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釉浮雕龍紋宮碗》請賞析

綠釉浮雕龍紋宮碗

規格:口徑:15.5cm 高:7.5cm

綠釉最早見於漢代,從漢代的鉛綠釉陶開始,低溫綠釉的燒製一直都沒有間斷過,宋代的磁州窯和定窯等都有燒造,定窯所燒的綠釉被稱為“綠定”,彌足珍貴。金代扒村窯和元代磁州窯都有綠釉釉下彩褐彩的製作。元代景德鎮在優質的瓷胎上燒製成了孔雀綠釉釉下青花的新品種。明代的綠釉以孔雀綠色釉為主,早期有呈色似瓜皮的“瓜皮綠”,永樂年間有淡綠色釉。另據《南窯筆記》記載:“法藍、法翠二色舊時為成化窯有,最佳。”這說明孔雀綠翡翠綠釉在明成化年間的燒製成功。孔雀綠即“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淺二種:深者釉色鮮明豔麗,色調蔥翠,襯有醬白釉底,且釉內有細碎的片紋;深者還主要在彩繪中配合著使用,如青花等釉器上常加有孔雀綠,使得青花色調變黑,頗有宋代磁州窯孔雀綠黑花的效果。另如茄皮紫等釉器上也常加有孔雀綠。孔雀綠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最早在宋代的磁州窯有發現,其創燒於宋、元時期的民窯。

綠釉瓷有其獨特的燒製工藝。早期孔雀綠釉瓷器,多直接在坯胎上施孔雀綠釉一次性低溼燒成,因而部分器物髮色偏藍,有“孔雀藍”或“法藍”之稱。元代後期,工匠們則先在高溫中將瓷胎燒成澀胎或白釉瓷,然後在上面施孔雀綠釉,再入窯二次低溫燒製。由於釉面與坯體的膨脹係數不同,瓷部表面多呈現不同程度的細小開片,日久風化、受土壤侵蝕,釉面會出現成片成塊脫落的現象。清代康熙官窯燒製的孔雀綠釉瓷器由於窯溫提高,胎釉結合緊密,胎面常有密集細小的開片現象,這也是“清三代” 孔雀綠釉瓷的鑑別特徵之一

不同時期,不同窯口燒製出綠釉瓷器,其髮色略有差別。常色的綠色釉包括孔雀綠、鸚哥綠、寶石綠、瓜皮綠等。漢代綠釉瓷器上的綠釉多為較深的青綠色,還達不到亮翠的程度。明代成功燒製出孔雀綠釉瓷,釉色有深淺二種;深者色蔥翠,釉內有細碎片紋,而且襯有醬白釉底,釉色鮮明豔麗;淺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於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頗有宋代磁州窯孔雀綠黑花的效果。清代綠釉瓷在明代創燒孔雀綠後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

《綠釉浮雕龍紋宮碗》請賞析

《綠釉浮雕龍紋宮碗》請賞析

《綠釉浮雕龍紋宮碗》請賞析

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等是明清綠釉瓷中的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