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式思維:一種幫我解了人生99%困惑的思維方式|甲子光年

定義式思維:一種幫我解了人生99%困惑的思維方式|甲子光年

思維方式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亞於算法對於AI工程的重要性。今天,分享一下甲子光年內部workshop,講一講一種讓我大為受益的思維方式:定義式思維


作者|甲小姐

設計|孫佳棟

在我和我的團隊大量採訪創業者的過程中,一個問題讓人頗為頭疼:有很多人說不清楚他們在做什麼。

更令人頭疼之處是,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

問題在技術創業群體中尤為明顯。技術本來就晦澀難懂,商業價值更非吹糠見米,當一個領導者無法嚴謹簡明清晰地將業務目標表達妥帖,執行團隊便無法將之付諸行動,市場便無法將之描述成可供口耳相傳的品牌概念,客戶和消費者自然也提不起興趣。

說得嚴重點是“大將無能累死三軍”——你的團隊百般周折錯付,可能問題出在一項被你忽視的基本功:定義。

1

我的本科在被譽為北大“四大瘋人院”的數學科學學院。拋開學術造詣不談,數學最讓我受益之處,在於它高強度地訓練了一種思維方式——“定義式思維”。

定義的過程,本質上是在回答一個事物是什麼、不是什麼的過程,是建立事物的邊界、鎖定事物本質特徵的過程。

比如,大一學數學分析,我們不會一上來就學微積分怎麼算,而是要先搞懂:微積分為什麼存在?什麼是可積的?什麼是不可積的?而為了搞懂這個,必須追根溯源,從“實數”的定義學起。我至今對當年以“戴德金分割”來定義實數印象深刻。形象地比喻,實數可以用“刀”來定義,一條直線上,每一刀下去,切出來的就是一個實數。精妙絕倫。

定義式思維:一種幫我解了人生99%困惑的思維方式|甲子光年

再比如,數院研究生面試,導師會問:理想是什麼?(“理想(Ideal)”是一個環論中的概念)導師看著你的時候,和汪峰期待的答案肯定是不同的。

可能有人會說:你們這些學數學的,幹嘛這麼“較勁”於定義呢?就不能“意會”嗎?

可但凡瞭解一點數學史你就會知道,缺乏定義是多麼可怕的存在。

由無理數引發的數學危機一直延續到19世紀。(畢達哥拉斯定理提出後,希帕索斯發現了一個問題: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長度是多少?他發現這一長度既不能用整數,也不能用分數表示,在當時的數學界掀起了一場巨大風暴。)直到1872年,德國數學家戴德金從連續性的要求出發,用有理數的“分割”來定義無理數,並把實數理論建立在嚴格的科學基礎上——這才結束了持續2000多年的數學史上第一次大危機

簡言之,少了定義,高等數學就無法以一個嚴謹學科的形式生根發芽、走向壯闊。大一時,我們曾有一道證明題“如何證明1大於0?”——搞不懂實數的定義,不理解定義對這門學科的重要性,你可能覺得出題人是在搞笑。

在我眼中,數學作為一個學科的美麗,恰在於它是“定義式思維”的極致。

當你不知道一個概念從哪裡來,你絕不可能知道後續的推演往哪裡去。一切源自最初始的定義,基於嚴謹清晰的概念、寥寥幾條公理,嚴絲合縫推演出一個學科大廈,過程中不存在任何誤差、試驗,帶來後續一切研究工作的堅實明確感——這是一門一磚一瓦砌出來的學科,每一句話,當它完成的那一刻,它就永遠被完成了。奧維德所說的“吾詩已成,無論諸神的憤怒,還是地底的烈火,都不能使它消弭於無形!”這感受說的……一定是數學!

