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九陰九陽》這部小說嗎?它爲什麼不能改編成劇集?

少年時看過一部作品,叫《九陰九陽》,令人印象深刻。

竊以為《九陰九陽》之所以未搬上屏幕者,有如下幾個原因:

你們知道《九陰九陽》這部小說嗎?它為什麼不能改編成劇集?

1、IP的衝突性。

眾所周知,“九陰”、“九陽”兩個詞語首現於武俠小說者,乃是金庸先生獨一無二的首創。先生的作品當然是很好很好的,然而老爺子畢竟也是傳統意義上、眼睛裡揉不得沙子的文人,江南《此間的少年》風靡一時,借用金庸武俠人名以抒寫自己的青春塊壘,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同人小說。借用別人的文化專利當然是需要付錢的,天經地義,於是江南就被告了。

《九陰九陽》作者是“金庸新”,曾用名陽朔,那時港臺武俠已經通過各種渠道流傳,頭腦靈活且有文筆的“金庸新”、“全庸”、“古龍巨”們通過《大俠風清揚》、《劍魔獨孤求敗》、《楚小香》等收割了無數利益……

我認為這是最大的顧慮。

你們知道《九陰九陽》這部小說嗎?它為什麼不能改編成劇集?

2、IP的時效性。

資本的本質是逐利。

《九陰九陽》的總銷量在400萬——500萬冊之間,能躋身超級暢銷書之列。

可惜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事了,若在近年,一本書如此暢銷,肯定能稱為重大的文化事件。

以銷量和影響力而論,以“經典”形容之,《九陰九陽》一書絕對當得起。

然而——

俱往矣!

都已是昨日黃花。

遊戲、漫畫、動畫、電影、電視劇、外文版等同步運作,大神恆大,成了資本眼中的香餑餑。

在這個大背景下,除了金庸老爺子的作品尚有一拼之力,連古龍都節節敗退,更別說純為蹭二三十年前的熱點而生的衍生過氣IP了!

你們知道《九陰九陽》這部小說嗎?它為什麼不能改編成劇集?

3、IP本身的三觀性。

回到《九陰九陽》這本書本身,它的三觀也是極有問題的。

故事發生在《倚天屠龍記》完結後十多年,而在《倚天》中鐵骨錚錚、豪氣干雲的明教豪傑們被《九陰》描述得猥瑣嗜殺、殘暴冷血,總之已經淪為徹底的反派,專為主角升級練手而生。

《九陰》主人公段子羽本為大理段氏後人,卻渾無祖上佛法無邊的慈悲氣,體內的或許源自遠祖鮮卑(一說,段氏源出鮮卑)的嗜血血脈復甦,他的江湖闖蕩史便是虐殺明教史,開篇便以九陰白骨爪虐殺厚土旗豪邁無雙的掌旗使顏垣,後來殺光明右使範遙、五法王等,終章殺上光明頂,把張無忌、周芷若等都幾乎幹掉,小昭帶同寶樹王支援,亦向他含淚求情……

此時幸得古墓後人尋訪到張三丰神龍一現,才以片言隻語化解了這場武林浩劫。

而通過書名可知,段子羽融合了九陰與九陽兩大神功,又通過種種境遇集齊了金書中的一流武學,如獨孤九劍、降龍十八掌、六脈神劍、一陽指、蛤蟆功,及作者引入的天師教鎮教武學,並得峨眉掌門賜予倚天劍。

耿耿長劍倚天外,橫絕南北;九陰九陽驚古今,明殺四方。

你們聽我這樣的簡略介紹,心裡應該大概有個印象了。個人已經答過與《九陰九陽》的問題數篇,覺得此書傳達的三觀相比今日之網文,其實並不算特別過分。

然而上承金庸之書,自當嚴肅,至少該與“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價值觀一脈相承,這也是中國士人甚至普通人的傳統三觀,張載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一點在《九陰九陽》中難覓蹤影。

你們知道《九陰九陽》這部小說嗎?它為什麼不能改編成劇集?

總結:

用金書之架構,而未得其宏闊;學金庸之筆法,而未得其風骨。

一言以蔽之,不過有字無神罷了。

昔日東坡先生次韻《水龍吟》以和章質夫之詠楊花,卻為千古名篇,至今人只識東坡,而不知章質夫先韻在前。

為文亦當如是,即使超越不了前賢高人,但起碼不要落入最下乘之窠臼。這該是最基礎的立意吧!與諸位共勉。

你們知道《九陰九陽》這部小說嗎?它為什麼不能改編成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