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的小米忙於上市,而十五年的魅族卻身陷危機

2018年6月7日,小米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一個科技巨頭正在加速崛起。說起小米那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家手機廠商:魅族。

七年的小米忙於上市,而十五年的魅族卻身陷危機

小米科技成立於2010年3月,雷軍帶領的小米科技用僅僅七年的時間創造了營收一千億的商業奇蹟,小米手機品牌也成為國內的主流品牌。而成立於2003年3月的魅族科技已經走過了15年的歷史,但相對於風生水起的小米魅族似乎要落寞很多。2017年魅族(含魅藍品牌在內)共銷售手機約2000萬臺銷售額僅突破200億元。

是什麼讓小米科技崛起,使魅族科技“沉淪”呢?

1.企業“領頭羊”的差異

小米取得今天的成就與雷軍的勤奮是分不開的。小米科技高級副總裁祁燕曾透露,雷軍三四點吃中午飯,十一二點吃晚飯,每晚一兩點才下班。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王川也曾說:”雷軍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每週工作六到七天,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勞模了。”而雷軍也曾自我調侃:“我都勤奮成勞模了,為什麼還比不過馬雲?”此外,雷軍具有很強的現代企業家意識,能夠接受和使用眾多的現代企業管理手段,這一切都是小米持續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七年的小米忙於上市,而十五年的魅族卻身陷危機

同樣作為優秀企業家的魅族科技老闆黃章比“勞模”雷軍要清閒太多。黃章是一個偏執的追求者,魅族也曾有過輝煌的時刻。但首先黃章是一個懂得享受人生的人,在魅族企業步入平穩發展軌道的時候,黃章選擇了退隱,而當魅族陷入危機的時候,才會出山救急,這使得魅族失去了很多的發展機會,其次,黃章在企業管理上似乎要更為保守一些,據稱到目前,黃章依舊掌控著魅族絕大部分的股份。

七年的小米忙於上市,而十五年的魅族卻身陷危機

2.企業體制差異

雖然小米的股權架構及治理體系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米科技從成立開始便具有了非常好的現代企業體制。小米科技由雷軍、林斌、黎萬強等數名合夥人共同創辦,據稱小米在產品、營銷、硬件、電商等各部門分別由一名合夥人負責,並互不干涉,這樣扁平化的管理使小米具有極為高效的響應速度。而通過前不久發生的魅族內訌事件,方才使得人們對魅族的內部人員構成有了一些瞭解。據魅族離職高管披露,魅族其實至今仍然是一個家族式企業,“自己人”把控著企業的核心部門,這或許也是楊拓進入魅族打破原有平衡而導致魅族內訌的原因之一吧。

3.企業定位差異

小米科技一直將自己定位為一家互聯網企業而不是一家手機廠商,這不僅體現了小米企業定位的穩定性,更體現了小米的野心——不僅僅是做手機。在產品上,小米產品線清晰明朗,小米負責中高端,紅米負責百元及千元機市場,並進一步拓展PC、電視等智能硬件。可以說,小米從一開始便具有了大型企業的基因。

魅族的定位一直讓大眾有些摸不著頭腦,當然,以魅族現在的體量與精力,能將手機業務做好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最近,魅族將原本劃分好的魅族、魅藍、Flyme三大事業部的體制又重新進行了分化,一變再變究竟是好是壞還有待時間來驗證。在產品上,魅族一直衝擊高端品牌,但困於處理器原因一直沒能實現,並且歷經PRO7的失敗,黃章出山後更是捨棄了原有MX、Pro產品線,直接用15、16來命名手機,而魅藍的產品線則更為混亂和同質。

七年的小米忙於上市,而十五年的魅族卻身陷危機

4.營銷差異

小米的營銷想必筆者就不用過多的介紹了,小米從互聯網營銷開始,目前也慢慢拓展了線下渠道,小米之家也陸陸續續在全國各大城市甚至是國外開業,小米的營銷與銷售將不僅僅是賣手機,而是銷售小米的生態鏈。魅族互聯網營銷可以說也是學習小米的,近幾年魅族學OV在全國開了很多的實體店,但由於沒有好的產品和營銷支撐,現在關門的越來越多,這不得不說是魅族的一部錯棋。

七年的小米忙於上市,而十五年的魅族卻身陷危機

筆者既不是米粉也不是魅黑,甚至可以說對魅族有些好感,魅族的設計個人還是很看好的。但魅族的發展確實陷入了困境,希望黃章此次出山可以帶領魅族走出困境。同時對於小米所取得的成就筆者也感到非常高興,手機的未來發展方向一定是由中國科技企業引領的!

你對小米和魅族持什麼樣的看法呢?你對魅族和小米的發展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