即便複雜如高等數學體系,當你從定義開始看,便不會覺得高深莫測。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很多棘手的事,本質上是缺乏定義、定義不清帶來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種複雜局面,追本溯源,問問自己——你要解決這個難題的前提是什麼?前提的前提是什麼?一直推演到問題的根源,直到定位到你問題的“老祖宗”——你會發現,你要完成的無非是一個定義工作,當這項工作完成了,後續你不需要空想和發散,讓邏輯推著你走,見招拆招水到渠成。

2

在廣告行業,有一項和定義非常類似的重要工作:Brief。

Brief直譯是“創意簡報”,你可以理解為客戶部門給創意部門下的工作單。

廣告行業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每當客戶產生一個需求(比如製作一個網站、畫一張海報圖、拍一個視頻等等),客戶會先告訴account(客戶服務人員),account負責反覆和客戶溝通,釐清需求,把需求寫成brief,然後把brief交給creative(文案、美術等創意團隊)去產出執行。

記得我在奧美工作時,老闆第一次內訓,就是教我們寫出專業的brief。

“當你描述客戶要的風格,你絕對不能說‘高端洋氣上檔次’——沒人知道你要什麼!”老闆三令五申。

你要寫清楚:“目標群體是25-35的白領女性,風格要結合時尚和運動,扁平化設計,極簡,色調和客戶VI保持一致”,這還不夠,最好再附上背景介紹、參考圖片、參考鏈接、競品分析,推導出營銷策略,提煉出創意切入點等等。

不專業的account,會在來來回回修改brief、反覆和各方確認需求的過程中浪費自己和團隊的大量時間。

在奧美,如果一個creative覺得account寫的brief不合格,他可以直接拒絕創作——這逼著account紛紛練就強大的表述能力。

說白了,寫brief的能力,就是“定義目標”的能力。

一個合格的account,絕不會是個“傳聲筒”,不會把客戶的話直接丟給執行者——定義目標的過程,包含了幫助客戶釐清需求、明確痛點、制定策略等功課,很多時候,問題在定義的一步,已經解決了最關鍵的部分

定義式思維:一種幫我解了人生99%困惑的思維方式|甲子光年

上圖是知乎上看來的,深以為然,brief決定了最後的作品質量!

信息在傳遞、轉述的過程中總會發生折損:假設一個信息經過5個人轉述,每次轉述偏差20%,最終的結果就是1*(0.8^5)=0.32768——和最初內容的吻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信息層層傳遞,結果天壤之別。所以,後來當我管理團隊的時候,雖已離開廣告行業,但我仍認為:brief的能力是任一職位必須擁有的基本功。brief絕不僅僅是介質,brief直接影響著你和同事、合作伙伴、陌生人之間傳遞信息的質量,直接參與對結果的塑造。

在你把你的工作接力棒交付給下一環節時,能否給出一個將信息100%傳達清楚又簡練的brief,決定著你是否是一個合格的team player。

3

定義式思維,可以極大提升工作效率。

就拿甲子光年寫的科技產業財經稿件舉例。每篇靠譜的稿件,背後需要採訪超過10個人,我們團隊小,沒法像傳統媒體一樣給記者兩三個月時間去磨一篇“奢侈品”,那麼,管理創作流程

就變得極其重要。

同樣一篇深度稿,有人需要幾個月,有人需要一禮拜,後者產出質量並不比前者差,區別來自哪裡?

來自於,你是否一開始就定義清楚了你的寫作目標

幾乎所有創作者,都把大把時間浪費在了糾結“寫什麼”上。

我常打比喻,有人寫作像流沙,隻言片語美,行文感覺妙,但堆沙子的時候你可能並不知道沙子最終會塑造出什麼,寫作過程因此變得漫長而不可期;有人寫作像建築師,最初就明確了要蓋什麼樓,畫圖紙、打地基、一層層上鋼筋混凝土,最終添磚加瓦裝修裝飾——蓋出來的房子依然可以充滿設計感和創造力,但每一項步驟都有嚴格清晰的時間表。

如果你把寫作當興趣,你儘可以用流沙的方式寫;但如果你把寫作當職業,你必須職業化地管理你的“可持續性寫作”。

你能否源源不斷寫出高質量的稿件,源於你能否保證好的選題,這就是一種“目標定義”的能力——在一切開始之前,定義清楚你要完成什麼,它為什麼會有價值,然後在寫作開始之後,牢牢記住你的“靶子”在哪裡,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

拿甲子光年的行業稿件為例,選題時,我要求記者必須回答以下三個圈:

定義式思維:一種幫我解了人生99%困惑的思維方式|甲子光年

你的整個採訪過程,便是刨根問底把三個圈分別畫清楚的過程;你的整個寫作過程,便是帶領讀者抵達這三個圈交集的過程。

前陣子,我們記者寫了一篇關於“AI售前”的稿件(點擊查看文章),講到一個例子:一位人工智能公司售前崗位員工在面對客戶時,由於沒有定義清楚他們的服務目標(解決什麼問題,客戶的投入產出比),而是滔滔不絕講了一大堆技術原理和數據採集難點,客戶一聽,這麼複雜?打退堂鼓,訂單差點黃了。換句話說,

