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為何顧廷燁、他的外祖父、母親、甚至外祖父的母親都有被人驅趕排擠的經歷?

悅仔細細想


士農工商,這是古代的階層排序。商人排在最後一位,即使商人再有錢,社會地位仍然上不去。而顧廷燁的外祖父,就是鹽商,家裡有萬金,卻還是抵不住社會地位的低下。

有時候這種社會地位的低下,會讓人在方方面面看低她們,比如說原著中有一段,是顧廷燁的姑姑的回憶,她那時候剛嫁人,在婆家正是戰戰兢兢的時候,結果孃家哥哥為了錢娶了鹽商的女兒,於是妯娌都笑話她,連某天的菜淡了,都說白家人都進門了,怎麼菜還那麼淡,讓她回孃家找嫂子要點鹽。

其實顧廷燁姑姑也知道,這事賴不著人家顧廷燁老孃,但是自己心裡的委屈又沒有地方宣洩,只能遷怒於嫂子了,這就是顧廷燁娘受到排擠的原因。而顧廷燁和他的外祖父等人,被驅趕排擠也都是同樣的原因。

不過這都是在士族中的看法,商人雖然地位低下,但其實生活很享受,畢竟那時候最窮的還是農民嘛。而且商人也能通過經濟手段在社會上發揮很大作用的,比如說有名的奇貨可居的呂不韋,他就是做到操縱國家命運的大商人。


雲間仙籟呀


這個,要從他們的時代特色來說了吧。我們都知道,正午陽光的劇,雖說不上尊重歷史,但對於歷史性的很多細節,其實還是表現的挺到位的。封建社會時期,等級制度森嚴,階級之間的通婚,往往被視為恥辱,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不同階級的人,往往很難融入到那些階級之中。

知否這部劇的故事背景是宋朝,當時的社會狀態是延續了之前的等級制度,將人分為四等,即士農工商。身份最高的是士(即讀書人,書香世家),商,則是商賈,最為四等人中最低等的一種。劇中除了這個等級制度森嚴之外,還有一點也能夠非常鮮明的表現當時的社會屬性,那就是,奴隸可以隨意發賣,完全沒有人性可言。
劇中對於顧二叔的外祖父和外祖父的母親是什麼情況,並沒有交代多少,只是在開始的時候,白家爭財產的時候,曾經有提到過他的外祖父早就被逐出白家了。後來,在常嬤嬤的口中,我們也知道更多關於顧二叔的外祖家的一些事,例如,他的母親白氏是獨生女,他的外祖母早亡這些。可這些都不足以證明他外公被逐出家族的原因是不是因為這些。
可顧二叔和白氏被排擠,驅逐,卻是實打實的事實。

白氏,出身商賈,是顧老侯爺的續絃(儘管續絃沒有這麼講究),但要不是因為顧家急需大筆資金週轉,躲禍,白氏是絕對進不了顧家門的。可就算她進了顧家門,顧老侯爺也是對她愛答不理的,我相信,顧老侯爺這麼做,不僅僅是因為原配的死,肯定還因為他內心裡就看不起商賈出身的白氏。顧老侯爺的看不起,以及過分冷漠,直接導致了白氏在顧家的立場尷尬,處境艱難。加上秦家的時不時的挑撥離間,最後慘死,一屍兩命,最可悲的是,到死,白氏都沒有換來顧老侯爺的一聲道歉和愧意。他們理所當然的覺得白氏低他們一等,甚至白氏的牌位都是沒有寫入祠堂的。這才有了後來顧二叔強勢迴歸以後,拿顧三郎的牢獄之災來換取自己母親的真正名分和尊重。

而顧二叔,更是從小就受到顧家的排擠,所有人都喜歡把鍋往他身上甩,每個人都在精明的算計著本該屬於他的一切。甚至,藉助於他父親突然病逝的藉口,直接將他掃地出門,讓他揹負了氣死父親的名號。

