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首倡恢復高考背後的人

四十年前的高考制度恢復,讓多少中國學子受益;人們由衷敬佩鄧小平撥亂反正的魄力,也不會忘記一位敢於說真話的知識分子——這就是武漢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查全性,正是他當年第一個當面向鄧小平同志建議恢復高考制度的。

人物|首倡恢復高考背後的人

査全性教授

1977年7月,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等要職,主管科技和教育。7月29日,鄧小平指示教育部召開一次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他說,要找一些敢說話有見解的,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是行政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才華的教學人員參加座談會,而且這些人與“四人幫”沒有牽連。

7月底,武漢大學校領導蔣蒲和崔建瑞通知化學系52歲的副教授查全性,說上面安排他到北京開會。“我當時既不知道開會的內容,也不知道有哪些人參會,會議日期有多長。‘文革’發生後沒機會上講臺,一直在實驗室搞科研,事先對會議內容心中無數,所以沒做準備。”

8月1日傍晚,查全性坐飛機來到北京。武漢大學化學系原教師劉道玉此時被借調到教育部工作,他專門到機場來接查全性。此前,劉道玉已經被任命為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並參加了這次會議的籌備工作。日後,查生性才清楚劉西堯(時任教育部長)和劉道玉跟自己是校友,知道自己敢講真話,於是安排他參加了這次會議。

到北京後,與會者被安排住在北京飯店的老樓,查全性與吉林大學唐敖慶教授同住一室。“之後我才知道,此次的會議名叫‘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具體安排這次座談會的人是方毅。他說是鄧小平同志讓他來組織這個會議的,主要是來聽聽大家對於科學、教育事業的意見”。這時,查全性發現出席會議的有吳文俊、鄒承魯、王大珩、周培源、蘇步青、童第周、于光遠等著名科學家以及科學院和教育部的負責人。

8月4日早晨,在習習清風中,神采奕奕的鄧小平邁著穩健的步伐來到人民大會堂臺灣廳,親自主持召開了有33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科學家、教授以及科學和教育部門負責人參加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會議從這天起,共開了五天。前兩天,所有與會學者一直表現得非常拘謹,只敢談一些不敏感的小問題,而且還都是純粹的專業話題。因為當時“文革”剛過去,知識分子大都心有餘悸。由於參會的大都是非常著名的學者,所以頭兩天查全性基本沒有發言,只是聽他們說。

8月6日下午,清華大學黨委負責人憂慮地說,現在清華的新生文化素質太差,許多學生只有小學水平,還得補習中學課程。鄧小平插話道,那就乾脆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還叫什麼大學!

這席話令查全性感同身受。他在筆記本上原本寫了一個大綱,此時卻受到會議的氣氛影響,激動地站起來,面對鄧小平慷慨陳詞:“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它的作用,就像工廠原材料的檢驗一樣,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當前新生的質量沒有保證,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小學的教育質量不高,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不是沒有合格的人才,而是現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們改進了招生制度,每年從六百多萬高中畢業生和大量的知識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二十多萬合格的學生是完全可能的。現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沒人才,一些熱愛科學、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一些不想讀書、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佔據了招生名額。”

“查教授,你說,你繼續說下去。”坐在沙發上的鄧小平深深地抽了一口煙,探出半個身子,示意查全性往下說,“你們都注意他的意見,這個建議很重要!”與會人士抑制不住心頭的激動,因為他們知道,一件大家早已想說想做卻又不敢打破束縛的大事情就要發生了。

查全性越說越激動,痛陳當時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埋沒人才;卡了工農兵子弟;助長不正之風;嚴重影響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今年招生還沒開始,就已經有人在請客、送禮,走後門。甚至小學生都知道,今後上大學不需要學文化,只要有個好爸爸。”查全性發言時情緒激動,全場鴉雀無聲。

查全性頓了一下,繼續他的慷慨演講。這時人們發現鄧小平不時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查全性建議:“大學招生名額不要下放到基層,改成由省、市、自治區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統一考試,並要嚴防洩露試題。考試要從實際出發,重點考語文和數學,其次是物理,化學和外文則可以暫時要求低一點兒。從語文和數學的成績,可以看出學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維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廣大青年有機會報考和自願選擇專業。應屆高中畢業生、沒有上過高中但實際達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報考。”

查全性一言既出,舉座譁然。因為就在這次座談會召開前夕,當年的全國高等學校招生會已經開過,招生辦法依然沿用“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十六字方針。有關招生的文件也在座談會開始的當天送到鄧小平手中。也就是說,1977年按照老辦法招生幾乎已成定局。

沒想到,鄧小平聽完後,向查全性點點頭,然後環視四周問道:“大家對這件事有什麼意見?”吳文俊、王大珩等科學家表示贊同。查全性的發言得到了大家的響應,人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補充著他的發言,心情也越來越激動。