定義目標的基本功,直接決定了你的獲客成功率,直接決定了在客戶眼中,你的“打開方式”是不是正確

定義是一門藝術,箇中的細枝末節,都可能直抵不同的境地。

胡適有言:“有關哲學上的爭論,十分之九是名詞上的爭論……中國文化衝突有三派:一曰抵抗西洋文化;二曰選擇折衷;三曰全盤西化。前兩派其實是一夥的,都反對全盤西化,那麼全盤西化有什麼不好?因為這個名詞不好。如果改成充分世界化,就皆大歡喜了。

瞧,僅僅一個措辭,意味就完全不同了。

《定位》是著名的廣告理論,在我看來,它正是“定義式思維”的延伸。事實上,品類、品牌、定位,這些廣告學中的高頻詞,反反覆覆都是在告訴你:定義是一切的根基。

你可以做一個小測試,問問那些知道你的品牌or產品的人:

在哪種情況下,他會想到你的品牌?

在什麼語境中,他會一下子第一個想起你,然後把你的服務推薦給別人?

——如果對方的反應是模糊的,那麼很遺憾,你沒有完成一個好的“品牌定義”,而它可能已經讓你錯過了大量潛在客戶/用戶。

4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我看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不是為了增加大腦存儲,而是為了給大腦“調參”——不斷優化我們的思維方式。

大概一年半前,我和好朋友、神策數據創始人桑文鋒聊起領導者思維,他說他已經“對靈光一閃沒有興趣”,只對“科學的方法”有興趣。

什麼是科學的方法?無非幾點:首先就是定義,定義清楚你要解決什麼問題;接著,研究一圈,看看這個問題被別人解決到什麼程度了;然後,看看還有哪個關鍵點沒被解決,你的機會就是能否圍繞這個點去解決得更好——這便是科學的方法。

我深以為然。

定義式思維,是領導力的直接體現。大家不妨可以試著訓練自己的“定義式思維”:每當你遇到任何一個人、一件事,每當你開啟一段表達,試著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定義清楚了嗎?如果你覺得它在對方看來難以消化,可能是你的定義功課沒有完成。

或許受制於中國文化數千年來傳承下來的“中庸之道”、“意在言外”,很多人表達的時候,不習慣於“給一個定義”,總是車軲轆話繞來繞去,放在工作上,是對協作的一大障礙。正因如此,“定義式思維”需要常自省,常訓練。開啟任何一項複雜任務時,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定義它。

“你說的XX的定義是?”

“給我一個主語”

“給我一個賓語”

“你說的‘他們’指誰?”

每當團隊來找我討論工作,我常常這麼問。

沒有什麼是“定義目標——拆解過程——逐個攻破”三部曲解決不了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訓練這種思維習慣,而習慣一旦生成,就會自動帶著人往前走。

王陽明說:須從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辯濁清。

定義,正是一種根本性的東西,是基石,搞懂了定義,這個世界上便再也沒有難以下手的問題,再也沒有說話讓人難以下嚥的隊友。

END.

|今日福利一|

如今大數據、人工智能已經成為行業顛覆的代名詞,不僅讓傳統的速記、翻譯、基礎客服受到顛覆,甚至讓智力密集型的行業也受到巨大沖擊。本期《對話人工智能》 知乎Live分為四期,請到人工智能方面領先的上市公司科大訊飛總裁胡鬱、創業公司泛化智能CEO王漢洋、造數科技創始人黃震昕、神策數據創始人兼CEO桑文鋒、IPN創始人不鳥萬如一,知乎大V北冥乘海生、Kaiser、雲天外、小賴、路人甲,以及科技智庫甲子光年創始人、CEO張一甲,共同討論行業最新的發展、理論進展和全新理念。我們將從底層數據是如何採集處理開始,暢談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不僅讓你感受到各個行業的驚喜發展,更能深深明白需要如何用新的思維工具武裝自己,進而指導人生規劃和職業發展。

定義式思維:一種幫我解了人生99%困惑的思維方式|甲子光年

live時間:第一期 2017年12月1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