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公司不招北京人?背後潛規則被揭

阿里巴巴旗下新零售平臺“盒馬鮮生”,日前爆出在招聘時向求職者明言,“一律不用北京人”,事件曝光後引發外界關注與討論。

北京

盒馬鮮生爆出在招聘時向求職者明言“一律不用北京人”

相關聊天紀錄曝光後,引來大批網友圍觀批評,有網友表示,“盒馬鮮生,我們北京人一律不吃。”“一律不要北京人,那需要北京人的消費嗎?”“傷害本地居民和消費者的感情。”等。

對此,“盒馬鮮生”在官方微博回應,盒馬從未把地域作為招聘員工的要求,並指出北京盒馬有22%的員工,為北京本地人,包括運營,物流,揀貨等職位。

而針對網友得投訴,盒馬鮮生也表示已向當事人道歉,同時指招聘工作由第三方公司負責,目前已暫停與涉事第三方公司的合作。

該事件因“盒馬鮮生”及時道歉而迅速降溫。但也有網友質疑,“盒馬鮮生”將責任歸於第三方公司的兼職員工,是企業公關中慣用的“臨時工法則”。不過,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證明“盒馬鮮生”是在撒謊。

有網友分析:北京人相比外地人有家庭依託,對於工作的依賴性沒有一般進城的外地人大,這使得企業在工資待遇和福利上很難與他們“講條件”。

例如,某些中小企業謝絕海外留學生應聘,因為在工資待遇、業務需求、管理水平等方面都無法與之相匹配。按理說,這是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和業務需求提出的篩選標準,某種意義上符合公司的利益,也屬於公司決策的範圍。

但是,就業市場強調的是求職者和用人公司的雙向選擇,一旦公司將求職者的標準作為前置性的排除條件,它就侵犯了求職者自由擇業的權利,也與企業公平用人的要求相悖。

以“盒馬鮮生”這次事件為例,一旦企業可以按照自己認為適當的標準設立排除性條件,那幾乎等於為一切有違公平的招聘行為提供庇護,比如為內定人員量身定製的“蘿蔔招聘”。

網友還提及此事件的另一個反思角度,即對那些企業喜歡招聘的外地人來說,這是不是一件好事?表面看,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但其實,他們在此過程中卻失去了某些應該有得權利。

馬雲公司不招北京人?背後潛規則被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