這時,劉西堯說:“原來想今年文化程度要求達到高中畢業,名額分配到縣。自由報考問題,我贊成南翔同志的意見,但馬上要做,還要具體化。”鄧小平問劉西堯:“今年改恐怕已經來不及了吧?”查全性趕緊插話:“還來得及!今年的招生寧可晚兩個月,不然又招二十多萬不合格的。”劉西堯也肯定了這一點:“還來得及!高招會剛在山西開過,已經作了決定,決定還是按照過去的方法辦。不過,這個文件剛送到國務院,還沒有批,如果要改的話,還有可能。”鄧小平點點頭,說:“恐怕還是應該改。”劉西堯說:“要改的話,今年的招生工作恐怕要推遲。因為按照慣例,9月份學生就要入學。”

最後,鄧小平拍了板:“既然今年還有時間改,就堅決改嘛!把太原招生會議的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修改!這涉及到幾百萬人的問題,要拿出一個辦法來,既可以把優秀人才拿上來,又要不致引起波動。你們研究一下,這個方法應當找出來,要求質量。重點學校要統一招生。允許報三個志願,到校後再分專業。今年開始就改,不要等了。”話音剛落,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是座談會第一次鼓掌。

這年8月13日,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在北京飯店召開。對於所有與會者來說,這是一次非常奇特的經歷。因為這是他們在一年中第二次參加高招會。之前,教育部在太原已經開過一次高招會,並通過了招生意見。

參會人員的認識差別很大,大學裡來的知識分子大多支持恢復高考,還有一些人堅持“文革”時推薦上大學的那一套。“由於分歧比較大,這次招生會從北京飯店開始,開到前門飯店,又開到友誼賓館。”劉西堯說,“開會的時候還是夏天,北京正熱;散會時已是初秋,有些外地的同志不得不讓家裡寄衣服來。”

當時流傳著一首打油詩頗能反映大家的心情:“招生會議兩度開,眾說紛紜難編排,雖說東風強有力,玉(育)門緊閉吹不開。”一些與會者事後分析,那時候劉西堯的遲疑不完全是個人的問題。1977年,整個國家都還處在向何處去的迷惘之中,眾多的大是大非還沒有弄清楚。就在北京高招會召開的前一天,中共十一大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作為中國政治生活中最高級別的會議,它在揭批“四人幫”和動員全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但也依舊堅持了“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並說像“文化大革命”這種性質的政治大革命還要進行多次。這種混沌給劉西堯出了一道難題。

“推薦上大學”這種招生辦法,是經過毛澤東圈閱“同意”,並以“中共中央文件”下發全國的。雖然1977年的招生會上大部分與會代表心裡都不支持,但沒人敢站出來破冰。劉西堯回憶說:“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之後,我們開了三十多天的高招會,圍繞幾大爭議,會議始終僵持不下。小平同志在座談會上的講話儘管震動很大,但大家的遲疑主要是因為這些話畢竟只是從鄧小平嘴裡說出來的,講話的場合太小,也不是那麼正式,能夠算數嗎?”

關鍵時刻,鄧小平再次決斷。劉西堯回憶道:“那天,我們幾位教育部領導被小平同志找去談話。他直言批評道,你們還沒有取得主動,至少說明你們膽子小,怕又跟著我犯‘錯誤’。最後,他嚴厲地指示——教育部不要成為阻力。”

回來後,劉西堯向高招會傳達了鄧小平的講話,會場反應強烈,形勢隨之逆轉。當期簡報用“響徹教育戰線的一聲春雷”為題報道與會代表的感受:有了這個指示,許多有爭議的問題豁然開朗,整個教育戰線廣大師生和幹部就可以甩開膀子大幹了。

劉西堯在晚年坦然說,當時他在恢復高考的問題上看得不清晰,生怕再犯錯誤,所以當年召開的招生會議拖得很長,議而不決,事後受到鄧小平的多次批評,使他感到很有壓力。

經過爭論,9月中旬會議起草了一個改革招生制度的初步意見,通過教育部報給了鄧小平。

鄧小平看了之後,對改革招生制度的文件初稿很不滿意,最不滿其中的“政審條件”,大筆一揮,把政審條件全部抹掉,然後親自起草,只有兩個基本要求:一、為革命而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等;二、要看現實表現,不要看出身。

“隨後,小平同志指定胡喬木、鄧力群等同志幫助我們重新起草,經過他們的指導、研究,我和李琦與來幫助的吳明瑜等熬了幾個通宵,總算寫出了一個像樣的報告。”於是,在政審、報考標準和培養目標等問題上均有重大突破的《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迅速出籠,“自願報名、統一考試、地市初選、學校錄取”成為新的高招方針。劉西堯說,這個“意見”完全否定了“文革”中的極左路線,應屆畢業生不用勞動兩年,可以直接考大學;上大學要通過考試,不是群眾推薦。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了這份“意見”,一週後國務院批准並下發了文件。22日,新華社發佈文稿,全國媒體同時報道了這條新聞。

本文選自《見證共和國往事》

餘瑋 吳志菲 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6年1月

人物|首倡恢復高考背後的人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