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前瞻|CRO攪局者:方達控股成第二個藥明生物(02269)?

朋友圈對《我不是藥神》的讚不絕口還在刷屏,生不起病的感慨仍在繼續,激起了普羅大眾對於醫藥的激烈討論。其實在港股市場,也發生著一件關於製藥的大事。

自今年港交所修改政策,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後,截止目前,已有6家未盈利的生物製藥公司在港交所排隊上市,2018年的港股市場,註定有生物科技公司表演的一席之地。

乘此風口,藥物合同研究機構(CRO)也來湊一波熱鬧,欲上市分羹。據智通財經APP獲悉,藥物合同研究機構方達控股已於近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申請主板上市,美銀美林、高盛為聯席保薦人。

對製藥行業不熟悉的投資者可能不太清楚藥物合同研究機構是做什麼的,這裡給大家簡單普及一下。製藥是一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及鉅額資金卻不一定能成功的產業,特別是原研藥,過程充滿風險。

美國目前處於發現階段的藥物化合物獲得商業批准的平均成功率不足1%,用“九死一生”也不足以形容製藥所面臨的風險。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製藥企業為了加速藥物研發時間,控制藥物研發風險、優化資源、降低成本,將部分研究、分析及開發外包出去,承接製藥公司的外包,為製藥公司提供獨立開發服務的提供商便成為合同研究機構,方達控股正是這樣一家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大家熟知的藥明生物是國內最大的CRO。

目前,方達控股的業務單元包括在美國提供服務的藥代動力學、安全和毒理學、化學、製造和控制三大類,在中國提供的生物等效性服務,在中國及美國均提供服務的生物分析。

新股前瞻|CRO搅局者:方达控股成第二个药明生物(02269)?

圖:方達控股業務結構

業務單元的多樣化,也讓方達控股的客戶遍佈海外。截止2017年12月31日,方達控股在公司的場所向407名客戶提供服務,其中大部分為製藥公司,包括美國的Janssen、BeiGene及Fresenius Kabi。於此同時,國內的揚子江藥業、海正藥業、綠葉藥業均是方達控股的客戶。

與優秀的企業合作,自己也將變得優秀,這句話放在方達控股身上再合適不過。2015至2017年,方達控股的收入由3985萬美元增至2017年的7025萬美元,年複合增長率32.66%。

圖:方達控股近三年業績情況

毛利潤由2015年的1652萬美元增至2017年的3108萬美元,年複合增長率37.11%,年內溢利由453萬美元增至1017萬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約50%。

業績的提升,自然帶來了財務上的好轉。毛利率由2015年的41.46%提升至2017年的44.24%,流動比率由2015年的1倍增加至2017年的1.55倍,槓槓比率也逐年降低,從2015年的38.34%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20.95%。

由此看來,與製藥公司融資研發藥物相比,方達控股這類合同研究結構的業務確實更具穩定性,減少了業務擴張風險。正如一個故事裡描述的那樣,“如果有一座金礦,你要做的不是去挖礦,而是在山腳下賣工服、鐵鍬。”很明顯,方達控股賣“賣鐵鍬”效果不錯。

但“賣鐵鍬”也並不是無風險套利,方達控股同樣面臨著劇烈的行業競爭,在藥品合同研究機構市場,充斥著眾多大型老牌跨國合同研究機構。2017年,若以收入計,10大合同研究機構佔據了市場37.7%的市場份額,這其中包括IQVIA、LabCorp、Paraxel、ICON及Charles River等大型合同研究機構。

而同年方達控股的市場份額不足0.5%,除了大型合同研究機構,方達控股亦面臨著大量中小型合同研究機構爭奪市場,這其中便包括龍化成、Boji及方恩醫藥、Medelis等。

即使方達控股用多樣化的業務吸引客戶,以帶動公司過去三年業績的快速增長,但面對劇烈競爭的市場,方達控股如何自處?作為CRO的攪局者,市場又將如何評估其價值?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