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故事的同学会,除了怀旧,我们还能想到什么?

一场表演系的同学会什么样?一档把

“同学会”作为主体的节目又如何展开?在体验型励志综艺《青春同学会》中,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三所院校的毕业生重回学生时代,与老同学共同完成一场“毕业大戏”的创作与演绎。

头两期,来自中戏87级表演系的徐帆、江珊、陈小艺、刘红梅拿到了一个都市情感剧的剧本,大结局时有一段舞蹈,她们要自行创作和编排;上戏

04级表演系的陈赫、郑凯、张殿伦则收到了一本室内悬疑剧,其中有大部分剧本留白,需要他们自由创作。故事便在久别重逢的情绪中,随着任务的明确而打开了。四天三夜、两期节目,如果说第一期主要是在重温学生时代的生活,那么随着嘉宾们从“同学村”前往片场排练,第二期节目则将镜头更多地聚焦于彩排与公演的呈现。

一场有故事的同学会,除了怀旧,我们还能想到什么?

对于整个故事而言,“重温学生时代的生活”与“呈现表演的完整过程”这两部分内容并无割裂感,如同在大学校园里一样,生活与学习、排演自然穿插。表演的主线始终明确,而具有学生时代气息的生活感则为“重聚”打上了一抹鲜亮的底色。“‘同学村’,我希望有我们的学生宿舍,有篮球场,有食堂,有宿舍”“长椅,学校的长椅”……就如嘉宾对于“同学村”的想象,节目组在尽可能还原他们的学生时代,通过突出一些具有符号意义的细节,营造适合回忆的情境。

一场有故事的同学会,除了怀旧,我们还能想到什么?

两条线,两个故事场景,在学生生活的还原中讲述重聚的意义,在表演过程的全景展示中传递专业的态度。从重逢、磨合到共同完成挑战,节目以表演为主线不断推进剧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奏。

“我们是从十八九岁进大学,到现在30年,我们认识了30年。”当刘红梅拿出曾经的铁皮糖盒、学生时代用过的毯子——八十年代的时尚单品“的确良”,当徐帆拿出用50元北京粮票在旧鼓楼大街换来的镜子,当她们一起将挂在墙上的中央戏剧学院87级表演系合影扶正的时候,那些封存在时光胶囊里的幕幕年华在旧物件里鲜活起来。


“颤抖呼吸的方法,你们练了,当时是什么感觉?”当谷亦安与十年前的学生围坐在一起时,仿佛带着他们回到了课堂,重温了表演的基本功,从演员“呼”间的戏讲到了空杯心态的交流之道,不管是技巧、能力,还是人生的道理,老师对学生大概总想着倾囊相授。“郑凯说,我就演个睡觉吧”,谷亦安回忆起每个学生的趣事,谈笑间岁月历历在目。

一场有故事的同学会,除了怀旧,我们还能想到什么?

“一个分岔口,几十个远方”“我们像射线一样以毕业为原点各赴前程”十年后,三十年后,当走在不同生活轨迹上的老同学共同回望青春时,她们对“曾经与当下”“成功平淡那些关于选择、关于梦想的话题,也有了更好的解答。

将镜头转向院子里,此刻的她们,“单车成双,笑声晴朗,仿佛下课了,相约去食堂”。

一场有故事的同学会,除了怀旧,我们还能想到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