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九阴九阳》这部小说吗?它为什么不能改编成剧集?

少年时看过一部作品,叫《九阴九阳》,令人印象深刻。

窃以为《九阴九阳》之所以未搬上屏幕者,有如下几个原因:

你们知道《九阴九阳》这部小说吗?它为什么不能改编成剧集?

1、IP的冲突性。

众所周知,“九阴”、“九阳”两个词语首现于武侠小说者,乃是金庸先生独一无二的首创。先生的作品当然是很好很好的,然而老爷子毕竟也是传统意义上、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文人,江南《此间的少年》风靡一时,借用金庸武侠人名以抒写自己的青春块垒,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同人小说。借用别人的文化专利当然是需要付钱的,天经地义,于是江南就被告了。

《九阴九阳》作者是“金庸新”,曾用名阳朔,那时港台武侠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头脑灵活且有文笔的“金庸新”、“全庸”、“古龙巨”们通过《大侠风清扬》、《剑魔独孤求败》、《楚小香》等收割了无数利益……

我认为这是最大的顾虑。

你们知道《九阴九阳》这部小说吗?它为什么不能改编成剧集?

2、IP的时效性。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

《九阴九阳》的总销量在400万——500万册之间,能跻身超级畅销书之列。

可惜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了,若在近年,一本书如此畅销,肯定能称为重大的文化事件。

以销量和影响力而论,以“经典”形容之,《九阴九阳》一书绝对当得起。

然而——

俱往矣!

都已是昨日黄花。

游戏、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外文版等同步运作,大神恒大,成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在这个大背景下,除了金庸老爷子的作品尚有一拼之力,连古龙都节节败退,更别说纯为蹭二三十年前的热点而生的衍生过气IP了!

你们知道《九阴九阳》这部小说吗?它为什么不能改编成剧集?

3、IP本身的三观性。

回到《九阴九阳》这本书本身,它的三观也是极有问题的。

故事发生在《倚天屠龙记》完结后十多年,而在《倚天》中铁骨铮铮、豪气干云的明教豪杰们被《九阴》描述得猥琐嗜杀、残暴冷血,总之已经沦为彻底的反派,专为主角升级练手而生。

《九阴》主人公段子羽本为大理段氏后人,却浑无祖上佛法无边的慈悲气,体内的或许源自远祖鲜卑(一说,段氏源出鲜卑)的嗜血血脉复苏,他的江湖闯荡史便是虐杀明教史,开篇便以九阴白骨爪虐杀厚土旗豪迈无双的掌旗使颜垣,后来杀光明右使范遥、五法王等,终章杀上光明顶,把张无忌、周芷若等都几乎干掉,小昭带同宝树王支援,亦向他含泪求情……

此时幸得古墓后人寻访到张三丰神龙一现,才以片言只语化解了这场武林浩劫。

而通过书名可知,段子羽融合了九阴与九阳两大神功,又通过种种境遇集齐了金书中的一流武学,如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一阳指、蛤蟆功,及作者引入的天师教镇教武学,并得峨眉掌门赐予倚天剑。

耿耿长剑倚天外,横绝南北;九阴九阳惊古今,明杀四方。

你们听我这样的简略介绍,心里应该大概有个印象了。个人已经答过与《九阴九阳》的问题数篇,觉得此书传达的三观相比今日之网文,其实并不算特别过分。

然而上承金庸之书,自当严肃,至少该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价值观一脉相承,这也是中国士人甚至普通人的传统三观,张载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点在《九阴九阳》中难觅踪影。

你们知道《九阴九阳》这部小说吗?它为什么不能改编成剧集?

总结:

用金书之架构,而未得其宏阔;学金庸之笔法,而未得其风骨。

一言以蔽之,不过有字无神罢了。

昔日东坡先生次韵《水龙吟》以和章质夫之咏杨花,却为千古名篇,至今人只识东坡,而不知章质夫先韵在前。

为文亦当如是,即使超越不了前贤高人,但起码不要落入最下乘之窠臼。这该是最基础的立意吧!与诸位共勉。

你们知道《九阴九阳》这部小说吗?它为什么不能改编成剧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