可以說,一個侯府嫡子,一個出身商賈母親肚子裡的孩子,註定是不被這個家族所容納的,註定在這個家族是沒有立足之地的。這樣的顧二叔,其實跟現下的很多遠嫁女兒處境很相似,孃家,孃家回不去,婆家婆家沒法立足。顧二叔呢,他是外祖家回不去,自己家無法立足,好像到哪裡,他都真的像是一抹浮萍,無處安身立命。小秦氏死之前對顧三郎曾經大發脾氣,瘋了似的喊道:他白家這麼下賤的門戶,可以生出顧廷燁這樣的,可我們東昌府秦家,是多麼高貴的血統啊(總之類似的意思),可見,他們是確確實實的打從心眼裡就覺得,從商的人家是低賤的,根本不配跟他們爭奪,更別說平起平坐了。


兮言小姐


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出身商賈之家,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最低下的,所以就算他們錢賺的再多,別人瞧他們也是看不上的。

顧廷燁的母親白氏不也是因為寧遠侯家虧空了朝中的銀兩,實在是沒有辦法之下,才去求了楊州白家,還主是因為看上了白家的萬貫家財,而白氏嫁過來的目的就是拿她的嫁妝填補了這塊空缺,使得顧家這個爵位才不被朝廷收走。

所以覺得古代人真是搞笑,既瞧不上錢,有的時候又實在是拿錢沒辦法。

在古代,錢乃阿堵之物,非常輕視它,一般錢這個東西是最不拿得檯面上來講的東西,唯有讀書高,所以古代的出處旦凡有點家底或者祖上有襲官的家族,都會在小孩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啟蒙,接受學習教育,主要還是八股式應試教育,為了之後的科考做準備,學政到任,先考歲考,次考童試院考,第二年考科考。

其實在《知否》中也經常提到這些商賈之家和文化人之家的矛盾和諷刺。一個就是之前提到的顧家和白家,雖然白家是鹽商,站在社會最底層,但是顧家最後還不是因為這最底層的白家而獲得了生機,保留了爵位,甚至顧家的幾位兄弟長輩都非常覬覦顧廷燁白家的財產,我就想問問你們顧家不是侯府嗎,不是高高在上的讀書人嗎?國之棟樑,家之人才嗎?非得瞧上人家白家那些阿堵物幹嘛?

還有一處最諷刺的大概就是盛明蘭隨祖母回宥陽老家時碰到的那樁事。就是那個有辱斯文的孫秀才,就是以這樣的一副嘴臉吃的盛家淑蘭嫁妝的飯,用盛家帶來的奴僕們,用盛家帶來的嫁妝錢吃喝玩樂,不僅養了20多個妾室,還養了外室,就是因為淑蘭沒後,就這樣被糟踐,還不是因為孫家出了個秀才,就可以這麼囂張跋扈,雖然最後還是靠明蘭出的主意才和孫秀才成功和離,但是在古代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旦凡有點考了點功名出來的,都是趾高氣揚,更是不把這些商戶人家放在眼裡。

但是商戶人家心理也清楚,有些人生下來頭腦裡就有做生意的思維,沒有讀書寫字的料,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古往今來,還不是說一定要得去讀書去考取功名,那如果天下沒有行商之人,這些官宦人家就不買東西,不吃東西了嗎?

所以存在必是有道理的,文人排擠商人,看不起商人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還好在當今社會,商人才有了一定的地位,而且錢賺得越多,就越是富人,被人仰望和崇拜!


青舟書閣


《知否》是在當時極為嚴謹的封建禮教的大背景之下,以庶女盛明蘭的成長經歷以及他和顧廷燁從認識到解除誤會併成婚,以及盛家幾姐妹的婚配嫁娶為主線,並結合當時的幾大家族的興衰(寧遠候府、國公府,盛家、王家等)編織的人物關係。

而在這樣嚴謹的封建禮教背景下,古代人劃的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執行必定嚴謹。

而顧廷燁的母親和她的外祖父外祖母都是商人出身,所以在當時的社會當中商人是社會最底層的人,那個時候的人們都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所以那個時代的商人是給那些當官的做工的,甚至是種田的都瞧不起的群體,要想經商就得依附於那些官宦世家,甚至想方設法和他們親近。

所以顧廷燁的母親、他的外祖父外祖母都有被人驅趕和排擠的經歷,顧廷燁作為商人的後代,他的身上流著商人的血,所以自然而然也會被別人區別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