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有故事的同學會,除了懷舊,我們還能想到什麼?

一場表演系的同學會什麼樣?一檔把

“同學會”作為主體的節目又如何展開?在體驗型勵志綜藝《青春同學會》中,來自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三所院校的畢業生重回學生時代,與老同學共同完成一場“畢業大戲”的創作與演繹。

頭兩期,來自中戲87級表演系的徐帆、江珊、陳小藝、劉紅梅拿到了一個都市情感劇的劇本,大結局時有一段舞蹈,她們要自行創作和編排;上戲

04級表演系的陳赫、鄭凱、張殿倫則收到了一本室內懸疑劇,其中有大部分劇本留白,需要他們自由創作。故事便在久別重逢的情緒中,隨著任務的明確而打開了。四天三夜、兩期節目,如果說第一期主要是在重溫學生時代的生活,那麼隨著嘉賓們從“同學村”前往片場排練,第二期節目則將鏡頭更多地聚焦於彩排與公演的呈現。

一場有故事的同學會,除了懷舊,我們還能想到什麼?

對於整個故事而言,“重溫學生時代的生活”與“呈現表演的完整過程”這兩部分內容並無割裂感,如同在大學校園裡一樣,生活與學習、排演自然穿插。表演的主線始終明確,而具有學生時代氣息的生活感則為“重聚”打上了一抹鮮亮的底色。“‘同學村’,我希望有我們的學生宿舍,有籃球場,有食堂,有宿舍”“長椅,學校的長椅”……就如嘉賓對於“同學村”的想象,節目組在儘可能還原他們的學生時代,通過突出一些具有符號意義的細節,營造適合回憶的情境。

一場有故事的同學會,除了懷舊,我們還能想到什麼?

兩條線,兩個故事場景,在學生生活的還原中講述重聚的意義,在表演過程的全景展示中傳遞專業的態度。從重逢、磨合到共同完成挑戰,節目以表演為主線不斷推進劇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節奏。

“我們是從十八九歲進大學,到現在30年,我們認識了30年。”當劉紅梅拿出曾經的鐵皮糖盒、學生時代用過的毯子——八十年代的時尚單品“的確良”,當徐帆拿出用50元北京糧票在舊鼓樓大街換來的鏡子,當她們一起將掛在牆上的中央戲劇學院87級表演系合影扶正的時候,那些封存在時光膠囊裡的幕幕年華在舊物件裡鮮活起來。


“顫抖呼吸的方法,你們練了,當時是什麼感覺?”當谷亦安與十年前的學生圍坐在一起時,彷彿帶著他們回到了課堂,重溫了表演的基本功,從演員“呼”間的戲講到了空杯心態的交流之道,不管是技巧、能力,還是人生的道理,老師對學生大概總想著傾囊相授。“鄭凱說,我就演個睡覺吧”,谷亦安回憶起每個學生的趣事,談笑間歲月曆歷在目。

一場有故事的同學會,除了懷舊,我們還能想到什麼?

“一個分岔口,幾十個遠方”“我們像射線一樣以畢業為原點各赴前程”十年後,三十年後,當走在不同生活軌跡上的老同學共同回望青春時,她們對“曾經與當下”“成功平淡那些關於選擇、關於夢想的話題,也有了更好的解答。

將鏡頭轉向院子裡,此刻的她們,“單車成雙,笑聲晴朗,彷彿下課了,相約去食堂”。

一場有故事的同學會,除了懷舊,我們還能想到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