也在被請之列。

宴會上,閻伯嶼故作姿態,請來賓為滕王閣作序。大家事先都無準備,所以都託辭不作。請到王勃時,他卻並不推辭,當場揮毫疾書,一氣呵成,寫就了著名的《滕王閣序》,各賓客看了一致稱好。閻伯嶼讀後也深為欽佩,認為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寫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讓吳子章出場著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